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局新聞發言人: 中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全口徑外債餘額已接近2萬億美元,如此規模是否會産生較大風險?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25日在北京出席發布會時給出判斷,中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王春英指出,有三大原因支撑中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第一,從與主要國家對比看,中國外債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幷不高,一國對外債務穩步增長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尤其是經濟體量大的國家,相應的債務規模也大,體現了一個國家綜合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結果。

從絕對規模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8年末中國外債餘額在世界排名第12位,美國、英國和日本的外債絕對規模分別是中國的10倍、4倍和2倍;從相對規模來看,2018年末,中國的外債餘額與國民收入的比值為14%,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球排名位于150名以後。

而且,中國的外債負債率、債務率等指標均在國際安全綫以內,低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整體水平。

第二,從與對外資產的匹配看,中國的對外債務和對外資產增長協調有序。王春英表示,根據國際經驗,衡量外債風險、評估外部脆弱性,實際上更加應該關注對外資産的規模和償債能力。從2014年末至2019年6月末,中國外債增長12%,總體低於對外資產的增幅。此外,外債增速亦在趨緩。

第三,從發展趨勢看,中國外債結構明顯優化,穩定性進一步增強。例如,在期限結構方面,近年來中國外債增長主要集中在中長期外債。今年6月末,中長期外債餘額比2014年末增長63%,占總餘額的比重較2014年末提高了12個百分點,同期,短期外債餘額下降6%。

外匯局回應“資本外流增多”質疑:“淨誤差與遺漏”不等同於跨境資本流動

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上半年的淨誤差與遺漏項目的規模較大,外界有疑慮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資本外流增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25日在京出席發布會時回應稱,“淨誤差與遺漏”不等同于相關的跨境資本流動。

王春英表示,“淨誤差與遺漏”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一個標準組成部分,本質上是一個軋差項,會受到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等各個項目的影響。

她指出,對于涉外經濟大國來說,跨境交易的規模非常大、交易頻繁,給相關統計帶來巨大挑戰,使得有時候“淨誤差與遺漏”會顯得比較高一些。“比如說美國,今年一季度,美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淨誤差與遺漏’爲995億美元,佔國際收支口徑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為9%。”

王春英還說,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製工作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除使用通過銀行采集到的各個交易主體的逐筆或總量數據外,還會使用企業抽樣調查的數據,同時還會使用其他部門的數據。這些數據在概念、口徑以及記錄原則上不盡相同,匯總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就可能形成“淨誤差與遺漏”。

王春英强調,“淨誤差與遺漏”是各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編製過程中的一個統計問題,不能等同于相關的跨境資本流動。外匯局一直致力于研究采用更科學的統計方法,力求以更低的社會成本和更可靠的方式,來確保國際收支統計的全面性、及時性和準確性,降低“淨誤差與遺漏”對形勢判斷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