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賀一誠主張恢復內港與灣仔通航說起

第五任行政長官候選人賀一誠昨日與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第三界別勞工界、社服界及宗教界選委舉行專場座談會。其中有選委關注本澳各口岸分流的情況,賀一誠則認為,要儘早恢復珠海灣仔往來澳門的航線,並增加灣仔到氹仔的航線,認為可有效分流旅客,減低關閘及未來青茂口岸的壓力,賀一誠並引述內地回覆表示,珠海灣仔口岸明年六月會完成整頓。

這確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設想,不但可以有效地分流旅客,尤其是方便澳門居民前往設於灣仔的十字門商務區的劇院觀看演出,或參加會展項目,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合作增添一條「捷徑」,而且也可以盤活澳門內港區的經濟,促進恢復的繁華景象。

在歷史上,內港一帶原本是澳門最熱鬧、最活絡的商業區,特別是港澳碼頭曾經設於附近,來自香港的遊客一踏足澳門,就是此區。當然,由於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街區,公共設施及房屋也較為殘舊,景觀頗為頹落。尤其是隨著來往港澳的交通工具,由噴射船取代了航速較慢的客輪,而使得該區逐漸衰落。再加上二零一六年珠海方面因為出於建築物安全的考量而關閉了灣仔口岸,該區就更是從曾經的對外交通要道變為交通末梢,人流和商業活動就更是一落千丈了。

珠海灣仔口岸位於珠海西南面的前山河出海口,與澳門一水之隔、水面距離僅約三百米。灣仔口岸是由珠澳邊境貿易逐步發展起來的國家一類口岸,一九八四年經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口岸,是珠海最早設立的兩個對外口岸之一。灣仔口岸原址為灣仔避風塘。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正式遷移至現在所在位置。口岸的建築當時就定位為臨時聯檢棚,並計劃在旁邊不遠處興建永久性口岸建築,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正式開建。

由於灣仔輪渡客運口岸臨時聯檢棚已超限使用多年,二零一六年初經珠海市房屋安全鑑定所鑑定,其安全性等級為Dsu級(即安全性嚴重不符合現行標準規範要求),已不適宜繼續超限使用。經珠海市政府會商拱北海關、珠海邊檢總站、珠海檢驗檢疫局、珠海海事局研究,並請示中國國家口岸辦、廣東省口岸辦,為確保通關旅客人身安全,避免發生意外事故,決定自二零一六年一月十七日起,灣仔口岸暫時停止使用,恢復正常使用時間待定。

儘管珠海灣仔與澳門內港之間的客船班次不多,但其所起到的分流作用是明顯的。雖然中午有休息,但每天也可以二千多人次,春節前後更是近萬人次,二零一五年全年達八十萬人次。而且為澳門新馬路西端的舊市區,包括「十六浦」酒店等,帶來了人流。在停止運行後,對澳門內港一帶商號的生意產生嚴重影響。尤其是對經營該航線的珠海市珠澳輪渡公司而言,停航對該公司的影響甚大,該公司二零一二年至二零一四年才新添置了三艘新船,灣仔口岸停用等於是讓該公司停業,損失巨大。

但珠海市的決定無錯。尤其是在近年內地各地各種工業安全意外事故頻傳,從天津港危險品倉庫大爆炸,到深圳被定性為人禍的納土場崩塌,一宗比一宗觸目驚心的情況下,倘灣仔碼頭的臨時設施倒塌,其負面影響就將更為嚴重。因為使用該碼頭的,不但有內地居民,也有港澳和台灣居民,倘發生意外就是屬於涉外事故,其影響就將更大,比受害者單純是內地居民的天津港爆炸和深圳納土場泥石流更要嚴重,「國際影響」更大。然而,對通關順暢及澳門內港商業的負面影響,也是顯然易見到。

