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擔道義」的李大釗精神

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要深入瞭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瞭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準確認識黨史、新中國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十分必要。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鐵肩擔道義」是李大釗生前最為鍾愛的名言,也演化成為人們感懷他的偉大精神的代名詞。在李大釗誕辰130周年這個特殊日子裏,我們回望歷史,旨在學習他的偉大思想,秉承他的偉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聚起團結奮鬥新時代的不竭動力。

一、李大釗鍾愛「鐵肩擔道義」之溯源

「鐵肩擔道義」,最早出自明代大臣楊繼盛之手。他一生剛直不阿,高風亮節,後因彈劾權相嚴嵩十大罪狀而被拘捕下獄,受盡酷刑。臨刑前,楊繼盛在監獄牆壁題詩明志:「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詩句鏗鏘有力,表現出他那蕩蕩襟懷,錚錚鐵骨。

李大釗應用「鐵肩擔道義」在現有的歷史資料裏出現過三次:

——1916年8月15日,《晨鐘報》創刊發

行。〈晨鐘報〉是以梁啟超、湯化龍為首的資產

階級改良派「進步黨」的機關報,後來進步黨改為「憲法研究會」,即有名的「研究系」。《晨鐘報》曾聘請李大釗為編輯主任,此時李大釗剛從日本留學回國。為了激勵中國青年為創造新中華而奮鬥,李大釗特意請人在社論欄中設計了一座古鐘圖案,每天刊登一條警語。8月21日,《晨鐘報》古鐘圖案下面刊登了警語「鐵肩擔道義」。

——1916年9月,親友楊子惠請李大釗題寫一副對聯。李大釗仰慕楊繼盛的氣節,立即想起他的不朽詩句,且巧妙地將「辣」字改成「妙」字,奮筆疾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這幅對聯是我們經常見到、流傳最廣的,也成為他一生崇高情操和戰鬥業績的真實寫照。

——1924年,因章士釗主?長廢棄臨時約法和國會,受到了段琪瑞的賞識,請他出任司法總長。李大釗感到非常遺憾,見到章夫人吳若男後,希望她能勸說章士釗不要和北洋軍閥同流合污。吳若男敬重李大釗,請李大釗給自己書寫條幅作紀念時,李大釗又手書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送給吳若男。

識道義、踐使命、重擔當,李大釗不僅在字裏行間,更重在現實行動。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對「道義」有著不同的解釋。《易•系辭上》謂之「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史記•太史公自序》稱之《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無論是楊繼盛那樣的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還是李大釗這樣駕信共產主義的共產黨人,雖然對道義的解讀不一樣,但其價值取向有一個共同點,到^就是為國為民的理想和志向。

李大釗所認定的「鐵肩擔道義」,就是以愛國為民為目標.以堅強的決心和毅力,用畢生的力量承擔起「道義」這副重擔,擔負起挽救民族危亡、救民於水火這一重大而又光榮的歷史使命。這種精神體現為「擔當」,就是在革命事業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責無旁貸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義務,並在承擔義務當中激發自己的全部能量。它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一種境界,一種修養。李大釗用他短短38歲的生命歷程詮釋了這種精神。

二、「鐵肩擔道義」的李大釗精神豐富內涵

早在2009年10月28日,習近平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李大釗的思想、精神及人格風範都有高度概括。為我們學習李大釗,弘揚李大釗精神指明了方向。

——愛國為民的赤子情懷。

去過樂亭大黑坨李大釗故居的人都會有一種親臨其境的感受,在李大釗的成長環境中睹物思人,有一種時代感油然而生。李大釗生在國難深重、民族危亡時刻,從一個愛國少年成長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不是與生俱來、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於受到家庭的影響、所處時代環境的影響、家鄉文化氛圍的薰陶以及個人所立志向、遠大抱負所致。

1913年秋天,李大釗從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以後,準備去日本留學。在出國之前,他特意邀請一位同校學友一起到昌黎五峰山。就在這次遊覽期間,恰逢昌黎車站的日本駐屯軍殺害5名中國鐵路員警的慘案發生,李大釗聞訊後立即趕到城北地藏寺弔唁死難同胞,並記錄在《游碣石山雜記》(載1913年11月1日出版的《言洽》月刊第6期)中。他寫道:

