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態系統培育初創企業 陳觀生

在日前的澳門國際新創周開幕時,特區政府官員表示,灣區規劃綱要出臺,提出將灣區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當中包括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澳門作為中心城市之一,需把握好未來區域創新發展所帶來機遇,利用好自身優勢,積極發展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眾創空間、民間及大專院校的「雙創」力量,更好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把握好未來區域發展所帶來的政策紅利及市場空間。但筆者認為,澳門現有創業創新的資源較為鬆散,缺乏長遠規劃,難以組成完整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既然創業創新是澳門的未來,建議盡快完善整個生態系統。

澳門創新創業有獨特優勢

在經濟全球化,資源全球配置的時代,各個經濟體能夠在全球競爭中突圍而出,依賴於經濟體的動態比較優勢而非靜態的固有比較優勢。動態的比較優勢不同於靜態的比較優勢,在於其本身是可以創造的。而創造地區動態優勢的,就是地區的「創造性資產」。也即完善優良的基礎設施,優秀的人才儲備,堅實的科技基礎,健全的市場環境,規範的法治建設,以及政府的政策與制度支撐,等等。

「創造性資產」之所以是創造性,一是這類資產必須通過持續地投資創造出來,是最有價值的資產;二是這類資產本身具創造性,可以不斷地、可持續地創造價值,也是一個地區發展環境的體現。由此,全球競爭力研究大師邁克爾•波特就曾經指出,一國或一地區的競爭力最終決定於「地區的發展環境」。這就從根本上回答了,地區的發展環境,是全球經濟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法寶。

今屆國際新創周活動上,多位國內外企業代表發表主旨演講。有嘉賓指出,澳門是灣區核心城市之一,正迎來天時地利人和機遇。澳門優勢是有自由貿易營商環境、資金充裕、中醫藥和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正在形成;再者,高校集中又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惟空間資源不足、市場小。故可與珠海加強合作,澳門針對前端技術的研發和孵化,珠海助對接人才和市場,在此,特色金融、生物醫療等領域具發展潛力,倘發展成功,將有助促進澳門產業多元。

創新驅動已然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圍繞此全球競爭已經在激烈酣戰之中。此時此刻,澳門也進入了博彩單一增長動力大幅減緩,整體經濟進入增長方式轉換的拐點。從根本上看,澳門要破解經濟長期發展困局,打造一個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其出路就在於推動澳門的創業與創新。在創業與創新過程中嶄露頭角的新生代初創企業,並從中成長起一批引領澳門自主發展的核心企業,主宰澳門自己的經濟命運。從初創企業的創業、創新活動中,培育、發展澳門自己的主導核心企業,是經濟適度多元化最終的求解方式。

今屆國際新創周活動上, W Hub Ltd聯合創始人卡琳娜 • 貝林指出,初創企業在每個國家城市都發揮獨特作用,灣區發展潛力相當大,澳門作為當中成員之一,可發揮其獨特作用,惟要令更多初創企業出現,項目真正落地及在市場出現,政府政策相當重要,尤其涉及高科技初創企業,如5G、金融科技,需具前瞻性法律框架去支持,才可真正讓創業者展現技能。現時創業者不容易吸引投資者投資,或需政府更多扶持一把。

如果說,過去20年的澳門經濟成長中,因博彩業的一業獨大,極大地擠壓了澳門本土中小微企的生存、發展空間,使得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舉步維艱,培育澳門內部的自主生長能力更加步履緩慢。那麼,當下的博彩業單一拉動力大幅減弱,持續下行,顯示澳門經濟在持續的超高速增長後,已經進入調整與轉型期。調整意味著經濟從極度失衡走向基本均衡,而這種走勢首先是從造成極度失衡的產業開始。因此,澳門博彩業的收縮,將會釋放出大量的經濟資源,使得資源開始出現重新配置的過程。轉型則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即從過去的單一性動力,向多級動力,尤其是新型動力的轉換。

吸納人才是創新創業關鍵

創業、創新活動中,最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並非資本與土地,而是高素質的人才,以及人才集聚、重視創意的氛圍。這是澳門今天初創企業生存發展的戰略性「短板」。長期以來,澳門初創企業自身的客觀局限,與澳門政府對初創企業任其自生自滅的政策取向,使澳門無法形成一個創業、創新的地區環境,尤其是人才培育與吸引方面。澳門本身不是沒有人才,或是因無法在澳門立足而奔走他鄉;或是因創辦企業無望而進入賭場從事只需很低教育水準的工作。即使在澳門回歸20年的今天,政府依然缺乏一個人才引進政策。更可笑的是,澳門企業現階段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進入,至今為止仍然被列入外勞計畫之中。

