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收費為本澳環保向前邁出一步 鄒玖勝

立法會大會八月通過的《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將於十一月十八日生效。特區公報日前正式刊登行政長官批示,訂明在零售行為中每個膠袋收費金額為一澳門元。收費除了一般塑膠袋外,其他含塑膠成份的紙袋或環保袋亦須收費。“澳門版”的膠袋收費政策可謂終於板上釘釘,對於澳門成為更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而言,這是個好的開始,儘管來得稍遲。

常被我們稱作“白色污染”的膠袋,因為廉價、重量輕、容積大等優點廣受消費者的喜歡。塑膠袋的使用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但長期使用塑膠袋會造成危害。據介紹,由於塑膠袋大都是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產的,塑膠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環境中長期不分離。對土地有極大的危害,會改變土地的酸鹼度,嚴重污染土壤,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業減產,影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而焚燒所產生的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同樣也會造成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現在塑膠袋已成為了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事實上,為響應聯合國的《21世紀議程》及國家的《中國21世紀議程》有關共同維護地球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鄰近各城市地區及世界各地均於近年積極開展環境保護規劃,訂定長期的環境保護計劃以彰顯實踐環保的決心。例如臺灣、內地、香港,它們早在2002年、2008年、2009年已經實施膠袋收費,而內地”限塑”10年來,累計減少超過160萬噸塑膠購物袋。根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的8月1日,全球已經有70多個國家實施禁令,33個國家對塑膠袋的使用徵稅。

澳門很小,與整個世界環境的好壞似乎沒有多少關聯。確實,無論這個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城污染有多嚴重,對整個地球來說,影響還不及把一滴墨水滴進泳池裡。不過,如果地球上的人類都是這個想法,以為自己小小的居住環境的環保與否並不重要,那麼整個地球就沒救了!環保本是整個地球和全人類的事業,澳門作為環保協議《巴賽爾公約》的簽約成員,更沒有可能置身於環保事業之外。當然,與鄰近地區相比,澳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仍然非常落後。澳門的經濟發展不是沒有代價的。據統計暨普查局數據,澳門去年接待超過3580萬遊客,增長9.8%。除了遊客帶來的財富,與之相伴而來的是很大的環境成本,也就是遊客產生的垃圾數量,這使澳門成為亞洲最浪費的地區之一。環境保護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人均產生垃圾2.16公斤,城市固體垃圾高達510,702噸,平均每天產生垃圾1,400噸,超過周邊地區。其中23%的廢物是塑膠,只有13%是膠袋。澳門市民平均每天使用約2.2個膠袋,每年約使用4.5億個膠袋。

隨著社會及經濟的急速發展,都市化與生態環境的競逐促使人與自然的矛盾日趨激烈。如何根據澳門的生態環境狀況,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支持澳門發展多元化經濟,並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等已成為澳門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任務。因此,澳門環保局於2015年底至2016年年初就已經就推行塑膠收費作公開諮詢,當年的諮詢共收集到1,924份意見,大部分意見對諮詢的建議方案持正面態度,普遍認同於零售層面實行膠袋收費措施。但難以理解的是,如此社會高度共識的法案,也拖足數年才推出,可見本澳環保政策推動仍具一定緩慢性。環保局長譚偉文預計在法律實施初期,減少膠袋的使用不少於百分之五十。事實上,政府在減廢方面尤其針對塑膠問題已展開一系列工作,包括推動各方面宣傳。在二○一七年本澳的固體廢棄物中,每日產生約一千四百噸的家居垃圾,其中百分之二十三為塑膠,當中包括百分之十三是塑膠袋及百分之二的膠樽。環保局聯同多個部門推動使用飲水機,減少膠樽產生,亦呼籲居民減少使用一次性的餐具,一系列的工作有助創設條件推行下一步環保計劃以至推動立法工作。

事實上,塑膠袋收費對減少使用和重複使用購物袋所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有學者分析指出,塑膠袋收費是利用經濟驅動力,鼓勵消費者採取減少垃圾的產生和資源消耗的生活方式。而要落實好相關政策,必須正確理解以下幾個環保理念:首先,塑膠袋收費的目的在於“預防”,而不是要通過收消費者的錢,將治汙壓力都推到他們頭上。塑膠袋收費措施是基於“污染(廢物)預防原則”(污染控制管理的最佳方法是其避免或減少其排放,因此預防是優先考慮的措施)。塑膠袋收費是利用經濟手段來源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能預防進一步的環境破壞。這種預防措施的環境效益遠遠大於包括回收再生利用的後處理方法,就環境成本而言,前者遠遠少於後者的。收費的目的在於限制消費量(就是“預防”),而並非在於通過收消費者的錢,將治汙壓力都推到他們頭上。從純粹環境效益的角度來講,塑膠袋收費收的錢越少越好,因為這意味著塑膠袋發放量少,污染排放量和其治理成本也隨之而減少。

