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座迷信的島嶼,它傳承了舊中國民間信仰的傳統,萬物皆可為神,萬民皆仰望神助。所謂禮失求諸野,此島在香火繚繞中,保存了豐厚的中國宗教文化,且不因時代變遷或科學的昌明而走向沒落,反而在現代人的心靈困頓中,愈來愈旺。
上自政治領袖,富商土豪,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島人大都很愛拜,就算
沒有拜拜求神的習慣,也不敢不信邪。隨著民間宗教衍生出的各式禁忌習俗,就像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一般,制約著臺灣人的心靈層面。
這一篇我們談,臺灣人拜什麼神,什麼鬼?
神的類別
除去5%左右的西方基督教徒,以及原住民固有信仰外,400年內移民入台的漢人,主要信仰著來自大陸的仙鬼神佛,按中國的多神傳統,隨移民遷入的神祗基本上分為六類:
—是道教前的中國古神:道教起源于東漢末年,在此之前中國人信神農,女媧,西王母,黃帝,九天玄女等古神,臺灣皆有祭祀諸古神的廟宇,香火不絕。二是道教神:中國的道教起源于東漢時代道家老子的神化,並融合了民間宗教而生,除了老子,道教有著數也數不清的神祗,因為此多神教起於民間,也融於民間,許多民間信仰的地方神,以及上述的古神,也多披了層道教的外衣。諸如,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張天師,玄天上帝,臨水夫人,王靈官,城隍爺,文昌帝君等。三是佛教神:佛教雖起源於印度,但卻在中國發揚光大,「原籍」印度的神祗,經過千年的文化潤飾,也都已中國化,臺灣傳承的是漢傳大乘佛教,主要祭祀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當然也包含了教主釋迦摩尼,或中國古代佛教高僧如濟公活佛,清水祖師等。四是想像神:雖然神都是想像出來的,但此特別指那些從文學作品裏聲名大噪的虛構神,如「封神榜」裏的諸角色,哪吒,姜太公,比干(守財真君),或西遊記裏的齊天大聖,這些在文學作品裏活靈活現的角色,經過道教的包裝,恰似古希臘諸神一般為民眾所崇信。五是名人神:名人由於生前的特殊功績或精神為後世緬懷,因而成神者,在中國亦是多如牛毛,如關公,包公,媽祖,五府千歲,「開漳聖王」陳元光,田都元帥等。這一類的神可說是臺灣主流神祗,因為他們有著正義,慈愛,忠勇等精神感召,信眾龐大。六是雜神:此處雜神是指沒有「人」形象的神,如動物,樹,石頭等,多為民眾簽賭迷信的鬼神。臺灣最有名的雜神是「十八王公」,此神為自大陸來台的忠狗,以及「虎爺」,因為是土地公與城隍爺的座騎而受人祭祀。
各行各業的守護神
中國的宗教「一言以蔽之」,就是「求一己之福」也,各行各業為求事業順風順水,所以也大都有各自尊奉的守護神。
最迷信者,是商人,此族群的守護神想當然是財神。財神大概是守護最多人的大眾神,且不只一尊,而是一群,並分為「文財神」與「武財神」。文財神守護公務員,文職人員,內勤工作者等,武財神守護軍,警,貿易,中介,業務工作者。
1.五路財神是五尊神的合稱,說法不只一種。
2.守財真君是「封神演義」裏被紂王剖心而死的商朝忠臣比干,以及姜太公,民間認為此而人無心而不偏私,故而尊為文財神。
3.增幅真君是北魏孝文帝時的官員李詭袓,因其常以俸祿佈施,故而被尊為文財神。
4.關聖帝君就是關公,傳說他從軍前擅長簿記方法,能守商利,又由於是武聖,所以被尊為武財神。
5.天官大帝,由於三官大帝分別職司降福,赦邪.消災,所謂「天官賜福」者,財神也。
6.土地神,由於愛土如命的習性使然,臺灣民間普遍認為十地神可帶來財富。
7.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其笑容與布袋,象徵財富。
8.福祿壽三仙,有名的中國神。
9.端木賜,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因其善經商而被尊為財神。
其餘還有許多千奇百怪的財神,如漢代引起七國之亂吳王濞,劉邦的大將韓信等,由於臺灣沒有祭祀,所以從略。
戲劇界,音樂界的守護神是「田都元帥」。田都元帥來源的說法很多,主要有二,一是唐玄宗的內廷樂工雷海青^二是劉邦的謀臣陳平。過往臺北市的藝伎,選定每年八月二十三日,焚香膜拜田都元帥,並舉辦祭典演戲三天,以期許技藝精進。
農民,醫師,藥師的守護神是嘗百草,教民耕種五股的「神農」。醫師另外尚有一守護神為「保生大帝」,北宋時人,由於醫術精湛,死後受後世所尊崇,在臺灣其名氣響亮,傳說頗多,為普羅大眾所知。
婦女與兒童的守護神是「臨水夫人」陳靖姑,生前為民眾求雨除旱,因而動了胎氣,難產而死,死前發誓要做「助產神」,幫助難產的婦女,因而受民眾奉祀。在臺灣,想要生產順利要拜臨水夫人,想要生子則拜注生娘娘,或送子觀音。
漁民的守護神是媽袓。由於早期臺灣以漁業為主,因而祭祀海神媽祖者眾,直至今日,媽祖都還是臺灣最為大眾所知的神祗。
職業駕駛人,如貨車司機、計程車司機、遊覽車司機等則奉哪吒三太子為保護神,因為哪吒駕風火輪,行動迅捷。
大眾神
