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超級居委會” 拓展社會服務之路

【中新社澳門11月27日電】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近日掛牌成立,成為澳門社團在內地開設的第一家服務中心。該會理事長吳小麗日前在澳門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澳門的社會服務經驗能够拓展到更多城市,服務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居民。”

回歸20年,澳門社團從1700多個發展到9000多個。社團文化成為一道獨特風景,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活力和人情味。擁有會員4萬多人、義工6000多人的街坊總會可謂“超級居委會”,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

走進位於白朗古將軍大馬路的社區服務大樓,為長者、青少年、社區及家庭服務的標語隨處可見。2樓的頤駿中心,有些老人在老師的帶領下學書法,有些在打太極;6樓的羽毛球場內,居民正揮拍切磋球藝。

談起街坊總會的發展史,吳小麗說,早年間,因澳葡政府管治不力,澳門居民大多生活不易,大家聚在一起,相互扶持救濟,街坊互助會陸續成立。為因應社會發展需要,20多個街坊會和居民聯誼會在1983年成立了“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已經搭建起覆蓋全澳門、專業多元的社會服務網絡。

“從3個月大的小孩,到100歲的老人,我們都可以提供專業化服務。”據吳小麗介紹,街坊總會的服務範圍很廣,從託兒所、中小學、輔導中心到家庭、社區服務中心,再到長者護理中心乃至善終服務,可謂“一條龍”。

回歸後澳門社會服務發展很快,吳小麗說,因有深入社區的渠道、瞭解民眾需求,街坊總會得以承接多個政府項目,通過“政府下單,民間服務”模式,降低了收費,比如託兒所、長者護理中心每月祗需一千多元澳門幣。

2009年起,街坊總會承辦的平安通呼援中心,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服務,獨居長者、長期病患等有需要人士在家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按鍵求助。“去年年底,又增加了戶外平安通業務,老人通過佩帶的手錶可以隨時呼叫、定位,尋求幫助。”吳小麗說,現在已有4000多人使用,全方位照顧可以讓家人更安心。

除了提供專業化服務,街坊總會還是居民和政府之間的一座溝通橋樑。“用廣東話講,就是商商量量”,吳小麗笑稱,“大家心平氣和,有事情坐下來商量,爭取把矛盾化解在社區,不上昇到社會層面”。

1988年開始,街坊總會就派出代表參與澳門歷屆的立法會選舉,擔任議員,並應邀出任環保、醫療、教育、交通和社會工作等多個咨詢委員會委員,努力為居民爭取權益。而每年施政報告出爐前,聽取街坊總會意見已成慣例。

吳小麗說,澳門的社會福利不錯,老人每月可以領退休金,享受免費醫療服務,學生則有15年免費教育,還可以領書簿津貼。街坊總會目前比較關注房屋、交通等基本民生問題,適時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推進,在中山、橫琴等內地城市工作、養老、學習的澳門居民越來越多,如何為其提供服務,成為兩地共同考慮的問題。繼去年在中山設立辦事處,街坊總會通過與珠海橫琴當地政府合作,今年11月成立了綜合服務中心。

“街坊總會派出了7名資深員工,與6名內地員工一道服務澳門居民和橫琴本地居民。”吳小麗說,將澳門經驗帶到內地,提供“跨境”社會服務,這既是大灣區發展的結果,更是兩地融合的生動表現,希望未來能把平安通緊急支援服務也推廣到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