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市長對「再上層樓」態度各有不同

台灣地區俗稱的「六都」,亦即有六個直轄市。按照其由院轄市轉為直轄市,或由縣級市升格為直轄市(含縣市合併)的次序是:台北市、高雄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桃園市。是台灣地區的第一級行政區劃,與省平級,由「行政院」直轄,也是「行政院會」的成員。根據《地方制度法》的規定,在人口聚居達一百二十五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置之。因各市皆是大都會,因此簡稱為「都」,統稱「六都」。倘按照這個標準,在大陸地區,可能會有數百個直轄市,廣東省的二十一個地級市,都可以升格為「直轄市」。

其中台北市,藉著是「首府」的優勢(按照《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的「首都」仍然是南京市),是第一個院轄市並轉為直轄市。而且也因為其市政府大樓門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最東端,與在最西端的「總統府」大樓相面向,因而有「從台北市政府大樓走進總統府大樓」之說。實際上,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都是如此,後二人還是中間沒有其他職位的間隔,而直接(之間有卸任市長的間隙)進入。

高雄市是一九七九年第一個由縣級市晉升為院轄市,然後依一九九九年頒布的《地方制度法》改為直轄市。其經濟地位曾經崇隆。有如大陸地區的上海市。不但是依托大港口,而且有「中鋼」等大企業,還有出口加工區。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制定經濟特區等的條例時,曾託人找來規範出口加工區的管理條例,參考擬制。這是台灣地區的驕矜,但說是「長江後浪追前浪」也好,說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也好,高雄港已經被從「世界十大港口」除名,而對岸則有七個港口(含香港港)擠身「世界十大港口」。這不關吳敦義、謝長廷、陳菊等市長的事,是兩岸制度的良窳所致。當然,這三位市長也有一定的責任,沒有抓住當年蕭萬長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機會。

在六個直轄市中,曾經競選過「總統」的而成功的前市長,有台北市長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落敗的有新北市長朱立倫、高雄市長謝長廷。曾任高雄市長的吳敦義,今年初也曾有過競選「總統」的意念,但在知道形勢不如人後悄然放棄,但卻因此而造成國民黨如今的僵局。如果最初是出以公心,按照當時的發展態勢行事,而不是利用各種手段,先是推動韓國瑜「卡朱」,弄假成真後再推出郭台銘「阻韓」,也是假戲真做,而是按照當時的情勢,說不準朱立倫將能為國民黨高唱「還我河山」,並一併洗雪自己四年前落敗的恥辱。當然,後來香港發生「反條例」事件,讓「辣台妹」撿到槍,形勢急轉,可能即使是朱立倫出征也將會「徒呼嗬嗬」,那是另一回事。

現時在直轄市長崗位上,摻和「總統」大選的,就是大眾都知道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高雄市長韓國瑜。其事蹟因為街知巷聞,就不用多說了。

餘下四個直轄市長如何?台中市長盧秀燕、台南市長黃偉哲,還嫩,因而均有自知之明,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專心自己的市政。中盧秀燕更因為台中市的市政未有起色,更是戰戰兢兢,不敢造次,而且也不願意捲入「總統」大選,「九合一」選舉時的「禿子、漢子、燕子三劍俠」也就成為美麗的追憶。

「漢子」就是新北市長侯友宜,也是「美麗的追憶」之一,同樣不願摻和「總統」大選,而且態度比「燕子」更鮮明,拒絕擔任「禿子」韓國瑜的新北市競選總部主委,甚至連韓國瑜在新北市舉辦的首場造勢大會,也托詞市政行程緊密,而婉拒參加,亦即不盡「地主之誼」。

侯友宜的如此態度,可能原因較多,一是根本不認同「落跑市長」的做法,認為既然千辛萬苦地當選了市長,就應當予以珍惜,並努力兌現在競選時對市民作出的莊重諾言,在做好做滿市長在中,為市民謀福祉。

二是侯友宜是由朱立倫一手拱帶出來的,他要緊跟並對得住朱立倫。倘此,當韓國瑜決定邀請朱立倫任其副手搭檔並獲得國民黨中央認可後,可能侯友宜將會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搏曬老命」輔選。

三是侯友宜感到自己有「原罪」,擔心會產生反效果。確實如此,在新北市長選舉尤其是在黨內初選時,無論是黨內同志還是對手,都「挖」出侯友宜的不少「原罪」。幸好當時是「討厭民進黨」情緒強烈,「韓流」正夯,「禿子」與「漢子」緊密合作,終於贏了在原台北縣口碑不錯的老縣長蘇貞昌三十多萬票。而現今情勢逆轉,蘇貞昌在「行政院長」任上有所作為,侯友宜倘「不務正業」,隨時會被頂頭上司敲打,「鄭南榕事件」又會被拿出來說事。

其實,就連「純藍」國民黨人,也不太信任侯友宜。除了他真正獲得提拔,是在陳水扁當政時的緣故之外,更因為他在調查「兩顆子彈」案中的結論,不獲國民黨人認同。

其實,在兩岸關係史上,他也曾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那是在一九九四的「千島湖事件」發生後,他隨海基會代表團前往浙江省千島湖進行現場勘察,匆匆作出了「中共消滅證據」的結論,並與公安部刑偵局反恐處處長何挺針鋒相對激辯,最為顯著。團長許惠祐根據他提供的「專業」意見,在現場記者會上提出了「七大疑點」,逐一質疑大陸警方的偵查報告。返回杭州後,在兩會專家的討論中,侯友宜又態度強硬地質疑大陸的刑警專家,連跟隨採訪的台灣媒體也形容他「執著」、「剽悍」、「火爆」。《天龍特警侯友宜》一書更形容侯友宜「頻叫對手招架不住,氣勢凌人,更敢於戳破中共公安人員公然說謊的膽識,讓中共公安官員當場難堪」。由於侯友宜的這個態度,使到部份台灣民眾對「千島湖事件」及大陸方面的處置方法更加不諒解,從而認同李登輝對大陸當局「土匪政權」的污篾之詞。而大陸公安人員對他也一直耿耿於懷。不過,侯友宜當時的對手何挺,在重慶市副市長兼公安局長的任上,因違反中共的多項紀律和規定,受到開除黨籍、行政撤職的處分,由副部級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提前退休,收繳違紀所得。而侯友宜都能「保持晚節」,正是「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桃園市長鄭文燦,本來是與曾任台中市長的林佳龍一起,作為蔡英文做滿兩屆八年任期後,代表民進黨競逐「總統」大位的「蔡英文後第二代」。而且恰巧的是,兩人分別是民進黨內兩個最大派系「新潮流系」和「正國會」的龍頭。但似乎是蔡英文對鄭文燦的好感更強烈,因而在二零一四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雖然有陳菊、賴清德、鄭文燦、林佳龍當選直轄市長,其中前二人也是「新潮流系」干將,但蔡英文只是親到桃園市出席鄭文燦的就職儀式,其餘民進黨籍的縣市長的就職禮一個也不到,當時就引發「接班人」之說。

但鄭文燦可能是為了避免「槍打出頭鳥」或「見光死」,鄭文燦採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就像四年前的朱立倫那樣,愛護羽毛,避免折損。因而在民進黨慘敗「九合一」選舉,蔡英文辭去民進黨主席後,他不但不願接黨主席,而且還推出卓榮泰作「防火牆」。

對於鄭文燦,侯友宜專注市政的表現,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昨日指出,「專注市政的首長,才是真正的黑馬!」「若侯友宜與鄭文燦能不為更高的名位所惑,專注地把市長工作做好,他們的潛力不可限量。」頗為客觀及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