媽祖:海神媽袓是臺灣人盡皆知的神祗,又被稱為「天后」,「天上聖母」,「天妃」,「湄洲娘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媽祖廟,最知名的有「白沙屯拱天宮」,「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鹿港天后宮」,信徒眾多,每年的迎媽祖活動,堪稱臺灣最大規模的宗教活動。而因信仰之故,兩岸信眾也常共同舉辦盛大的祭典,傳承媽祖文化。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信仰,原是一個歷史人物,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島,自北宋年間開始受人建廟祭祀,並自福建擴散到浙江,廣東。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輸出海外到臺灣,琉球,日本,與東南亞。
與中國大多傳統神祗一樣,媽祖信仰原是地方性的巫覡,在演化過程中又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如千里眼與順風耳,再融入了儒,道,佛的元素,最後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海神的代表。信仰最盛的地區就是福建,並隨著福建人移民至臺灣,今日登記在案的媽祖廟至少有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
臺灣所稱的「台,澎,金,馬」的馬祖列島,便取名自媽祖。
保生大帝:醫神保生大帝,亦稱為「大道公」,「吳真人」,「花轎公」,與媽袓一樣是北宋年間的閩籍人士,出生于福建泉州(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技藝精湛的醫者,若德行兼具,在古代很容易為民間所崇拜,原名吳卒的保生大帝,神跡傳說流布,並受歷代朝廷追封,成為閩南地區極具影響力的信仰。
早在鄭成功來台前,臺灣即有保生大帝的廟宇,名為「大道公廟」,為福建泉州的移民所供奉。今日臺灣各地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眾多,香火鼎盛,信眾若患病者,常去廟裏求「藥簽」。
關於神祗的民間傳說很多,有些甚至很有趣,保生大帝被傳為神界的單身貴族,還與媽祖有一段戀情。然而有一日,媽祖不小心撞見母羊生子之苦,大受震驚,便毅然決然與其分手。大道公一氣之下,便在每年媽祖誕辰遶境時作法下雨,淋洗媽袓臉上的脂粉。媽祖也不好惹,在保生大帝誕辰時,作法颳風,吹落大帝頭上的帽子。所以日後媽袓誕辰時常下雨,而保生大帝誕辰則經常颳風,並形成了諺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
關公:鼎鼎大名的關公,大概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人物,早在宋元時期,便突破民族文化藩籬,為漢人,滿人,蒙人所共同崇拜,清朝時期更是熱衷提倡,為全中華民族的保護神。
關公的神聖地位從北宋年間開始逐步提升,並與道教融合,到了明代便有道士奏請朝廷封關公為「帝」,於是關公從張天師底下的一名神將,一躍而為聖君,大帝,執掌「儒釋道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成為及為顯著的中華文明象徵之一。
關帝堪稱萬能神,自古代即司命祿,佑科舉,治病消災,驅邪辟惡,除旱降雨,誅罰叛逆,以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在臺灣,關帝是商,軍,警,甚至黑道的保護神,祂的名號眾多,諸如「伏魔大帝關聖帝君」,「伽藍菩薩」,「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等,不一而足。
在臺灣,祭祀關公的廟,無論主祀或陪祀,都相當普遍,著名的有臺北的行天宮,苗栗的玉清宮,台中的南天宮,雲林的南聖宮,台南的山西宮,高雄的關帝廟,新竹的普天宮,嘉義的武勝宮,族繁不及備載。關公在臺灣被稱為「恩主公」,即救世主之意,”恩主公」有五位,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關公為老大,所以民眾一般稱恩主公,即為關公。臺灣知名商人郭台銘即為篤信關公者。
每年元宵節,台南鹽水地區都會舉辦盛大的蜂炮活動,就是關聖帝君出巡顯聖祈求平安演變成的民間習俗,而關公誕辰更不用說,各地各廟都有盛大的儀式。關公甚至為部分信眾認為是「第十八代玉皇大帝」。
五府千歲:五府千歲就是五位王爺神,也是在臺灣相當普遍的信仰。在島上有許多種王爺的組合,最普遍的說法是指「李、池、吳、朱、范(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五位千歲,是隋唐時期的大唐功臣。
關於五府千歲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版本的歷史傳說,難以確鑿其來源,根據連雅堂在「臺灣通史—宗教志」的解釋,千歲信仰是假託以奉祀鄭成功的,所謂「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關於王爺信仰,有瘟神說,有英雄說,有山神說,也有戲神說,信眾並不特別去追究歷史,一如絕大多數的宗教心態,大家不由分說地拿香跟拜,反正是神,靈驗就好。
