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製造強國

想像一下,如果讓一台「五大三粗」的履帶式起重機來詮釋什麼叫「起承轉合」,會是什麼樣的場景?

起升、變幅、前後車十字行走、微調、落鉤,就這樣,一個重達數百噸甚至數千噸的吊裝物被精准安裝到位,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

過去幾年裏,從江蘇連雲港田灣核電站,到山東榮成石島灣核電站;從福建福淸核電站,到大連恒力石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專案……多個國家重大丁.程項目中都曾出現過類似的一幕。

主角,是中聯重科研制的ZCC3200NP履帶式起重機。雖然這是一位起重重量高達3200噸的「莽漢」,但「手法」卻格外細膩,即便是核電站機組穹頂這樣對安裝精度要求甚高的工程,也能輕鬆應對。這主要得益其身上有上百個嵌入式感測器,可以感知壓力、載荷、速度等,自動調整作業參數,吊裝精度小於2毫米。

「ZCC3200NP是大型鋼結構設計製作技術、液壓控制技術、發動機控制技術、現代電子技術以及網路控制技術的完美結合,完全可比肩歐美國家同類產品。」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采訪時,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談到,此前類似產品只有美國、德國和日本三個發達國家能夠製造,它們在這一領域築起了堅實的技術壁壘中聯重科百餘位工程師齊心協力攻關6年,一舉打破國外封鎖,改寫了此類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改變歷史的又豈止於此?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規模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支撐我國實現了從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到現代化工業國這一偉大轉變。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針對我國工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扎實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製造強國建設。從謀劃頂層設計,到加快結構調整;從加大創新力度,到加強人才培養;從發展新興產業,到推進兩化融合……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和綜合國力穩步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2015年5月,國家正式提出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天眼」探空、「蛟龍」入海、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復興號」賓士、大飛機翱翔……這一個個大國重器,鑄造著中國前行的堅實腳步,也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曾經創造出無數輝煌的中國工業正在逐漸走出產業鏈中低端,一步步實現「由大到強」「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史詩性巨變。

由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家丁.業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發佈的《2018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製造強國綜合指數已由2012年的92.31提升至2017年的108.94,顯著縮小了與排名前三的美、德、日三國的差距。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當一個「又大又強」的現代化工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人類的發展史必將再一次改寫。

新時代召喚「由大到強」

「一個國家要生活得好,首先必須生產得好。」美國作家沃麥克在其暢銷書《改變世界的機器》中一語道破了制造業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的發展實踐,是從正面對這一觀點給出的最有力的印丨正,那麼2008年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西方一些國家過度「去工業化」所引發的惡果,則是最典型的反面例證。

危機之後,多個發達國家「撥亂反正」,紛紛制定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製造業再次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佈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中國製造業陷入了「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夾擊」之勢。

更大的挑戰在於,多年來,「大而不強」的陰影始終籠罩在中國製造的頭上:創新能力整體偏弱;基礎配套能力不足,先進工藝、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成為瓶頸;部分領域產品品質可靠性亟待提升,產品檔次不髙……這些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提升,也給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打壓與圍剿中國製造業提供了機會。

「制裁、斷供等手段的頻頻出現,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製造業所存在的短板與不足。」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告誠,中美經貿摩擦所引發出的許多問題,再次提醒我們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曾將全球製造業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0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製造業作為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越,這樣的地位,顯然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復興目標不相匹配。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銜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不可能成為經濟強國。」採訪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談到,在國際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國製造業如果不能盡快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就會如同逆水行舟。

創新驅動重塑競爭優勢

當美國商務部在5月15日宣佈將華為公司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管制「實體名單」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都會冒出一個念頭:「這下華為要栽了!」

但隨即,華為就通過公開一系列準備了多年的「備胎」計畫,打消了外界的擔心。

看似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多年來,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僅在2018年,其研發支出就高達1015億元人民幣。華為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僅至2018年底,在全球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805件。

正是對創新研發的持續「癡迷」,才讓華為站在了行業領先位置,有了不懼制裁的底氣。

一家企業如此,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建設製造強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是關鍵一招。」工業和資訊化部賽迪研究院科技與標準所所長何穎談到,不斷突破制約發展的各種技術短板,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是推動我國工業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戰略著力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推動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特別是資訊技術和製造技術的融合,對製造業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帶來顛覆性影響,並將重塑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

「誰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機遇,誰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時代的發展,已經給當代工業標定了新的發展基線——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加快中國工業「強起來國家始終把創新擺在工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抓重點、強基礎、補短板,不斷完善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2016年6月30日,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在北京成立,標誌著首批首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正式落成。

「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是彌補創新鏈條的斷裂環節,特別是解決從實驗室產品到產業化之間的‘死亡之谷’問題的治本之策苗汗指出。

截至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已累計批復了13家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指導各地認定了107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一個以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為重要補充的國家製造業創新網路正在逐步構建完善。

工業基礎包括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技術基礎四個方面,其能力水平直接決定產品的性能、品質和可靠性,一直是我國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近年來,通過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我國解決了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的「卡脖子」問題,工業自主保障能力越來越強。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發的中國「製造業創新指數」顯示,從2011年到2016年,中國製造業創新指數年均増長9.48%,並且保持著穩步攀升。

