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下的臺北「啃老族」

「香港化」「蝸居化」成為臺北人的熱門話題,他們取得房屋的主要途徑不再是買,而是繼承。

家住臺北的小吳,今年45歲,是一位手機研發工程師,擁有名牌大學碩士學歷,每月工資新臺幣6萬元(人民幣1.33萬元)。據臺灣「主計總處」於2018年統計,30.77%上班族的工資不滿新臺幣3萬元(人民幣6650元),50.04%的工資在3萬元至5萬元之間,只有19.19%超過5萬元(人民幣1.1萬元)。小吳的工資是很體面的,但他的人生被房價徹底打趴。

他住在臺北市邊郊的文山區,這一帶大多是1970年代興建的老舊公寓,馬英九也住這裏。馬英九住的老公寓,屋齡約40年,面積約30坪(99平方米),房價在臺北市區屬於低檔次,每平方米約新臺幣13.6萬元(人民幣3萬元),總價1350萬(人民幣300萬)。以小吳的工資,他要不吃不喝19年,才買得起這種斑駁漏水的老公寓。

若講究生活品質,想買屋齡10年以內的同樣大小新公寓,價位是二手房的兩倍,小吳要不吃不喝40年。一個上班族,一生工作時間也就是40年,等於打一輩子工,換一套公寓。

買不起房,小吳只好在老家窩著「啃老」。他一家父母三兄妹,只有妹妹嫁出門,兩個已到不惑之年的兒子仍與年邁雙親擠在100平方米的老公寓裏。小吳的房間面積約2坪(6.6平方米),老舊漏水的牆壁上還有他童年時的信手塗鴉。轉眼半輩子,都在同一個房間裏度過。

狹小的生活空間成了小吳的「圍城」,他不敢娶妻生子。年過四十,仍無法擔起養家重任。反之,他成為一個長不大的「巨嬰」,每天下班回家就忙著打遊戲玩手機。45歲的大男人,頭上已開始禿頂,社交軟體上仍自稱「小吳」,天天狂刷濫曬,猛發「賣萌」自拍照。他的「圍城」困境,是今日臺北人的縮影。

房價打趴臺北人

小吳的父親老吳,只有高職(中專)學歷。20歲離開農村到臺北打工,從操作工幹起,22歲結婚,25歲生子,45歲自己開公司。三個兒女都上名牌大學,一個碩士、兩個本科。老爸在45歲時事業有成,兒子在45歲時天天打遊戲,兩個世代的巨大差異來自房價。

老吳在1973年結婚,就在這年,臺北房市突然狂飆。1972年市區新建住宅每坪(3.3平方米)新臺幣8900元,1973年突然翻倍,飆升到1.9萬元,1974年繼續飆漲到2.49萬元。兩蔣時代特重「均富」,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重手打房。

房價飆升的主因,是市場資金過多。1973年經濟成長率12.78%,新臺幣供給率高達50.38%,大量現金沖進市場,建商投資客熱烈貸款炒房,有住房剛性需求的民眾受到房價飆升的驚嚇,恐慌買房,立即將房市炒到火熱最高潮。

蔣經國查明源頭,迅速斬斷炒房金流,存款與放款各有一套利率,他兩路出擊,大幅調高兩套利率。建商與炒房客靠銀行貸款,蔣經國把工商質押放款利率猛烈調高到13.25%,更要求銀行緊盯房地產貸款,確保建商與投機客貸不起款。對於恐慌買房的老百姓,則鼓勵儲蓄,將一年期定存利率調高到11%,銀行定存比做生意賺錢,成功地將民眾的現金由房市吸引到銀行。

同時,蔣經國也注意到官商勾結。他嚴禁公務員參加房地產交易,甚至使出極端手段,下令臺北禁建新房,並于市區大量興建廉價的「國民住宅」,有效控制房市。1974年,臺北房價上漲幅度由213%壓制為131%。老百姓仍有怨言,心裏卻不恐慌,因為當時工資上漲了134%,超越了房價,此後的工資漲幅年年跑在房價前面。

40年後的今日,老吳這一輩的老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懷念那個年代的加薪傳奇。製造業員工平均工資在1973年為新臺幣2525元、1974年增為3389元、1975年打破4000元、1977年打破5500元、1978年打破6000元、1979年打破7500元、1980年打破9000元。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進入最艱難時期,工商不景氣,但老闆加薪成風,平均工資居然強勁破萬,達到10681元。

1970年代經濟起飛,只要肯苦幹,機會是無限的,房價無法阻礙人們對好日子的追求。老吳在1973年時,只是每月工資2000元的操作工,1980年已是主管,連本薪帶加班費與年終獎,每月平均實拿1.2萬,工資6年翻6倍,使他有信心成家。

