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並根據國際、國內及兩岸形勢的發展變化,從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了許多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回顧過去70年,兩岸之間既有一帆風順、迅速升溫,也有淺灘礁石、寒冷徹骨,整體來看,中央對台方針政策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不同階段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兩岸關係特點不同,對台工作重點和任務也有所不同,但各階段的方針政策的發展既與時倶進,又一脈相承。

第一階段

黨中央實行解放臺灣的方針,經歷了武力解放臺灣與和平解放臺灣兩個階段。

一是武力解放臺灣方針。隨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敗局已定。此時,中共中央已估計到國民黨將把最後的落腳點放在臺灣。為了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全中國,中國共產黨做出了解放臺灣的戰略部署。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1949年6月,中共中央軍委一再電告第三野戰軍和華東局,請注意認真研究解放臺灣的問題,以較少的代價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放臺灣。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抓緊進行軍事部署,成立了前線指揮部,粟裕任總指揮。1949年I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明確提出1950年的任務就是「解放海南島、臺灣和西藏,全殲蔣介石集團的最後殘餘勢力。」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空軍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這種侵略行徑遭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抗議和反對。在中國共產黨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後,我戰略重點由東南轉向東北,解放臺灣的計劃被迫擱置。

1953年7月朝鮮戰爭結束。台灣當局開始加緊推動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7月,黨和政府向全國人民再次提出解放臺灣的任務,表示不能承認美國軍事干涉和佔領臺灣。人民解放軍於9月3日開始炮擊金門(即所謂第一次台海危機)。美國政府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於12月2日與蔣介石集團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把臺灣、澎湖列島置於美國的「保護傘」下,阻撓中國統一。對此,周恩來總理于12月8日發表聲明,指出所謂「共同防禦條約」根本是「非法的、無效的」,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完成自己祖國的完全統一。1955年1至2月間,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海戰役,解放了一江山島和大陳島。

二是和平解放臺灣方針。一江山島和大陳島解放後,蔣介石集團控制的區域僅包括台、澎、金、馬,美國更深入地插手臺灣事務,美蔣矛盾凸顯。美國企圖推行「兩個中國」的政策,最終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蔣介石在維護一個中國的立場上,同袓國大陸存在著「共同語言」。同時,國際形勢趨於緩和,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議簽訂,1954年7月越南停戰協議簽訂,台海緊張局勢愈來愈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袓國大陸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因此,中共中央及時調整了對美、對台政策,提出和平解放臺灣,並從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敦促美國政府與中國政府談判;二是向臺灣當局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倡議。

1956年以後,祖國大陸進入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僅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而且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進一步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並且提到同國民黨進行第三次合作。1956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古人有言,不咎既往。只要現在愛國,國內國外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都團結起來,為我們的共同目標奮鬥。」他還說,比如臺灣,那裏還有一堆人,他們如果是站在愛國主義立場,如果願意來,不管個別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體的也好,我們都要歡迎他們為我們的共同目標奮鬥。毛澤東還宣佈:「國共已經合作了兩次,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此後,毛澤東、周恩來在不同場合進一步闡明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方針政策。

1963年,周恩來將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即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之後毛澤東一再表示,臺灣當局只要一天守住臺灣,不使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祖國大陸就不改變目前的對台關係。在中國共產黨對台方針的推動下,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對台工作取得了進展。

第二階段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際形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為提出並確立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在此背景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爭取和平解放臺灣思想的基礎上,確立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以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在提及臺灣問題時,首次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來代替「解放臺灣」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佈了關於臺灣回歸袓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告臺灣同胞書》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台方針政策的重要宣示,標誌著對台方針政策的重大轉變。

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進一步闡述了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計政策。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副主席的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是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公報鄭重宣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這是我們的基本政策。」

經過《告臺灣同胞書》、葉劍英的談話意見、鄧小平的闡述,以及中央領導人的其他一系列有關論述,特別是解決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實踐,和平統一方針和「一國兩制」構想的內容大大豐富了。在此基礎上,我們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政策,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基本內容是:一個中國;兩制並存;高度自治;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積極促談,爭取通過談判實現統一;積極促進兩岸「三通」和各項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瞭解和感情,密切兩岸經濟、文化關係,為實現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堅決反對任何「臺灣獨立」的言行;堅決反對外國勢力插手和干涉臺灣問題;集中力量搞好經濟建設,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

