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解決台商台企融資難題

5月14日,國務院台辦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支援台資企業發展促進兩岸經濟合作開發性金融合作協定》。根據該協定,未來4年內,國家開發銀行將為台資企業提供融資總量不低於60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支持。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大陸台商台企經營困境進一步增大,該協議對解決台商台企的現實經營困難有積極作用。

一、台商台企融資難問題長期存在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包括大陸民營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經營發展的普遍難題,台商台企由於其較為特殊的身份以及兩岸間的政治藩籬,在這方面遇到的問題更加突出。特別是商業銀行從風險控制角度考慮,「晴天打傘、雨天收傘」,一旦認為某企業經營狀況可能出現風險,便會在第一時間做出行動,如抽貸、停止授信等,使本就經營不易的中小台企遭遇雪上加霜,給企業經營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導致中小台企只能更多依賴民間借貸、內部集資,嚴重阻礙了其長遠的經營發展。

造成台商台企融資難現狀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資質不足、違約風險高。大型知名台商、行業頭部台企和大陸大型企業一樣,融資成本並不高,資金來源也較為廣泛。但數量眾多的以代工生產為主的中小台企,其抵抗週期風險能力差、利潤率低,商業銀行對其貸款面臨較大違約風險。其二,缺乏有效抵押品。中小台企多為租用科技園、創業同的土地和廠房,其可提供抵押資本有限,更難以作為中長期融資貸款的保證。導致大陸金融機構不敢輕易放貸,也不敢對其做長期投入。小微台企、創業臺灣青年可提供的抵押物就更為有限,更加難以通過銀行貸款審核。其三,兩岸金融制度化合作機制尚不健全。一方面,由於涉及公權力對接,兩岸金融制度化合作一直落後於經濟合作的總體發展水準。兩岸銀行機構間資訊互通與對接管道不暢通,導致大陸銀行難以對部分台商台企在島內的征信狀況進行核查,使得有資質的台企也難以獲得融資。另一方面,台資銀行服務台商台企能力不足。台資銀行對台商台企有著天然的服務優勢,但因兩岸歷史、政治等因素所限,台資銀行與其他在大陸的外資銀行相比,進入大陸時間相對較晚、經營機構數量較少、業務服務範圍較窄。2014年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實施受阻,以及2016年蔡英文當局執政以來不斷加劇對抗大陸,嚴重阻礙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使得台資銀行拓展大陸市場步伐再次放慢,限制了其服務台商台企作用的發揮。

二、著力解決台商台企融資難問題意義重大

此次園台辦與國開行已是第四次簽署融資合作協議議,據統計,雙方曾於2005年、2012年、2016年先後三次簽署融資合作協議,三期總計承諾意向合作融資總量達1600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底,國開行已累計發放台資貸款超過1850億元人民幣。國台辦與國開行此項深入合作為支持台商台企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兩岸企業深化合作與共同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升台商台企競爭力助力良多。

一是有利於緩解中美貿易摩擦對台商台企的衝擊。在大陸對美國出口產品中台企佔據重要份量,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大陸對美出口產品中台企業中36%為台企,且絕大多數是為蘋果、惠普等國際品牌進行代工的資訊通信技術(ICT)企業,中美經貿博弈使台企如大陸企業一樣受到一定程度波及。其一,美方對大陸產品加征關稅貨接壓縮台商台企獲利空間。台商台企大多從事代工生產,利潤率齊遍在3%至5%,高額關稅將導致終端消費品價格上漲,進而帶來台企出口產品銷最下降、訂單數量減少的損失。其二,美國不斷對我高科技產業施壓,對處於同一供應鏈的台商台企造成影響。近年來,台商台企逐漸融入以大陸品牌為主的高科技產業供應鏈,如在華為、OPPO、小米等品牌供應鏈中均佔有重要分量,美國針對華為等企業的高壓封鎖殃及相關台企。在這種情況下,由國開行這樣的國家政策性銀行牽頭,對台商台企進行大力的、直接的、持續性的金融扶持,有利於台商台企脫困,並為其長遠發展創造條件、贏得空間;也有利於引導商業銀行跟進,形成對台商台企的金融扶持合力。

二是有利於兩岸產業實現髙質傲的融合發展。長期以來,兩岸產業鏈主要以「代工生產」模式嵌入全球供應鏈體系,「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三角貿易成為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這導致兩岸產業鏈總體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業附加值不高;同時,兩岸產業融合深度不足,表現在訂單來源、出口目的地主要依賴歐美大型跨國公司和歐美市場。

當前,兩岸產業面臨高品質融合發展的歷史新機遇。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高度重視推動創新驅動經濟發展,製造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一些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逐步由「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且自主品牌的產業鏈、價值鏈蓬勃發展,為「兩岸製造」向「兩岸創造」「兩岸智造」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大陸不斷提升的中高端消費需求為台商台企深度參與大陸市場、擺脫代工生產路徑依賴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近年來,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持續增長,2018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8萬億元人民幣,中等收人群體人口超過4億,半導體進口,以及汽車、液晶顯示幕、手機、筆記本電腦的銷售量都居全球首位。當前,推動兩岸產業高品質融合發展已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如箭在弦上勢在必行,但仍存在一些現實難點、痛點。如近年來,大陸生產經營環境變化導致台商台企成本上升,加之融資難、融資貴,使得台商台企對投身高品質發展心存顧慮、望而卻步。此次簽署的融資協定,有利於減輕台商台企走上高品質融合發展道路的壓力,增強他們積極推動和參與兩岸產業高品質融合發展的信心與動力。

三是有利於台企實現轉型升級。金融危機過後,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複雜深刻變化。歐美去杠杆化、「製造業回歸」,以及大陸產業升級、本土供應鏈崛起對台商台企經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轉型升級實現永續發展邊在眉睫。台企轉型升級既包括在原生產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如對接工業4.0,建設「關燈工廠」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也包括從原有的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抓住大陸服務業蓬勃發展的機遇開辟新的投資領域。台企實現轉型升級與自主創新,風險性較高、周期較長,資金是否充足成為決定轉型升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小台企並非沒有轉型升級的意願,但苦於資金不足只能望洋興嘆,被長期固化在價值鏈底端。有針對性用途的政策性貸款,將成為相關台企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資金支持。

四是有利於推動兩岸青年開展創業創新合作。此次簽署的融資協議中,特別指明「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合作」是金融支持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大陸多個省區市都設立了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相應鼓勵性政策措施,為臺灣青年融入大陸、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提供幫助。然而,目前,臺灣新創企業與大陸關聯仍十分有限,其募資來源主要來自日本、新加坡及歐美;其市場佈局以「臺灣+東南亞」為主。但據台經濟主管部門調查顯示,其實,臺灣新創企業心目中最理想的市場仍然是祖國大陸,占比高達55%,遠高於東南亞的30%。而導致許多臺灣新創企業心嚮往之卻遲遲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是資金不足。此次簽署的融資協議,對臺灣新創企業給予特殊融資扶持,有利於兩岸在新經濟領域建立更加直接、緊密的連接,有利於為臺灣靑年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條件,切實分享大陸新經濟發展的紅利。

(柳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