老吳26歲買房,40歲就還清房貸。他銀行有存款,公司配股票,房貸背完改背車貸,4個輪子跑起來,買了輛平民價位的福特「跑天下」小轎車。老婆是專職家庭主婦,小孩連生3個,手腕上一串金手鐲重達5兩。他的青壯年時期朝氣蓬勃,充滿希望。

回憶起經濟奇跡年代的老臺北,大眾印象最深的並不是房價,而是「明天會更好」的希望歲月。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臺北戲劇化地在同一年改換面貌。1988年正是臺灣經濟奇跡最高峰,老百姓太有錢,大量資金瘋竄,洶淘湧進房市。1987年新建住宅均價每坪9.27萬元,1988年暴漲至18.28萬,1989年飆到28.45萬元。工資漲幅卻慢了下來,老百姓開始感覺高房價之苦。

李登輝「執政」之初,羽翼未滿,實權握在「行政院長」俞國華與郝柏村手裏。兩位蔣經國的肱股重臣堅持打房,壓住房價。1990年代中期,房市冷卻,李登輝已經握住權力。他一反蔣經國路線,全力刺激房市,大幅下調利率,建商與炒房客貸款便利。他甚至釋出800億郵政儲金注入房市。

2000年陳水扁「執政」,大降房地產交易稅,存款利率壓到比通貨膨脹率低,把老百姓的積蓄從銀行裏逼出來買房。房貸利率更壓到最低水準,大開建商投機客貸款的方便之門。銀行現有資金不足「救市」,當局直接提供1.8萬億優惠房貸鼓勵購房,甚至開放房地產證券化產品,投資信託基金成為炒房大戶。

十餘年的大力刺激,於2005年展現成效,奄奄一息的房價驟然飆漲。臺北市新建住宅價格由每坪31萬元狂飆到43.8萬元,陳水扁下臺的2008年飆破60萬,2013年達到最高點84萬,相當於每平方米5.6萬元人民幣。

就在這房價狂飆的20年裏,小吳長大了。

可望而不可即的林志玲豪宅

千禧新世紀,「70後」的小吳進入社會,卻發現社會已經與老吳年輕時大不相同。

1990年代臺灣產業升級失敗,經濟空洞化,只靠兩蔣時期打下的基礎苦撐。在國民黨失去政權的2000年,經濟成長率尚有5.77%;2000年陳水扁當選,2001年衰退2.17%,臺灣自此進入低成長年代。產業蕭條,工作難找。

小吳進入社會的2001年,平均失業周數為26.13周,找一份工作平均需要半年時間。小吳花了一年半,投了上百份履歷,才找到一份較理想的工作。相比之下,30年前老吳到臺北打工,工廠急缺工,剛下火車第一天就找到工作。

職場僧多粥少,工資談不上去。大學畢業新人的工資行情是新臺幣2.4萬元,小吳的第一份工作只有2.2萬。但年輕人有沖勁,剛找著工作,就打算買房。只是小吳失望地發現,臺北的新樓盤大多是氣派的豪宅大樓,裝修奢華、門禁森嚴,銷售對象不是普羅大眾,而是大手筆炒房的巨富。

早年臺北市區房價狂飆,購房的剛性需求是主因。1970年代大量外來務工者湧入臺北市區定居,1971年臺北市人口183萬人,1981年227萬人,1989年達到270萬人最高峰。有錢就買房,剛性需求多年不墜。

但1988年房市狂飆之後,臺北市區的購房剛需快速降低。1991年,臺北人口開始下降,1996年已降到260萬人。與此同時,全臺灣的人口增長勢頭也停了下來。新住房需求不再,大量房屋空置。1990年底臺灣住宅普查,赫然發現全台空屋多達678520戶。2000年再普查,空屋數增加到1232128戶,空屋率17.6%。房屋供給已嚴重過剩。

淪為炒作工具的豪宅新樓盤,主要特色是單元面積非常大。尋常臺北公寓約100平方米,豪宅則多半是2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戶型。林志玲曾買入一戶的「力麒麒禦」社區,一般戶型約30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大戶型將近550平方米。每平方米單價約新臺幣27萬元(人民幣6萬元),400平方米一套就是價值高達新臺幣1.08億(人民幣2400萬)的炒作物件。林志玲的豪宅以1.57億買進,從未入住,兩年後以1.61億賣給一家珠寶公司,一轉手獲利400萬元(人民幣88.8萬元),算是豪宅市場上不值一提的小額進賬。

2005年開始狂飆的臺灣房市,由臺北市的億萬豪宅領頭炒作,連帶拉起全臺灣房市漲風。城市鄉村房產齊漲,連農田也跟著一起漲。最偏僻的花蓮農田,原本1坪新臺幣5000元,2014年最高點炒到1坪15000元,翻了三倍。