第三階段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並發展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政策,提出了在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就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袓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若干重要問題,提出8點主張(簡稱「江八點」)。江澤民的講話發表後,在臺灣地區、港澳地區、海外僑胞和國際社會中產生強烈反響,受到高度評價、普遍歡迎和重視。海內外輿論認為,這是繼《告臺灣同胞書》、葉劍英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鄧小平闡述的實現臺灣和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六點構想之後,又一份系統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綱領性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時期,國台辦、國新辦先後兩次發表有關臺灣問題的白皮書,體現了中央對台方針政策的一貫性、連續性和在新形勢下的進一步發展。

1993年8月31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系統地論述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的由來、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2000年2月21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以政府文告的方式,詳細、系統、全面地向國際社會闡述了中國政府有關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立場和政策,和對兩岸關係、國際社會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若干問題的態度主張。

第四階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重視和加強對台工作,深刻總結多年來對台工作的實踐經驗,敏銳把握台海局勢的複雜變化,客觀、全面、辨證地分析臺灣問題的總體形勢,準確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規律性,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與指導原則,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兩岸關係、爭取和平統一的新主張。

一是把反對和遏制「台獨」作為新形勢下對台工作的首要任務。黨的+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關注陳水扁當局「台獨」分裂活動不斷升級的事態發展,指出實現袓國完全統一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根據台海局勢的現實情況,目前必須把反對和遏制「台獨」作為對台工作的首要任務,重點是全力阻止「台獨」分裂勢力通過推動「憲改」、「公投」謀求「臺灣法理獨立」。

二是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2005年3月4日,胡錦濤發表關於臺灣問題和對台工作的講話,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這四點意見,豐富了對台工作指導原則的內涵,提出了對台工作的戰略基點,是新形勢下對台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指導方針。

三是審時度勢作出重大決策制定《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表明了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具有重大現實作用和深遠歷史意義。

四是開啟兩岸政黨交流新局面。胡錦濤總書記先後邀請連戰、宋楚瑜率團訪問祖國大陸,分別與他們舉行會談,就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等重大問題達成共識。這一歷史性事件,在兩岸關係史上寫下了紙墨重彩的一筆,產生了舉世矚目的影響。此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共同舉辦論壇,並開展基層政黨交流,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

第五階段

加強對台工作,豐富「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推進祖國統一,是習近平治國理政和執政方略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接過歷史接力棒,在傳承大陸一貫對台大政方針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新時期兩岸關係實踐的寶貴經驗,準確把握兩岸關係發展大勢,就臺灣問題和對台工作提出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論述新主張。

一是堅持國家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結合。國家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國家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聯繫。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民族復興進程又必然推動國家統一進程。兩者相輔相成,同步前行。臺灣的前途系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的福祉更寄望于中華民族的強盛。

二是堅持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相結合。大陸對台工作具有一以貫之的延續性,如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等。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其闊達的視野和胸襟、深刻的國際觀和時代觀,尤其是對台海局勢的深刻洞察和把握,與時倶進提出系列對台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擘畫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路線圖,指明了和平統一是我們的目標追求,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拓展/國家統一思想的內涵。

三是堅持心靈契合與經濟社會融合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時,還指出「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非常重視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這體現了總書記關於對台工作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兩岸交流合作要以實現同胞心靈契合為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任重道遠,需要加深兩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難題就容易找到解決辦法。」在提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時,同時強調「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就是要求我們在加強兩岸交流合作過程中要做到義利兼顧,既要「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又要著眼增進兩岸同胞之間的感情聯結,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四是堅持反「獨」與「促統」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臺灣同胞充滿著溫情與柔情,有著博大的胸懷,非常重視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但在涉及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問題上,在國家統一問題上,則立場堅定,毫不動搖,有著鮮明的底線思維,多次重申反「台獨」分裂的堅定立場,明確清晰地表明,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習近平不僅將此視為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堅定意志,而且將之作為大陸對歷史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和責任。

五是堅持「和平方式」與「非和平方式」相結合。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在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實踐中,對做好軍事鬥爭準備作出一系列戰略思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備戰思想。他指出:「我們捍衛和平、維護安全、懾止戰爭的手段和選擇有多種多樣,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既是應對當前中國地緣戰略環境日趨複雜、多方向安全壓力的需要,同時也是應對「台獨」分裂勢力「劍走偏峰」、挑釁《反分裂國_》的需要。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中央軍委狠抓推進部隊建設、改革和軍事鬥爭準備。習近平強調,全軍要堅決完成擔負的各項軍事鬥爭任務,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按照「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真抓實備、常備不懈,紮實推進軍事鬥爭準備各項工作。一旦危機發生,戰爭來臨,人民軍隊就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無論來自何方的敵對勢力、特別是「台獨」分裂勢力,在祖國鋼鐵長城面前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楊濤、史坤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