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條措施」背後的邏輯

2019年11月4日,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這是對2018年2月「31條措施」的延展、補充和追加。正像國台辦發言人所言「‘31條’獲得廣大臺胞的熱烈歡迎,越來越多的臺胞台企因之受益。我們持續推出新的「26條」惠台利民措施,是為了進一步回應臺胞訴求,使他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希望他們發展得更好、獲得更大利益。」

「26條措施」主要針對台資企業和一般臺灣民眾的需求推出。在台企部分,從中央層級明確了台企可同等參與大陸重大技術裝備、5G、迴圈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讓已參與或計畫參與上述工作的台企更有熱情更有保障心中有「根」的開展上述事業。在臺灣民眾方面,推出了為臺灣同胞在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職稱評審、分類招考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讓臺胞能充分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和國家強大帶給他們的尊嚴。

「26條措施」公佈後,引起兩岸各界的熱議,普遍給予掌聲和支持。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表示,大陸2018年提出「31條措施」獲得台商普遍認同,很高興又聽到「26條措施」的出臺,大陸剛出臺的「26條措施」一定會帶來很大助益,值得報以高期許。希望大陸方面能夠持續充實內容、深化落實執行、加大支持力道。

筆者認為,繼2018年2月推出「31條措施」後,大陸方面又推出「26條措施」,至少傳達了幾層資訊:

一、顯示了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融合仍是對台工作主旋律。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1月2日的講話中提出的「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其內涵包括了推進兩岸經濟層面的融合發展,也包括推進社會文化層面的融合發展。「26條措施」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具體落實,它既包括鼓勵台商台企「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檢測評定、示範應用體系建設,可同等參與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建設」,「按市場化原則參與大陸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品測試和網路建設」等經濟層面的舉措,也包括「臺灣同胞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在大陸高校、科研機構、公立醫院、高科技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臺灣同胞,符合條件的可同等參加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其在臺灣地區參與的專案、取得的成果等同等視為專業工作業績,在臺灣地區從事技術工作的年限同等視為專業技術工作年限」等社會文化層面的舉措。相信一旦「26條措施」在大陸30餘個省市自治區、2000餘個縣市和數以千計的行業得到落實,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定會再上層樓。

二、表達了大陸方面與台商台企共用國家發展紅利的真誠意願。當前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是全球經濟發輾轉型的關鍵期,在物聯網、金融科技、共用經濟等創新的科技與思維衝擊下,未來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政府決策、民生生活都將進入嶄新的世代,加上自由貿易、區域整合仍是進行時,民進黨當局一系列「降低對單一國家、單一市場的依賴」、「親美遠中」的舉措與國際經濟走向南轅北轍,如按這一方向佈局,只能使台商台企在新一輪發展中沉淪。「26條措施」為台商台企鋪平了一條陽光大道,將有助於台商台企在這一輪國際及大陸市場調整、發展中找到新的機會,台商台企唯有尊重經濟規律,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不斷創新兩岸經濟合作模式,實現跨區域、跨產業、跨領域的合作,才能在全球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三、明文落實了讓臺灣人民有背靠強大祖國的榮耀、歸屬和安全感的舉措。以人民福祉為依歸造福民眾,不僅惠民還要讓臺灣人民有安全有尊嚴有依歸感,這是「26條措施」中隱含的又一精神。「26條措施」中特別列出:「臺灣同胞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持臺灣居民居住證的臺灣同胞在購房資格方面與大陸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大陸高校、科研機構、公立醫院、高科技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臺灣同胞,符合條件的可同等參加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其在臺灣地區參與的專案、取得的成果等同等視為專業工作業績,在臺灣地區從事技術工作的年限同等視為專業技術工作年限。」在大陸推進深化兩岸融合的今天,這類政策舉措將會越來越多,「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平臺不斷完善,臺胞台企在大陸就業創業天地將不斷拓展。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國大陸國力的增強,外交、經濟、法律等各種保護海外中國人利益的手段越來越多,加上大陸的整體實力,一旦在海外發生人為或自然原因產生的不可抗緊急狀況,中國政府即可啟動相關應急機制,有效、有力地為包括臺胞在內的中國僑民提供安全保護。近幾年的埃及、利比亞、葉門、日本的撤僑行動均有臺胞尋求並獲得協助和救助就是明證。現在大陸方面正式在「26條措施」中將這一在海外對我同胞「保護與協助」的舉措也明文列入,使臺胞在海外有了一份強大厚實的「保單」,共用國家強大的帶來的安全與榮耀。

四、未來只要臺胞需要,並能惠及兩岸的事情大陸方面主動作為將成常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大陸方面要「全心全意為臺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臺灣民眾直接享有兩岸和平紅利,只要「操之在我」,能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大陸方面就會有積極作為,「26條舉措」就是大陸又一主動作為,讓臺灣民眾直接感受到大陸方面的誠心與善意。回顧歷史,1987年11月,兩岸同胞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隨之發展起來。30多年來,兩岸經貿關係從暗到明、從小到大、從貿易到投資、從「除罪化」到「合法化」,每一步都是在大陸方面先行推動、兩岸人民不斷努力下才走到今天。

總之,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臺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復興」,「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台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同時,大陸方面也深知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不會被島內政治的紛紛擾擾所影響。「26條措施」背後的邏輯告訴我們,大陸方面有意願、有能力,會順應島內主流民意,不斷有所作為,推進和引導兩岸同胞攜手同心,朝向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用民族復興的榮耀的正確方向邁進。

(曹小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