2013到2014年,馬英九重稅打房,由臺北市豪宅開始打起,終於打垮炒作信心,房市刹那急凍,房價退回2013年秋季水準。但房價展現了易升難跌的「僵固性」,自2014年起「僵固」至今,原地踏步5年不再下跌。即使是馬英九住的99平方米破舊老公寓,總價也要1350萬。退而求其次,郊區同類型老公寓,最少也要600萬。靠工資過日子的小吳,註定沒有買房的機會。

今日,臺北的房產只有巨富捨得買,一般老百姓勉強買得起套房。2017年,臺北市房屋買賣量5862戶,其中豪宅大樓占58.25%,傳統公寓占26.91%,剩下的14.84%則是小套房。將傳統100平方米公寓隔成兩間,一間位於臺北低檔區的40平方米小套房,也要900萬元,以小吳的工資水準,要不吃不喝12.5年。至於月薪比不上小吳的80%上班族,只好再委屈一些。

10到20平方米左右的套房,成為臺北的熱門房源。臺灣房屋裝修法令寬鬆,只要不動承重牆,五樓以下房屋內部可以任意改裝。房東相准商機,將100平方米左右的傳統公寓隔成2到4間小套房,衛浴廁所共用,1套老公寓可以塞進4個家庭。空間雖小,卻挺起租屋市場。小吳住的低檔100平方米老公寓若整戶出租,月租行情在4萬到6萬元,一般人根本負擔不起。若隔成4個20平方米左右的套房,每間租金大約1萬到1.5萬,上班族租得起,房東收租也不吃虧。

需求創造供給,改建火爆,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憂。2007年,台當局要求改建套房需申請許可,房東轉而利用違建。臺灣6層以下公寓普遍于頂樓加蓋一層堆雜物的鐵皮屋,鐵皮吸熱,在亞熱帶的臺灣原本不適合住人,但臺北一房難求,鐵皮屋套房成為新流行。臺北邊區一處兩層樓房,居然加上4層鐵皮違建,隔成158間套房。2017年11月,中和一處4層公寓大火,2到4樓隔成套房,再加頂樓違建1層,足足隔出51間套房,逃生路線卻只有一條,造成9人罹難慘劇。

老公寓套房遭嚴打,建商精准掌握商機,建造全新的30平方米左右「小坪數」套房式大樓。正廳擺張床,隔間廁所,加個陽臺擺熱水器與洗衣機,打出「小豪宅」廣告,價格也是上千萬,卻是許多家庭的無奈首選。「香港化」「蝸居化」成為臺北人的熱門話題。

臺北人實在買不起房,取得房屋的主要途徑不再是買,而是繼承。2017年繼承登記樓棟數多達8993棟。醫療進步導致壽命增長,2017年繼承房屋的子孫們,近33%已經超過60歲。

沒有夢想的「巨嬰」世代

與大部分臺北人一樣,小吳選擇不買房。從大學畢業到退休,能工作掙錢的時間也就是40年。一戶破舊漏水、蟑螂橫行的中古公寓,價值等於畢生積蓄。只有毅然割捨,人生才有滋味。

然而,高房價仍然如影隨形,無情地逐個摧毀小吳的夢想。

小吳想存錢,但是高房價推升工商業的營運成本,物價居高不下,存了10年,戶頭餘額不到新臺幣10萬元,赫然發現自己成了「月光族」。小吳學習認真,下班後勤奮進修碩士,夢想自己開公司。但辦公樓的租金早已炒熱,臺北市區最便宜老城區的60坪辦公室(198平方米),月租新臺幣6萬元,加上裝修與押金,租屋成本一年就要100萬。小吳想離開臺北,到中南部工作,但只要有大公司工作機會的城鎮,房租都已高漲。一個20平方米的小套房,月租新臺幣1萬元,加上水電費與外食族開銷,6萬工資只剩一半。

當然,小吳最大的夢想還是討個老婆,但沒房子,找對象機會渺茫。「車子是男人的第二個老婆。」老婆討不成,小吳決心買車。但今日臺灣的普羅大眾存不了錢,買不起車,各大汽車公司放棄普羅大眾市場,一心開發豪富客戶。從前以平民車系為主力的福特與日產,今日車型由60萬起跳。但小吳義無反顧,看中一輛兩廂小轎車,簡單交車不加裝,總價新臺幣76萬元,小吳分期付款還撐得住。只是有車無處停,在臺北買個便宜的機械停車位,均價145萬,相當於兩輛兩廂車。

第二個老婆也討不了,小吳失去了鬥志。他從網路世界尋找虛幻的成就感,現實生活裏則以「月光」為樂,不再辛苦存錢,反而熱衷以高檔次的休閒消費證實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經常旅遊,日本看楓葉、中歐看城堡、韓國看大長今影視城。沒錢買機票時,他最大的樂趣是到各個網路熱門景點拍照「打卡」。

