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推藍天工程計劃促學子健全發展 鄒玖勝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日前表示,德明學校是十五個裙樓校舍中最後一個落實搬遷計劃的學校,政府將於短期內與德明學校簽署參與“藍天工程”意向書,屆時本澳所有正規教育的裙樓校舍都將納入“藍天工程”計劃,有序落實。喜訊傳來,社會各界歡欣鼓舞。“藍天工程”計劃由一五年提出直到現下這步,可謂經歷繁多,然總體上進展良好,未來只待一一落實,通過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子各方面健全發展。

事實上,由於本澳地小人多,教學用地不足,特別是裙樓辦學的窘況長期困擾師生。據瞭解,裙樓一般指在一個多層、高層、超高層建築的主體底部,其占地面積大於建築主體標準層面積的附屬建築體。其特徵如下:一般指在一個多高層建築的主體下半部分,修建的橫切面積大於建築主體本身橫切面積的低層附屬建築體。比如一些樓的2至3層比較長和寬都比建築物上面要寬,這樣下麵這幾層整個會凸出來,就是建築下部面積會加大,這部分建築使整棟樓看起來像加了個裙邊,這2至3層就稱為裙樓,而向上的部分稱作主樓。而澳門現時共有15所位處裙樓開辦正規教育的校舍:明愛學校、庇道學校、婦聯學校、教業中學、海暉學校、新華學校、廣大中學、菜農子弟學校、同善堂中學、培道中學、澳門坊眾學校、協同特殊教育學校、德明學校、聖安東尼幼稚園,當中11所的業權為特區政府擁有,4所由私人擁有;14所為提供免費教育的學校,一所為非免費教育的學校。在非高等教育領域,裙樓校舍約佔本澳學校數目約兩成,可見比例已算較高,不少學生在無法見到藍天的環境中學習。

而為整體改善屬裙樓學校的教學環境,同時讓學校有進一步的發展,特區政府由2015年提出“藍天工程”計劃,在2016年施政報告中就有提到,特區將全力支持教育發展,爭取提高政府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研究推出首階段“藍天工程”,積極解決裙樓學校的辦學條件問題,從制度建設和硬體設施上進一步完善非高等教育系統。

具體上,“藍天工程”將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對各校的校舍環境、各校部情況、學生規模等整體情況進行詳細的研究,並對相關可用設施或教育用地鄰近的配套設備、生源及面積等條件進行分析,擬定最合適的方案,安排學校從裙樓校舍遷往適切的校址。處理裙樓學校的優先次序會綜合考慮以下因素:校舍業權為特區政府擁有;學校已加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學校生均建築面積或生均活動面積未達標準;學校辦學宗旨、財務狀況等。

為確保現時位處裙樓的學校能有足夠的時間規劃未來的整體發展,與相關學校協商學校遷出裙樓校舍的安排,以及配合可使用的土地及設施的時間(例如:包括土地批給及清遷、圖則設計及審批、興建校舍或裝修工程的招標及工程施工、校舍搬遷等工作),整個“藍天工程”規劃需要透過短期、中期、長期規劃,以15至20年時間有序實施。如能與學校辦學實體儘早取得共識,預計有關規劃將可縮短年期,加快落實。

“藍天工程”的短期規劃主要透過利用已批給的土地資源、適當調配現有的教育設施及將公立學校合併等方法解決裙樓校舍。中期規劃主要是針對多所同時擁有獨立校舍開辦不同教育階段的裙樓學校,學校的獨立校舍已落成且使用多年,經分析具備條件透過校舍重建及擴建等方式優化現有校舍,讓就讀於裙樓校舍的學生遷入。長期規劃主要是利用已規劃作教育用途的土地資源解決裙樓校舍。現已規劃作教育用途的土地一般位於氹仔和路環區,例如:氹仔北區都市化計劃(即卓家村)內已規劃用作教育用途的土地和路環聯生填海區(即金峰南岸)教育用地等等,這些土地均是早前進行城市規劃時已預留作教育用途,由於部分土地現正開發或現在仍未收回,所以首先需要進行土地收回、清遷等行政程式才可利用,預計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成。另外,考慮到小、幼教育一般會就近入學,所以這些土地資源批給學校時,會同時考慮整所學校的佈局調整,例如:學校的中學教育階段有獨立校舍,而小、幼教育階段位於裙樓,學校在獲批給新的土地時,用作發展中學教育,而小、幼教育則搬遷至原中學校舍運作。

其實,“藍天工程”提出之初,社會已經有聲音質疑,規劃橫跨20年猶如“空頭支票”,但平心而論,本澳地小人多,土地資源嚴重缺乏,特區政府亦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全數裙樓學校,必須按照實際情況有序解決問題,加上“藍天工程”涉及面浩大,因此15至20年的承諾雖較為保守,但亦不難理解。