「惟此荏苒十日間,昌黎慘斃路警五人,已孤棺冷落,寄地藏寺中。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昂頭闊步于中華領土,以戕我國土。傷心之士,能無憤慨?自是昌黎遂為國仇紀念地。山盟海誓,願中原健兒,勿忘此彌天之恥辱,所以不與倭奴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李大釗是帶著向古老的碣石山發下的與侵略者不共戴天的誓言,踏上了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航程。可見,多災多難的祖國激發他憂國憂民之心。立志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表現出他植根於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這種情懷體現在:他時刻牽掛國家興亡、時刻不忘人民疾苦,始終是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並為之努力奮鬥。他認為國家強大是人民幸福的保障,愛國就應是「智者竭其智,勇者竭其勇,富者輸其財,舉國一致,眾志成城」。熱愛祖國是他的人生價值觀的核心,心系國家發展、勇擔時代使命是他自覺的思想和行動。

——矢志不移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在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將軍對中國夢的解讀中,綜觀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他為之界定的是「民族救亡」與「民族復興」兩個百年。在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的歷史發展中,面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偉大的先驅者們最先觸碰到的問題就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救民於水火。這種面對國家危難時局的思考和選擇,源于愛國,歸於找尋路徑,以信仰引領、精神貫穿。

最終,李大釗旗幟鮮明地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國的導星」。在家鄉唐山,李大釗最終完成了他的長篇論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和《問題與主義》的寫作,在中國第一次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由此,李大釗成為中國第一位馬克思主義的舉旗人,其影響正如老革命家林伯渠所言:「登高一呼群山應,微言如閃首傳真。」

正是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李大釗為中國尋找到了一條「根本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道路一社會主義道路。為了走好這條道路,必須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創立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並以這樣的黨來領導革命鬥爭。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因中國的社會主義發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他最早昭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必然具有中國特色。「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了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麼可以把他的理想儘量應用於環繞著他的實境」,他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密切結合,不斷探索中國的青年、農民、教育、文化等諸多問題的解決路徑,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取得勝利打下基礎。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釗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這充分體現在他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為了信仰而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他說:”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犧牲永是成功的代價」。堅定的信仰使他從容地為認定的主義和事業獻出了生命。李大釗為了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真正做到了「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範式的無險忠誠。

——勤勉務實的工作作風。

李大釗生命短暫,僅僅38年,但這短短的歷史瞬間卻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樂亭的李大釗紀念館,進的大門迎面有八根柱子聳立,寓意從八個方面對他革命一生進行總結:領導五四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革命骨幹,創建中國共產黨,掀起工農運動高潮,促成國共合作,宣導黨抓武裝力量,昭示中國社會主義道路。

當然,李大釗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不限於此,而如此輝煌成就,源于他務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在工作中,李大釗從不計較職位高低、不計較名利得失。他所認定並嚴格遵循的是”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

他是位學者,一生著述豐富,留下詩文600多篇,150多萬字。為宣傳馬克思主義,他撰寫文章夜以繼日,僅從1920年3月至1924年1月,李大釗就撰寫各種文章140餘篇,33萬多字,平均不到9天就要完成1篇。他又是一位革命家,為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1922年至1924年,他三赴上海、兩下廣州,五跨長江,與孫中山進行多次會談,奠定革命統一戰線的基礎。他還是位導師,兼任北京五所大學教授時,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街巷,留下了他的無數足跡,深受廣大青年的熱愛,喚起無數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業的洪流之中。

——廉潔克己、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清廉,即為人要清正、廉潔。李大釗的道德和操守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風質樸,勤儉清廉,淡泊名利,無私奉獻。

眾所熟知,李大釗「幼失祜恃」,童年淒苦。但他志存高遠,不懈求索。為了革命事業,他做到了廉潔克己、無私奉獻。他生活簡樸,不吸煙、不喝酒,極少坐車,常年著一身中式灰色長袍,除了生活必需,幾乎沒有什麼開銷。在他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每月薪俸120元(在當時足可以養活四五十口人的家庭),擔任教授時薪俸為200元,加上到其他大學兼課,每月收入在250元以上,已經屬於寬裕之家。但為了開展黨的工作,他拿出絕大部分收入交納黨費、幫助貧困學生,有時竟會使夫人趙紉蘭難為無米之炊。從1917年進入北大到1927年壯烈犧牲,李大釗在北京10年生活中,他先後搬家8次,但從沒有購置過房產,「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對他甘於清貧生活最形象的寫真。國共第一次合作後,李大釗任北方國共兩黨的最高負責人,僅1926年底到1927年春,就有數十萬元款項經他支配,但他自己從未動用過一分錢。〈北京檔案史料〉記錄有李大釗被捕後的獄中「供詞」,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大釗經手管理的數十萬的款項每一項都有明確去向,細緻且認真。而獨獨自己家境至其被捕遇害之時,一貧如洗,其境況從當時各類報紙報導中都有反映。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李大釗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產主義者的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樹立起光輝的榜樣。

