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以降滙豐捅了中國多少刀

繼51歲的滙豐控股CEO範寧(John Flint)8月5日宣佈辭職後,集團總經理及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8月9日離任,這也是滙豐一周內第二位離職的高菅。滙豐稱兩人的離職及華為事件完全無任何聯繫。是否真的沒關係?我們還是看看滙豐的歷史吧

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滙豐銀行有150多年歷史了,常年以「獅子銀行」自居,發的鈔票上也印有獅子的樣式。滙豐鼎盛時一度掌握著全中國的金融界。左宗棠、袁世凱、孫中山、張作霖,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人有名的事,背後都有匯豐銀行的影子。

滙豐創始人,是英國商人蘇士蘭。跟別的銀行家不同的是,蘇士蘭對銀行一竅不通,甚至在創辦滙豐之前,他連銀行帳戶都沒用過。但是因為趕上了鴉片戰爭的好時候,這個對銀行不通的人,還是在中國發了大財。

那會兒,清朝連續打了好幾場敗仗,每次打輸了都要簽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而清朝窮得叮噹響,沒法拿出現款,免不了得找外國借錢。

於是,很多外國銀行發現,把錢借給清政府還錢是一筆一本萬利的好生意,他們借錢給清政府還錢,清政府就把鐵路、鹽稅、關稅抵押給他們。本身借出去的錢就有利息,再加上源源不斷來錢的鹽稅關稅,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誰借錢給清政府誰就能躺著賺錢。

蘇士蘭也想撈一筆,他搭上了英國外交部和清政府的高官,創立了香港上海銀行集團。後來,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給它起了個中文名——滙豐銀行。這時,滙豐的業務就一樣——借錢給清聽。

那會,清朝找滙豐借錢,利息是10%,還得找買辦去跟滙豐拉關係,過了幾道手後,最後滙豐要求的利息是15%,中間的差價,滙豐和手下的買辦分了。從1874到1890年間,滙豐一共借給了清朝2897萬兩白銀,占了大清總借款的7成。就這樣,靠著喝清政府的血,滙豐也從當初的小銀行,一躍成了全國洋行之首,把其他銀行都蓋過去了。在那時的中國,只要你說”那家銀行”,或者直接說「銀行」,不用多說,對方一準知道你說的是匯豐銀行。

除了借錢,滙豐還搞起了存款。一邊接收老百姓存款的小錢,一邊也收大官受賄的鉅款。而當時中國的錢莊,完全沒有辦法和先進的英國銀行相抗衡。

很快,滙豐銀行成了中國商界的老大。到了19世紀90年代,滙豐銀行已經包攬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匯兌、存款、發鈔和商業放款的業務;也包攬了中國政府發行外債的生意;還收下了中國政府的鹽稅關稅存放業務。

繞不開的滙豐銀行

中國的商人甭管做什麼生意,都繞不開滙豐銀行。

當時,中國有兩大商業巨頭,一個是左宗棠旗下的胡雪岩,一個是李鴻章的心腹盛宣懷,兩人不僅家大業大,還背靠官府,都是不好惹的角色。但是滙豐卻可以對他們生殺予奪。胡雪岩和盛宣懷打貿易戰的時候,滙豐就幫了盛宣懷一把。

1883年,胡雪岩替人擔保找滙豐借錢。快到還錢時,盛宣懷一邊讓欠胡雪岩錢的人不要還錢,一邊鼓動匯豐上門逼債,讓胡雪岩沒錢可還,生意做不下去。滙豐跟買辦盛宣懷不聯手,就擊敗了名噪一時的奇商胡雪岩。

清政府倒了之後,中國的軍閥們還是要找英國人借錢。據稱,1910年代,幾乎所有北洋軍閥的軍費都是從滙豐借的。兩大軍閥戰場上混戰,誰要是跟滙豐沒搞好關係,財政就會吃緊,很容易吃敗仗。

1924年,為了阻止孫中山統一中國。滙豐貸款給廣州買辦商團,幫他們買武器推翻孫中山。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滙豐銀行也是蔣委員長的座上賓。1927年,滙豐銀行靠著國民黨借錢時的抵押,掌握了中國的關稅和鐵路,還操縱了國民政府的外匯匯率。

有人說,金融全球化的結果,就是「贏者通吃」這個現實,從一個國家之內擴展到了全世界。在滙豐身上,這個特點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積貧積弱的中國,滙豐就是「第二財政部」、「第二央行」,通過控制中國的金融在中國呼風喚雨。

滙豐銀行自己給自己的名字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這個名字沒錯,那時全中國都有滙豐銀行的勢力,最富饒的上海和香港被滙豐牢牢控制在手裏。

北京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兩個小地方,彙聚了中國和外國幾乎所有的重要銀行,是不折不扣的金融一條街。而在這條金融街中,滙豐也是其中最靚的仔。

1949年,眼看著解放軍要打過長江了,搜刮中國老百姓近百年的滙豐銀行,立馬放棄上海大本營,把生意遷去了香港。

滙豐做的都是政策生意

提要:隨著英國實力的衰弱,匯豐日子愈過愈回去了,不僅把大陸的生意丟完了,就連在印度的生意,也被本地銀行擠兌完了

1935年以來,港英政府的發鈔權在滙豐、有利、渣打三個英資銀行手裏。等滙豐把重心轉來香港後沒多久,渣打的業務就被搶走了大頭,有利銀行也被滙豐收購了。滙豐銀行控制發鈔權後,成了香港的經濟支柱,不管生意好壞,港英政府為了經濟穩定,也得好好地捧著滙豐銀行。

在滙豐最鼎盛的時候,滙豐做的都是政策生意,從老佛爺、張作霖到蔣介石,個個都得求著他。

可隨著英國實力的衰弱,滙豐日子愈過愈回去了,不僅把大陸的生意丟完了,就連在印度的生意,也被本地銀行擠兌完了。幸而滙豐有點人脈,還有多年的積累,便窩在香港放放貸,掌握發鈔權,換一碗飯吃,瘦死的駱馬它比馬大。

滙豐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喜歡賣剛,自己退出了收購。正當怡和洋行以為事情就這麼結束時,滙豐突然變卦了。滙豐一口氣向包玉剛借出22億港幣,原本資金枯竭的包玉剛,一鼓作氣就把九龍倉從怡和洋行手裏買了下來。最先來求他的怡和洋行,轉身就被他賣了。這一票,滙豐是吃完賣家吃買家,兩邊的生意都賺了。

後來,香港回歸中國,為了逐步收回金融主導權,中國銀行也進入香港,分走了滙豐的一部分業務。其他地方發行的貨幣,都是由本國的中央銀行來做,而月統一樣式。但是香港的貨幣,卻是由三家銀行一起發,英國滙豐銀行、英國渣打銀行以及中國銀行。三種樣式的貨幣都在市面上流通,英國滙豐銀行的比例還是大頭,有百分之六十多。

加上滙豐自己屢教不改,接連爆發了好幾起洩露客戶資訊的醜聞,如是幾次,滙豐在大家心中的信用也是日漸降低。

(烏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