特區政府近年推出了「千人計劃」,為澳門未來儲備人才。政府公佈資料顯示,「千人計劃」首階段(一六年至一八年)共組織了一百一十二團,共三千三百一十七名本澳青年赴內地瞭解國情。一九年啟動的第二階段「千人計劃」,初步預計組織卅四團,總出團人數約一千○十一人次,即四年組織逾四千三百人次參與該計劃。作為「千人計劃」的延伸,「千人匯」一七年正式成立,以高規格、具特色、系統及階梯式創新青年人才培育模式。以青年為本,凝聚「千人計劃」的優秀青年,進一步提升青年的綜合素質以及能力,為澳門社會未來的發展儲備更多優秀青年人才。三年以來,「千人匯」不僅組織青年到祖國參訪學習、開拓視野,還創造條件讓青年更好地成長,使參與青年形成一股強大、團結的愛國愛澳力量,成為一支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生力軍。在中央支持和肯定下,「千人匯」形成一個關係緊密的溝通網絡,作為彼此交流和學習的綜合平臺,具針對、有目標地培育青年成長、成才,逐漸成為有質素、有成效,符合澳門發展實際所需的青年工作品牌項目。

曾參與「千人匯」的本澳創業者認為,最大收穫是認識到創業路上相同專業領域的朋友。除了有助業務發展,過程中與內地不同省巿交流,更可開拓視野,也可瞭解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巿的優惠政策及人才政策,幫助瞭解國情。

從長遠看,人才的引進、培育、穩定並非單一因素可以達致。這需要當地的創新氛圍、適應全球資訊交流的基礎設施、先進的科技條件與手段、以及智慧財產權的法治環境,和鼓勵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等諸因素的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歸根結底,也就是構成地區的發展環境的所有創造性因素。從這個角度出發,澳門政府與企業均要為創造地區的發展環境,如創業創新的生態系統,付出巨大及長期的努力。

打造澳門創業創新文化

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化,主要在於培育經濟體內部的新增長點,實施產業創新。在這方面,更需要的是企業的創業與活力。培育一個經濟體的內生生長因素,離不開兩個重要的經濟行為,即企業的創業與創新。創業與創新是給經濟體注入新活力的重要基因。

從全球創業的發展史看,所有的創業都始自於小企業。一個經濟體的創業高潮,也就是初創企業量產生與湧現的時期。而創業高潮的出現,也就是新產業不斷產生,新市場不斷開闢的過程。美國微軟、FACEBOOK,中國的阿裡巴巴、騰訊,等等。他們從初創企業的創業起步,通過網路產品的不斷出新,最終開闢了全球的互聯網時代。初創企業撬動了經濟體中產業轉換以及經濟結構轉換的軸輪,是人類創業史上屢見不鮮的事實。事實證明,初創企業的創業活動,是一個經濟體內部新經濟增長點的萌芽和種子。

創新是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發生發展起來的。它首先在相對較小的地理空間內發生、生長起來的。可持續的技術創新是一個經濟的概念,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和提高生活品質來說至關重要。創新生態系統要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舉例來說,世界上創新創業比較成功的以色列,其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從發明到創新的過程,通過關鍵資源的整合以及使用,由初創企業、工程師、研究型大學、風險投資、政府支援和大企業六大要素組成並相互作用。其中,初創企業家是發動創新的引擎;工程師負責設計並解決問題;研究型大學創造新知識並培養工程師、科學家等研究人員;風險投資提供資金支持並帶來全球聯繫;政府為在早期階段的科學研究提供資金,為初創企業渡過早期發展困難提供幫助,提高企業存活率;大公司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促進初創公司和大公司人員自由流動的循环。

由於以色列獨特的文化,以色列與矽谷類似,可以使得大企業、初創企業與整個社群之間形成了人員自由流動的迴圈。大企業雇傭工程師、科學家,當這些人員有新想法和創意可以離開公司進行創業,應該允許他們可以離開大公司來開創自己的事業,同時如果創業失敗也應該允許他們回到大公司。

以色列擁有非常好的創新創業文化,這種文化又不斷促進和啟發創新。如:以色列人希望成為自己的老闆,掌握自己的命運。以色列人不會羞於談論個人的差異,會說犯錯是可以被原諒的,在商業方面的失敗是可以獲得補償的,也就是可以東山再起。以色列非常鼓勵大家去冒險,因為失敗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學習經驗。以色列非常鼓勵並且激發創新,大學鼓勵人們去表達,去把新理念轉變為產品。以色列人不注重形式,大部分時間都是是非常直接的,開門見山的,因為討論開誠佈公是非常重要。以色列人關注實際行動,很擅長于臨時應變,會跳出思維桎梏,能夠靈活的修訂規則。這樣的文化與創業風險和不斷嘗試結合,形成了以色列獨有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澳門近年來嶄露的創業與創新苗頭,預示著整個地區的創業空間開始發育。從長遠看,更是本土新生代初創企業崛起的象徵。這股創業與創新的潮流,挾全球第三次產業革命席捲而來的新思維、新技術及新商業模式,結合澳門的傳統、文化、經濟自由開放等本土優勢,將會帶給澳門經濟與產業一個全新的格局。

創業與創新活動,是新產業孕育與產生的土壤。特區政府應學習以色列等國家地區,打造澳門特色的創業創新文化。對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產生巨大推進的,應當是在創業與創新中不斷湧現的新生代初創企業。因此,鼓勵澳門創業、創新活動,是澳門政府必須全力以赴的一個重要內容。創業與創新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並非一蹴而就。為此,澳門政府應當,就澳門的現在、未來發展,制定短、中、期的創新發展規劃,從而為本土企業的發展前景提供一個穩定的預期,真正達到鼓勵企業創業與創新,做出長期投資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