其次,是脫離“替代品至上主義”。在媒體上和輿論上普遍聽到的說法是“用紙袋、可降解塑膠袋等替代品來取代塑膠袋,就可以了。不要收費”或“塑膠袋收費的同時必須要給消費者提供其他一次性購物袋”。但是,問題是這些一次性替代品本身並非是無污染、無消耗的。要判斷某個產品是否環保的時候,應該從它的整個生命週期的角度來分析,即從原材料提取、生產、運輸、消費以及廢棄。千萬別光看該產品廢棄後環節是否容易降解。許多生命週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已證明紙袋的環境影響大於塑膠袋。塑膠袋收費就是利用經濟驅動力來控制消費量。當然,不同的材料都有不同的功能優勢和弱點,我們需要採取的態度的是“合理使用”這些不同材料,最大限度發揮其功能,同時減少其環境影響。我們千萬不能盲目地排斥塑膠這一個材料,因為如果要完全避免它的使用,往往在其努力過程中,在看不到的地方會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能源的消耗。

三是推廣垃圾減量化的必要性。面對資源緊缺、廢棄物處理問題的今天,我們的任務在於建立以資源有效利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及減少垃圾的產生為核心的節約型和諧社會。其中垃圾減量化已經在許多國家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正在被推廣。相對而言,回收再生利用是已經得到足夠的重視,誰都知道其措施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提出,減少垃圾產生的環境效益遠大於回收再生利用,這一個簡單的事實。资源紧缺、废弃物问题日益严重的今日,社会的使命在于推广物质使用量的减少及物品的重复使用,就是“节约”和“合理使用”的理念的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膠袋徵費計劃的原意是鼓勵市民改變消費習慣,但若然幾年過後,徵費效果日減,使用代替品愈趨普遍,政府就須尋求更多治標又治本的辦法。在短期措施方面,政府可推出更多消費者友善措施。例如,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與商戶合作推出押金環保袋,讓未有自備環保袋的消費者可選擇留下環保袋日後重覆使用,或於30天內歸還並退回按金,有關措施值得參考。此外,政府可為商戶提供貨品包裝訂定指引,禁止主動提供紙袋,並優先在政府大樓、公營機構、學校等推出試驗計劃,全面禁用非必要、不影響衞生安全的即棄膠袋、紙袋、膠餐具等產品。

政府在環保政策的規劃上,應有更長遠的考慮,宜制定全面的監測、報告及檢討系統以確保徵費計劃有效運行,達到減廢目標,並積極訂定階段性的指標及檢討,跟上國際步伐。同時,政府亦應推動市民的環保意識,提供過渡及監管措施,以配合環保政策的整體執行。

當然,需要明白的是膠袋收費只是環保政策的第一步,因為在建築廢料收費等其他環保政策上,由於政府的效率問題,澳門仍然處於非常落後的階段。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二○一一年全澳收集的生活環保物料和工商業環保物料約26萬噸,相當於日均處理721噸可再用環保物料。回收的固體物料包括廢紙、塑膠廢料、玻璃廢料、金屬廢料及電子廢料共535噸,僅占全澳垃圾量約五百分之一。持續增加的商業和生活垃圾,如未能充分分類,使大量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品資源化,不單止增加了城市的垃圾困擾,加重堆填區的負擔,也加大了政府支出,浪費公共資源。

早在二○一二年九月,澳門環保局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一○》之日,環保局前局長張紹基已表示:“澳門目前的垃圾處理量已進入比較嚴峻的情況,現有堆填區在未來一至兩年內會飽和。”原有的數個垃圾堆填區,在容量達飽和之後,大多已由政府作規劃,改造成了公園。現時的垃圾焚化中心和堆填區雖然運作正常,但面對不斷增加的垃圾數量,不禁引人發問,難道待現有堆填區飽和後,政府仍是採取以往做法,再另覓地方繼續堆填垃圾?澳門作為旅遊城巿有其特殊性,對旅客的環保宣傳較難達到成效,故此,垃圾源頭減廢實行有一定困難。可見廢品回收行業在澳門持續發展中的角色應得到重視。

要保護環境必須發展廢品回收行業,垃圾源頭的分類工作對於整個環保物料回收工作的進行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如針對生活垃圾,市民應在家先將其進行粗分類,從而提高垃圾處理效率。但澳門垃圾分類回收計畫實施多年,卻成效不彰,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7年的資料,包括塑膠在內的澳門各類廢棄物回收率只有大約20%,遠遠落後於香港2016年34%的數據,市民的環保意識,特別是垃圾分類的教育品質急待提高,政府應馬上行動,推出相關宣傳教育措施。

另一方面,環保工業並不是新鮮事情,世界各地政府都積極推行自己垃圾自己救政策,包括由政府撥出土地推出優惠企業、提供技術支援、貸款購置機器及稅務優惠等,全面扶助廢品回收業界,政府更會帶頭購回迴圈製造的紙張、塑膠粒等,務求一旦外國收緊或拒絕回收廢物時,仍有轉身餘地。然而目前澳門廢紙及其他廢品回收狀況日益艱難,澳門目前只剩40家回收商在苦苦支撐,隨著大陸收緊回收標準,業內人士表示,政府再不牽頭帶動環保工業,廢品回收業界一旦全面消失,那時全澳市民都要承受不可估量的惡果!

環保對於本澳的持續穩健發展非常重要,要將澳門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首要打造綠色環保城市,在未來城市發展過程中,不應忽視環保建設,需要不斷推出完善環保政策及措施,當局還需一步緊跟一步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