另一方面,從相關數據看,計劃推行是行之有效的——截至今年中,“藍天工程”計劃規劃已有三所學校(婦聯學校、明愛學校、庇道學校)遷出裙樓校舍,工程資助約一點九億元。另有九所學校簽署了參與“藍天工程”意向書,正按各校的處理方案推進批地、重建、興建、擴建等工作。○八年至一八年通過教育發展基金推動學校重建、擴建,超過五百萬元的資助累計達十五點八億元。本澳校園環境及學生人均學校面積得到顯著改善,穩定了學額需求。除批地建校,亦跟進和協助五十六個校部擴建、重建計劃,至今其中五十二個項目已完成,合共提供三萬三千多個學額。經過多年努力,透過推行和實施上述計劃和項目,本澳學校空間、設施設備及校園安全有明顯改善,學生人均學校面積,從○二年的七點一四平方米、○七年的九點四二平方米,提升至去年的十二點四平方米。及至日前,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率教育暨青年局領導、主管及社文司辦公室團隊探訪德明學校,關心學生的學習現況及學校的未來發展規劃,並透露德明學校是15個群樓校舍中最後一個落實搬遷計劃的學校,特區政府將於短期內與德明學校簽署參與“藍天工程”意向書,屆時本澳所有正規教育的裙樓校舍都將納入“藍天工程”計劃而有序落實,亦意味著“藍天工程”計劃進入“正軌”。因此,有學者建議在繼續推動“藍天工程”計劃實施時,因當中涉及政府不同部門、校方之間的協調,當局在完善規劃的同時,亦應特事特辦,畢竟教育興澳關乎本澳未來的長遠發展。

事實上,「教育興澳」、「人才建澳」一直是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因為教育不僅是關乎世世代代、千家萬戶的事情,更關係到澳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自回歸後,當局對教育的投入有增無減,教育資源不斷優化,成績有目共睹。例如特區政府在非高等教育的公共開支,由○九年的廿七點六億元,逐步增加至一七年的六十九點一億元,增幅達二點五倍。各教育階段的學生鞏固率及毛入學率都取得較大進步。以高中毛入學率為例,○八/○九學年不足八成,至一七/一八學年已超過九成。

教育投入加大,推動本澳教育品質達世界前列水準。綜合澳生在PISA二○一五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核心素養的平均表現,皆處於參與該測試的七十二個國家/經濟體中的前列位置,亦被評為具優質教育且教育公平的五個國家/經濟體之一。逾八成五澳生達到PISA協作式問題解決的基準,當中有近半學生達到優及良的水準,顯示本澳十五歲學生的協作式問題解決能力,在國際指標中相當不錯。

一七年起舉辦“優秀表現學生嘉許禮”,表揚在地區性及國際性活動有優秀表現的非高教學生,向在上一學年參與地區性或國際性活動或比賽中榮獲佳績的學生頒發獎座和獎狀,累計三個學年的獲獎學生人數達一百四十七人。此外,為鼓勵學生在各學習領域、各學科爭取優異表現,自一三/一四學年起設立澳門基金會獎,向學科成績優秀的學生頒發獎狀及獎金。截至一七/一八學年,正規教育、回歸教育各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的獲獎學生人數共四萬九千多人。

為提升人才培養,政府支持學生繼續升學,通過系列大專獎助學金計劃,以政策引導畢業生升讀澳門所需要的專業,亦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作強大支援。近來在政府支持下,本澳高中畢業生的升學比例達九成四,受惠於獎助學金的人數超過六千一百人;津貼金額達三億元,一七/一八學年較○八/○九學年增加近二點二倍。尤其以貸學金為例,○八/○九學年名額共一千九百人,至一七/一八學年名額已達四千人,今學年更不設名額限制。

此外,大專獎助學金因應本澳對人才需求的情況調整,以政策引導學生升讀指定的高等教育課程,如護理學、社會工作或輔導範疇、教育範疇、文化創意產業範疇、康復治療範疇、葡語課程等。一七年勞動人口中,具高等教育學歷者佔逾三成五,○八年時不足兩成一,且具高等教育學歷的勞動人口由○八年六點八萬人,增加至一七年十三點七萬人,上升達兩倍,綜觀可見本澳教育事業取得令人鼓舞的進步。

但是也要明白,教育不能落後於時代,不能固步自封。相較於先進國家的水準,澳門教育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專家指出,對澳門的教育質素而言,“持續進步”所期望的願景並非著眼於量的不斷增長,質的提升應被視作發展任務,而任務本身不僅限於工作數量多寡,有目標和有系統的成效與改進尤應受重視。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制度法律草案諮詢意見稿》中建議了“為確保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持續而健康發展,應對教育制度進行系統評核;教育制度的評核應充分考慮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社會實況和整體發展需求以及世界發展趨勢,努力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所以硬體資源優化有期,優化、變革教育模式,加強師資培訓,更是必不可少,各界必須認識到,教育必須緊跟國際潮流,及時掌握趨勢,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比如,時下熱門的STEAM教育,澳門在這方面的探索也比較落後於先進國家和地區。現時澳門各個學校都朝這方面努力,但面臨理念認知、課程體系、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制約,比如有些家長甚至教師對STEAM教育實踐持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加重學生壓力。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做足相關的政策引導,使全社會能夠達成教育的共識,從資源的投放,師資培訓,教綱要求,方法的探討,學生的創造,家長的支持,環境激勵等方面的完整配合起來,才能夠發揮出這一教育理念的獨特優勢,讓澳門學生的質素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要求,成為澳門所需要的優秀人才,為澳門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