為此,在去年三月全國「兩會」時,劉藝良等五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曾經提交建議,指出鑒於灣仔口岸對澳門發展、舊區振興等具有積極作用,因而建議將遷建後的灣仔口岸作為永久性口岸規劃。同時建議盡快落實澳門內港至珠海灣仔河底隧道工程,待河底隧道落實後可將灣仔輪渡碼頭口岸予以關閉。而國家口岸辦的答复則是,同意在擬遷建的灣仔旅遊碼頭恢復灣仔輪渡客運口岸功能,但需待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和青茂口岸正式啟用後一年內關閉該口岸。若遷建後的灣仔口岸以臨時口岸安排。這與澳門社會的期待存在很大落差,而且現在港珠澳大橋已經通車將近一年,青茂口岸也在緊張建設中,因而這個答复等於是一紙空文。

或許,灣仔碼頭因殘舊停用,尤其是國家口岸辦的答复,反而是壞事變好事,形成倒逼機制,促使澳門與珠海相關部門,以「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靈活思維,改為推動內港與灣仔之間的河底隧道建設項目。實際上,這個項目已經渲嚷了好幾年,但一直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而據相關資料顯示,澳門特區政府曾經委託顧問公司就此項目進行可行性硏究,認為在澳門媽閣至珠海灣仔之間興建河底隧道,除了是可配合內港至媽閣一帶的商業及旅遊元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也可強化該區的口岸功能,分流部分出入境的旅客,避免往來珠澳兩地的旅客過份集中於關閘口岸。而且,也不會受到八號風球的影響。因此,政府對可行性硏究的要求也包括區內的交通規劃、上岸點交通接駁的安排(如巴士站、的士站等),也希望能合兩岸客船運輸的元素,做到陸運、航運相互協調。在上岸點的問題上,當局取態開放,如果條件許可,起到最好的分流作用,不排除在內港之外多設一個上岸點。

其實,在濠江河道興建河底隧道,早就有此構思。在四十年前,為因應南海石油基地的建設,香港某財團就構思,在灣仔興建後勤基地,然後在灣仔與媽閣之間建橋或隧道,將兩地連結起來,方便在南海石油基地工作的外國專家,在休假時來澳遊遊及休假。當時內地居民來澳旅遊沒有現在那麼方便,因而該計劃主要是針對外國專家。但後來由於珠江口的石油開發改變計劃,因而該後勤基地計劃連同灣仔與澳門之間的橋樑或隧道計劃,就被擱置下來,一直是「泥牛入海無消息」。否則說不好,現在就無需受灣仔口岸臨時聯檢棚的影響了。

其實,在灣仔與內港之間興建隧道,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澳門居民也可到十字門商務區的劇院觀看演出,或參觀會展項目。現在,澳門舉辦的國際音樂節等活動,就有不少珠海、中山等地的戲迷專程來澳門觀看,這是有利於兩地的文化化交流的。

現在該計劃遇到甚麼障礙,不得而知,反正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是沒有「雨點」。倘能盡快決定興建並完成工程,就不但是具有上述的好處,而且也可引流更多的內地僱員,在珠海住宿,並在此過關,甚至是二十四小時通關。這就可減輕澳門的房租壓力。

受「粵澳新通道」的口岸檢查將是採用「合作檢查,一次放行」方式的啟發,未來的河底隧道口岸聯檢程式,也可採用「合作檢查,一次放行」的方式。而且由於澳門內港這邊已無土地,灣仔這邊的土地資源較多,或可參考「深港西部通道」的方式,將澳門口岸搬到灣仔去,實行與珠海的口岸「一地兩檢」,或是「聯合檢查,一次放行」。至於隧道,就由澳門方面管理。當然,隧道和口岸的興建費用,及開通後的運行維護費用,就應像「粵澳新通道」那樣,由澳門方面承擔。

其實,這是「吃小虧佔大便宜」,為恢復內港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將遠超建築費用,端的是「一家便宜,大家著數」,又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