——百折不撓、探索創新的個性品質。

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體現了人類積極進取、追求進步的精神狀態。李大釗精神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堅定地宣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程中的創新思想。他說:「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在時時創造新生活。」

李大釗注重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並在實踐中探索,進行理論創新。表現在:他在中國最早介紹「五一」國際勞動節(1919年5月),第一次提出採取「直接行動」進行鬥爭;他最早提出知識份子與勞動群眾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他在中國最早全面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1919年10月)、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3月),並由此開始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他在中國的大學最早開設馬克思主義課程(1920年),比如「唯物史觀研究」「社會主義和社會運動」「女權運動史」等,開始系統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在中國最早使用「軍閥」(1917年8月)「帝國主義」(1919年3月)概念、最早提出「中產階級”(1918年12月)「富農」(1925年12月)概念……

李大釗是中國偉大的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學者和青年的導師,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是他的個性品質,集中反映在他對中國革命事業的不懈努力、探索與創新。

綜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到,「鐵肩擔道義」的李大釗精神體現在,以愛國為民為原點也是終點;以信仰、道路選擇為路徑;以勤勉、務實、清廉、奉獻、探索、創新為基礎;清晰、鮮活的「鐵肩擔道義」的李大釗精神堪為中國革命事業的動力之源,民族復興的精神偉力。

三、「鐵肩擔道義」,李大釗精神影響歷久彌新

李大釗起初並不是職業革命家,而是一位學者。在紀念北大校慶25周年講演時,李大釗滿懷深情地說:「我個人心中沒有一切,所有者唯北大耳。」從1917年底至1927年初,十年時光,李大釗立足北大,對當時整個中國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也是他生命歷程中最精彩的時期。

李大釗的威望是經由努力工作而獲得的。李大釗參與了校務改革,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為北京大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精心準備的課程、為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講演、為強化組織發展的社團等實踐活動傳播著真理的資訊。

李大釗也認識到「文明國之政爭,皆在演說臺上」,參加講演活動,實際上也是一種鬥爭的方式和手段。因此,他十分重視演講活動,並且熱心參加各種講演,在《李大釗全集》中留有多篇演講記錄。

據不完全統計,1917~1926年,李大釗在各地至少發表了45次演講,其中約有40次是直接或間接地宣傳馬克思主義,著名演講有《庶民的勝利》《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社會主義下的經濟組織》《史學與哲學》《社會主義釋疑》等。

李大釗一生中還曾經是多個學會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參與編輯、發稿的報刊幾十種,比如《言治》《民彝》《新潮》《神州學叢》等等,這種組織與宣傳工作,成為李大釗走上近代中國政治舞台的橋樑或紐帶,引領時代潮流的陣地和舞台。李大釗均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組織和指導作用。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偉大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為革命事業的後來人所敬仰,他的偉大精神為我們代代傳承。

我黨的歷代領導人都給予高度評價:

——1942年,毛澤東就指出:1921年至1924年之間,李大釗宣傳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實實在在,有書為證。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對迎接他進北平的葉劍英說:「可惜呀,李大釗同志已經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師呀!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圼呢!」「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

—— 1961年5月16日,鄧小平在審查革命博物館黨史陳列時說:李大釗是建黨人之一,這是歷史,我們要用烈士的精神鞭策自己,用以奮進不息。1983年4月1日,鄧小平題詞:”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

——1989年10月29日,江澤民在李大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講到:李大釗指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它怎樣應用於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並在這個過程中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

——1999年10月30日,胡錦濤在紀念李大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說:紀念李大釗同志,學習和研究他的著作,必須像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不懈奮鬥;必須像他那樣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念;必須像他那樣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應用於中國實際的探索精神;必須像他那樣保持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革命氣節和高尚情操。

——2009年10月28日,習近平在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說:李大釗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永遠不可磨滅,我們要學習他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學習他以科學態度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潮流不斷探索的精神;學習他勇於獻身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唐山大地震後,市政府決定把人民公園擴建成「大釗公園」。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彭真為公園題寫了園名。主要景觀大釗紀念景區突出了公園的主題。建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錢紹武設計的全國最大的李大釗半身花崗岩雕像。雕像肩寬6.25米,採用誇張的手法,加大了肩的尺寸,點出了李大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崇高思想主題。

(王艷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