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給澳門創造發展的大舞台 ——訪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

澳門國際航天高峰論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澳門記憶」文史網、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些看上去「互不搭界」的活動背後,都能看到共同的身影——澳門基金會。

澳門基金會與澳門的發展息息相關,也與澳門一起成長。從1988年加入基金會,現年55歲的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已經在基金會工作了30多個年頭。他不僅見證了基金會的整個發展變遷過程,更見證了澳門回歸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顧20年發展歷程,澳門之所以取得成功,在於從特區政府到廣大市民能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面準確貫徹基本法。20年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祖國內地共同發展,是澳門回歸以來最大的收穫。」吳志良說。

作為澳門回歸的親歷者,吳志良對回歸前夕、澳門社會各界「翹首盼歸」的心情記憶猶新。

治安不靖、經濟疲軟、社會動蕩……這是吳志良記憶中回歸前的澳門。他說,1999年之前,澳門各界「最關心最期盼的就是早日回歸」,是希望當家做主之後在中央的支持下,澳門可以快速地實現經濟增長、社會安定、生活改善。「所以,澳門回歸是一個順應人心、非常自然的過程。」

回歸20年間,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本地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到城市面貌的煥然一新,從人口總量的迅速擴大到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從教育民生的長足進步到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這些都讓吳志良感到由衷的驕傲與自豪。

「只要在澳門的街道上走一走,就能感到這座城市發生的明顯變化。不僅如此,澳門人也變了,大家對祖國內地的了解更加深刻,對世界大局的了解也更加深刻,我們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跳躍性的發展,也為下一步的發展做好了準備。」他說。

在吳志良看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也植根於澳門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在澳門,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根深葉茂,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始終是社會主流。20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都秉持愛國主義傳統,努力推動中華歷史文化傳播。

「所以,我們能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和‘兩制’的關係,‘一國’是根本,‘兩制’是在‘一國’框架下給澳門發展的最大優惠和支持。‘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發揮,就要靠我們把握特區跟中央的關係,挖掘出澳門的價值和意義。」吳志良說。

他相信,澳門地方很小,但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給它一個巨大的舞台和發展空間,澳門中西方文化交匯的歷史文化優勢能更好體現出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澳門定位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就有非常好的歷史文化經驗。

「幾百年來,在澳門,無論什么膚色、什么信仰,大家都能生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這種文明的共生共存共榮的澳門經驗,值得挖掘和向全世界推廣。」吳志良說。

回歸以來,在澳門基金會的支持和推動下,澳門學術界通過整理、出版文獻檔案並作大量研究,牢牢將歷史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基金會推動的「澳門學」已初具體系。在這面旗幟下,人們得以深入了解澳門的歷史發展規律,深入了解澳門社會的發展情況,為深度挖掘澳門價值、推動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道路和工具。

「澳門在發展,也在發展中碰到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一國兩制’。澳門是個小地方,但‘一國兩制’賦予它一個大舞台,不論是解決經濟適度多元化挑戰,還是人才資源挑戰,都需要通過更積極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來解決。」吳志良說。

他表示,澳門一定要抓住這個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為中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王攀、劉暢、胡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