「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只能批量生產他國創新產品的國家了,中國制造正在轉型為中國創造。」在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紀錄片《中國創造》裏發出的這一感歎,正越來越成為全世界的共識。

「退」中有「進」攀升價值鏈條

7月5日,在唐山港區首鋼京唐公司成品碼頭,4000噸家電鋼鐵板材裝船啟航,發往海爾集團。

從2010年10月起,首鋼京唐公司就開始向海爾供應產品。目前,首鋼京唐公司的家電板已連續多年在國內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產品覆蓋國內所有主流家電品牌。

唐山,一座有著140多年工業史的資源型城市。因工業而興,也留下了產能過剩、結構偏重、污染突出等諸多「後遺症」。近年來,隨著國家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地以汙染退城為契機,在堅決推進去產能工作的同時,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不斷向價值鏈上遊攀升。

一方面,提升傳統產業的含金貴,在逐漸淘汰「麵條」(螺紋鋼)、「褲腰帶」(盤條鋼)等低端產品的同時,大力發展鐵路用鋼、大型型鋼、塗層板等高附加值產品。

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目前,唐山市正著力培育和發展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電子及智慧型儀器表、動力電池、節能環保等五大新興產業。今年上半年,五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9%,增速高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0.7個百分點。

唐山工業的華麗轉身,映射出中國工業正在經歷的精彩蛻變。

長久以來,中國工業之所以大而不強,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

2015年11月,中央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四年來,從「三去一降一補」到「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此項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工業作為主戰場,改革成果斐然:以鋼鐵業為例,到2018年底,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確定的鋼鐵去產能1.4億〜1.5億噸的上限指標。

「無效產能加速退出,讓中國工業卸掉包袱輕裝上陣,更加專注於創新和提質增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到。

有退,更要有進。

2018年5月17日,在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的固安產業新城,國內首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維信諾(固安)第6代全柔AMOLED生產線正式啟動運行。

這一項目融合了多項自主創新技術和關鍵工藝,是前瞻佈局、能夠支撐未來產品升級的六代線。生產線設計產能3萬片/月,達產後可滿足近億部智慧型終端對於螢幕的需求。

除維信諾外,固安產業新城已經彙聚了京東方、鼎材、翌光等國內知名新型顯示企業,初步建立起千億級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未來固安將建成全國AMOLED面板和顯示模組生產基地,打造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顯示)示範蕋地。

十八大以來,我國密切跟蹤國際科技、產業發展的最新變化,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新動能加快孕育發展。

在高端裝備製造業領域,中國在航太、大飛機、高鐵、數控機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在前沿製造領域,中國企業打破國外壟斷,5G應用、超級電腦、無人機等一批新產業集群正在崛起。

苗圩指出,新興產業是經濟體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長潛力的部分,是我國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實現引領型發展的關鍵。

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增速明顯高於工業整體增速。今年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分別比整體製造業快2.6和1.3個百分點。

兩化融合實現「彎道超車」

日前,在2019中國國際智慧產業博覽會展館內,一場「未來工廠」的展示正在迴圈上演。展區被參觀者圍得水泄不通。

它描繪的是一幅未來智慧化工廠的完整圖景:15台智慧型機器人往來穿梭,有的正在從事產品的組裝、打磨、檢測,有的在車間內往來穿梭,負責產品的運輸,自動將產品準確運送至指定位置。

「‘未來工廠’展現的是人工智慧與傳統製造業的深度融合。」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在智博會上說。

類似圖景,正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領域成為現實。例證之一,中國電子學會日前發佈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中國連續七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市場份額約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三分之一。

建設製造強國,做好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草至關重要。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通過兩化融合,製造業傳統意義上的價值創造和分配模式正在發生轉變——這或將打破工業升級僅能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傳統思維,為後發工業國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機遇。

我國作為製造大國和網路大國,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具有天然優勢。充分發揮兩個大國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有助於實現我國在新工業革命中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歷史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兩化深度融合不斷取得新進展,頂層設計逐步加強,推進體系持續完善,發展成效不斷顯現,兩化深度融合發展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結合了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智慧製造是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截至去年底,工信部已遴選出超過305個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案,覆蓋92個行業類別、31個省級行政區;在此基礎上初步建成超過200個具有較高水準的數位化車間或智慧工廠。初步摸底,這些項目智慧化改造以後,生產效率平均提升了37.6%,運營成本降低了21.2%。

作為兩化融合和智慧製造的關鍵支撐,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近年也邁出實質步伐,廣泛應用於石油、石化、鋼鐵、家電、服裝、機械、能源等行業。目前,國內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總數超過了5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台。

「當下,基於中國製造業雄厚的產業規模、廣闊的需求市場、席捲全國的創新創業熱潮、雄厚的資本實力等發展基礎以及國家強有力的動員能力,中國搶抓新工業革命的能力和條件是近代以來最為完備的,中國的工業化歷史性地與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同一賽道。」採訪中,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政策規劃處處長左世全充滿信心地表示,中國製造有望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迎頭趕上甚至「彎道超車」。

(尚前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