創造環境推動新生代中小企業發展 陳觀生

中小微企的健康發展是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化與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小微企的健康發展有賴於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澳門回歸20年來,重視本地中小微企的營商情況,推出多方面的傾斜性政策措施。但這些措施的效果一直不太理想,特別是在博彩業一業獨大的情況下,本澳中小微企面對一個頗為惡劣的市場競爭情況,在各類型之資源分配、市場秩序之制訂、及市場份額的爭奪方面,中小微企與大企之競爭力相距甚大。可以說,回歸以來基本沒有出現新一代具有代表性的本澳中小企業,這也是未來澳門各方推動發展應該努力的方向。

特區政府扶持計畫有缺憾

澳門回歸之前,葡澳政府採取自由放任主義經濟政策,對中小微企持不作為的態度,沒有專門制訂輔助中小微企發展的政策措施,而任其自生自滅。

回歸以後,澳門特區政府開始重視本地中小微企的營商情況,已推出多方面的傾斜性政策措施,來輔助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金融財稅扶持政策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過去澳門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錢撒出去了,實際效果不大。

歸納起來,特區政府推出的政策措施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是在特區政府推出的面向全社會的優惠政策和提供服務中,隱含著對中小微企業的傾斜性支持。諸如:在財政稅收方面,通過減免營業稅、所得補充稅、印花稅和旅遊稅等,優化了對中小微企業的財政輔助。在產業政策方面,通過對飲食、會展、澳門特色產品製造、中醫藥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扶助,實際上支持的也是中小微企。在金融信貸方面,推出投資優惠計畫,通過企業融資貸款利息補貼的方式,鼓勵本地投資的企業在其業務範圍內增加所需投資,藉此扶助本地弱勢企業運用財政輔助措施改善其經營條件,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政府服務方面,勞工事務局、貿易促進局和科技及生產力轉移中心等機構,推出了職業培訓、市場資訊等方面的服務。

二是特區專門為輔助中小微企業推出的政策措施。即2003年開始實施的三項計畫:「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畫」、「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畫」和「中小企業援助計畫」。 然而,這三項計畫實施的效果,並不太理想。有關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受訪企業對這三項計畫,持中性態度(一般),選擇不滿意與很不滿意的有17%的企業,選擇滿意與很滿意的則只有10%的企業。在對政府政策實施的評估上,41%的企業選擇政策吸引力和作用不大;34%的企業則反映,申請政策的手續繁雜、成本太高。由此,已經申請過扶持政策的企業僅占受訪企業的21%,更有47%的企業表態不會申請政府扶持政策。總的看,政府推出三項輔助計畫中小微企業反映並不熱烈,這有政府與企業兩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與銀行配合上的問題。

其中,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畫和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畫,可以說對企業基本沒有什麼吸引力。因為申請過程中均涉及銀行貸款申請,銀行對貸款規模合理性、用途、企業財務狀況及承債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均會審慎考慮,對申請者有一定程度的門檻要求,如經營規模、資金實力等,故這兩種計畫的申請宗數相對較少,申請和獲批的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援助計畫。信用保證計畫雖為企業銀行貸款提供了便利,但並沒有減輕企業的負擔。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畫雖然提供最高達百分之一百的銀行信貸保證,但卻最少企業申請,原因可能是審批手續更煩瑣嚴格。相比之下,中小企業援助計畫之所以較受企業青睞,雖然信用保證額較低,但卻提供免息的財務援助,且申請程式較為簡單和援助款項最長可分八年攤還。這樣,既得到了融資的便利,又減輕了企業利息負擔。

中小微企政策環境有待改善

澳門特區政府在短短不足20年的時間內,已經確立了輔助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基本政策導向,並實施了一系列的傾斜性政策支持,對改善中小微企業經營的政策環境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正因為時間太短和經驗不足,不少政策效應還不顯著,中小微企的政策環境還有待根本性的改善。

企業的生態環境,不僅僅指外部的大環境,同時還包括著企業內部的小環境。並且,內外部生態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當外部生態環境發生大變動時,必然會使內部生態環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映。當外部生態環境出現惡化時,企業內部的矛盾和問題也會強化和凸顯。

應該說,大多數澳門中小微企原來就存在不少問題。諸如家族式企業模式,傳統的管理方式,落後的技術形態,保守的經營風格等等,都與現代經濟發展潮流有一定的差距,也是長期很難解決的問題。賭權開放後帶來的大增長,外資湧進後形成的大衝擊,經濟繁榮造就的大變局,根本性地改變了澳門的產業組織結構以及市場結構,也徹底顛覆了澳門中小微企原來相對平穩的運行軌道。近20年來,中小微企在抗抵中掙紮,在適應中調整,在夾縫中發展,但囿於自身勢單力薄和企業老化,仍難以挽回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和業態衰敗的頹勢。