「青貧」「月光」「窮忙」……

2018年,兩份來自本地職業介紹網站的調查,揭露上班族「窮忙」的慘烈真相。1111人力銀行統計,46%的上班族是沒有存款的月光族,38%存款不滿1萬(人民幣2200元),只有16%真正有儲蓄。Yes123求職網則深究上班族的心態,在理應充滿鬥志的40歲以下青壯年中,56.9%在工作中沒有成就感,67.4%沒有人生目標。清貧現象迅速向中老年延伸,「老窮族」漸漸浮現。「下流老人」「又老又窮」成為熱門新話題。

至於成家生子,更是遙遙無期,40.3%的青壯年沒有結婚計畫。臺灣男子初次結婚的平均年齡是32歲,女子則要熬到30歲高齡產婦年紀才肯結婚。已婚青年中,44.2%不想生小孩。

失去夢想的絕望根源,追根究底是房價,高達53%的上班族沒有房子。若是運氣好,工作地點不遠,還能住老家;但距離略遠,只能租房。據統計,38%上班族租房,租屋開銷約占平均收入的27%。

世代對立

老吳快70歲了,見了小吳就冒火,天天吵架,雖然同住一屋,卻已多年沒有好好講上一次話。

這些年來,老吳的人生夢想逐一破滅。1990年代李登輝戒急用忍,景氣不振,他的工廠業績低落,只撐10年就黯然歇業。老吳攢了新臺幣2000萬養老,兩蔣時代高利率鼓勵儲蓄,一年期以上定存年息超過8%,存款能實現老有所終。李登輝與陳水扁卻大力降低利率,逼老百姓將存款投資于房市股市,存款趨近「零利率」,退休老人只能省吃儉用。

老吳退休的2006年,小吳剛滿30歲,工資3萬出頭,老吳不忍心讓小吳出錢孝順,反而想拿養老本兒為小吳買房。只是陳水扁刺激房市生效,房價狂飆,買不下來。2015年,小吳碩士學成,又為公司贏得美國大訂單,工資提到5萬,進入高收入階層。馬英九打房展現成效,房市急凍。老吳原巴望著房價能降下來,讓兒子從此自立,買房搬出去,年邁雙親寧可不拿兒子一毛孝順錢。但房價停漲之後僵固不動,並未大幅下跌,父子只能幹瞪眼。

古稀之年,老人別無所求,唯一的心願是抱孫子,但小吳已經磨光鬥志,根本不想結婚成家。小吳天天打遊戲,老吳天天為他找媳婦。他遍托親友介紹,甚至親自上網,將「相親銀行」設為開機首頁,小吳卻寧可玩網戀。年過四十,小吳凸肚謝頂,不再有瀟灑本錢,只好將感情世界完全寄託給網路。他的電腦裏塞滿黃片,對日本AV女優如數家珍。

老吳常發脾氣,小吳卻認為老吳不懂年輕人的苦,火氣更大,但夾在一老一少之間的母親才是最苦的,長年苦悶,漸成失智。老吳的心血管不好,行動不利索,但雇不起昂貴看護工,只能自己照顧老妻。更糟糕的是,房價刺激物價,生活成本高漲,加上老年醫療,親戚倒賬,養老本兒花得比預期快。在這困難時刻,小吳卻以「月光」為樂,網上「糾團」一趟「新馬泰」,花了8萬元,卻不願出錢為老母請看護。三兄妹吵了許久,才勉強達成每人每月拿5000元孝敬父母的協定。「孝親費」是臺灣年輕人共同的苦悶,老年人共同的隱痛。

孩子對老母的痛苦無動於衷,老吳很傷心。親戚們認為小吳有嚴重的「IAD」,即網路成癮養成病態人格。但知子莫如父,老吳知道小吳心中的熱情,是被房價澆滅的。他經常自稱「魯蛇」(失敗者),人生已經失去目標,只能遊戲度日。

於是老吳也絕望了。他有兩個兒子,卻抱不上孫子。老夫妻老病纏身,卻指不上媳婦照顧。老吳心裏仍保持著傳統男人成家立業的責任心,但房價把下一代壓成不爭氣的「魯蛇世代」。

2019年,老吳按照中國人農曆傳統,提前過七十大壽,卻只是在家裏切個蛋糕。老吳心中最深沉的恐懼,並不是老無所依,而是自己來日無多,但小吳遲遲不能自立。他只能減少開銷,省之又省,至少能為小吳留下房子。

不過,小吳還是幸運的,工作地點就在老家附近,可以安心窩在從小生活的老舊公寓裏。

(霍安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