在這種大勢和格局之下,澳門中小微企營運艱難和問題叢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澳門中小微企反映的具體問題很多,不同行業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在土地、勞力等生產要素供不應求的條件下,伴隨澳門經濟高增長的必然是市場價格的大幅上漲。並且,近年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和人民幣升值,也造成了澳門輸入性通貨膨脹。內外因素作用下的物價持續攀升,不可避免地不斷抬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同時,澳門中小微企的特點是本小利微,在市場交易中一般不具有同行業產品的定價能力,一般也不具備通過漲價把提高的成本轉嫁出去的能力,因而對市場價格上升的承受力十分脆弱。為了不失去客源和市場,企業大多選擇內部消化,把本已微薄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當一個要素價格不斷上漲時,企業就已經勉為其難。當物價全面地持續上漲時,中小微企的確是無能為力了。在租金、人力與原材料價格均持續攀升的情況下,澳門中小微企經營成本劇增,壓力巨大,甚至陷入了生存困境。

澳門中小微企經營總成本主要由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原材料或商品成本幾項構成。行業不同,最主要的經營成本因數也所不同。在受訪企業的總成本中,建造業、貿易業與旅遊業認為最為主要的經營成本因數是人力成本,製造業認為成本最大比例為原材料,零售飲食業企業則認為成本最大部分為商品成本。

最主要的經營成本不同,因漲價抬高成本對企業造成的壓力和威脅也不同。例如專業服務中小微企,雇員不多,也不用多少設備和耗材,主要靠租街面店鋪經營,因而認為租金成本最主要、也最敏感。澳門近年來飆升的房價使得房租水漲船高,商業鋪面價格漲幅更是驚人。在超高的租金之下,自己有店鋪的,與其開業還不如出租;自己沒店面租房的,因不堪過高的租金成本,只能關門歇業。寫字樓和門面房租金的高企,不僅對專業服務業,也讓其他行業許多中小微企業面臨生存困境。

對於澳門製造業中小微企來說,原材料價格和勞工薪酬不斷上升,是生產成本增加的主因和主要威脅。近年來,這兩種主要生產成本都在上漲,造成了企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既有來自本地市場的影響,也有來自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影響。澳門製造業的原材料大部分來自於中國內地市場。早幾年人民幣不斷升值,企業從內地進口原材料的成本不斷上升,通過原材料價格形成了輸入性通貨膨脹。

創新推動新生代中小企湧現

有分析認為,中國發展遇上國際環境「百年未有之變局」,澳門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當然也面臨不斷的變化環境。雖然一業獨大令澳門中小微企陷入了深度的生存危機,但就連博彩業也將迎來新的賭牌重投變局。因此,既然是危機,那麼在看到危險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機遇。如果固守傳統墨守成規,中小微企的確有邊緣化和徹底衰落的危險。如果窮則思變浴火重生,這又未嘗不是中小微企鳳凰涅磐的機遇。澳門中小微企已經沒有退路了,只能在改革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對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產生巨大推進的,應當是在創業與創新中不斷湧現的新生代中小微企。因此,鼓勵澳門創業、創新活動,是澳門政府必須全力以赴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前,全球經濟與各國經濟均進入一個重大轉型期,澳門也不例外。經濟轉型意味著增長動力要從資源、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的微觀主體,自然就是中小微企。創業與創新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並非一蹴而就。為此,澳門政府應當就澳門的現在、未來發展,制定短、中、期的創新發展規劃,從而為本土企業的發展前景提供一個穩定的預期,真正達到鼓勵企業創業與創新,做出長期投資的發展策略。

在澳門本土企業實力很弱小,內生發展動力極其缺乏,新興產業難以萌芽的狀況下,澳門需要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產業政策。尤其是在澳門政府佔據龍頭產業博彩業的大股東地位,代表澳門民眾掌握大量財富的情況下,政府作為產業政策的制定者,甚至直接參與新產業投資的主導型角色,以指導市場的資源配置,培植新產業,帶動本土企業的發展,更為必要。

產業政策的特徵是資源配置的重點傾斜。有重點才有產業政策。新興產業確立之後,政府要通過各種激勵政策與措施,促進資源的重點流向方向。從手段觀察,資金補貼、人才培訓獎勵、融資優惠與稅務減免等,均是產業政策的慣用工具。

通過各種金融財稅優惠政策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各國實施的金融財稅優惠政策有很多。例如,美國政府向中小企業發放的貸款就有三種:一是直接貸款,中小企業廳向中小企業注入貸款;二是協調貸款,由中小企業廳與銀行共同貸款;三是保證貸款,由銀行給予全額貸款,中小企業廳擔保。概括起來,金融財稅優惠政策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一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二是政府出資設立中小企業專門銀行和貸款擔保機構,三是設立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四是設立中小板股票市場和私募市場,五是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六是政府採購中優先照顧中小企業。

在這些措施之中,澳門還沒有推出或者計畫推出的的是政府出資設立中小企業專門銀行和貸款擔保機構;設立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設立中小板股票市場和私募市場。此外,從創新小企業金融服務入手,推進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技術的深度融合,致力打造「平臺金融」業務模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總之,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管道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應該是金融財稅扶持政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