在1960年曾有做過調査,全台宮廟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種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廟者有廿九種,超過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種神明,最多的是王爺,共有七百一十七座,足見王爺信仰的普遍。在台閩有許多的「王爺廟」,這些廟裏的王爺照例會冠上一個姓,稱為「某府王爺」或「某府千歲」,俗說共有三百六十王爺,共一百三十二姓。假使三個王爺或五個王爺合祀在一起,則稱為「三府王爺」、「五府千歲」等。供奉王爺的廟亦稱「代天府」,王爺出巡則稱為「代天巡狩」。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又稱觀自在,梵文Avalokites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此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雲: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之意。觀世音在臺灣也被稱為觀自在菩薩、觀音佛祖、觀音媽、觀音大士等,是最大眾的佛教神祗,並時常與道教或其他民間信仰神一起在同間廟宇裏受奉祀。
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時多依經典為男子相,唐以後則常作女相,臺灣的觀世音形象多為女相,然而信眾普遍認為觀世音無性別之分。而島內所繼承的中國宗教傳統有一特色,就是時常佛道不分,觀音也有道教身份,所以被稱為觀音媽。
按照佛經,菩薩與佛是兩種不同層次的神祗,觀音由於太大眾,所以也晉升為佛袓。
根據1983年的學者調遝,臺灣登記在案的觀音廟有572座,還多於媽祖廟。臺灣民間信仰喜歡稱女神為「媽」,觀音與媽祖的相似之處在於,祂也有分身。在嘉義縣,觀音有三媽,大媽是半天岩觀音,厲道身,二媽是玉山岩觀音,屬佛身,三媽是新興岩觀音,屬道體佛身。
哪吒:目前兩岸及港澳,臺灣的哪吒信仰可謂一枝獨秀,大為盛行,在島內俗稱為「三太子」,又稱為中壇元帥、太子元帥、太子爺、中壇太子、哪吒元帥、哪吒太子、哪吒三太子、金康元帥、金環元帥、金龍元帥等,舉凡講到太子,元帥者,即哪吒也。
哪吒最早起源於佛教,為毗沙門天之子,唐代隨佛經流傳於世,到了宋代,則為道教所吸收為中壇元帥,三壇海會大神,俗稱三太子,到了明代,由經典文學作品封神榜與西遊記塑造出今日的形象。對臺灣人而言,封神榜以前的哪吒歷史並不熟悉,一如其他許多神祗,都是明代遺跡。
在所有臺灣民間尊奉的神祗中,腳踏風火輪,手握乾坤圈的哪吒無疑是最生動的神靈,由於祂的戰鬥形象,被認為有驅邪息災的能力,因而是道教最有名的護法。每每舉辦祭典,由乩童身「扮演」的三太子大玩過火、過釘橋或是爬刀梯,信眾視為神靈附身,因而香火不絕。
客家人的信仰
臺灣大部分的民間信仰來自福建移民,其中的客家族群,則有自己獨立的信仰系統。其中以義民廟為主流,另有三山國王信仰。
義民信仰其實就是「義士」信仰,為客家族群在臺灣歷史多次的民變中,參與抗暴的義士忠魂。如清代的朱一貴事件,天地會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以及甲午戰爭後,臺灣反抗日軍的乙未事件。
義民廟遍佈在客家族群所在的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地區,另外在雲林,嘉義,高雄,花蓮也都有此客家信仰中心。
另外,廣東粵東地區的潮州客家人移民,則信仰三山國王,隨著移民的遷徙,此信仰也廣布於東南亞,香港等地。
三山指的是廣東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三山國王則是三座山的山神,顯示潮州人保留了「前宗教」性的自然信仰傳統。傳說宋太袓趙匡胤得到三山國王的神力相助,平定了南漢後主劉張發起的動亂,而得到詔封,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一說為宋太宗平定劉繼元),流傳至今。
從三山國王廟的廟史來看,臺灣的客家移民歷史亦久遠,彰化縣溪湖鎮的「霖肇宮」是明代萬曆年間建造,廣安宮是明代永歷年間所建,高雄的幾座廟也是永歷年間所建。而乾隆年間所建的三山國王廟則更多。由於建廟的基礎是居民的經濟能力,因而可知當時各地客家族群凡有廟宇之地,便是昌旺地區。
雜神所呈現的文化血統
臺灣人所保留的舊中國文化中,民間信仰是最顯著的遺跡,以往的中國人,只要有人信,就可以是神,哪怕是動物,樹木,甚至石頭。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廟宇,供奉千奇百怪的神鬼,限於篇幅,以下特舉兩例:
胡雪岩廟: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岩,事蹟廣布,1994年大陸曾拍攝連續劇,轟動一時,並於1999年由臺灣商人引進。該商人至杭州胡雪岩墓憑弔後回台,據說胡雪岩夜夜托夢要求其起床作詩,該商人大惑,請教有名的「老師」,該老師自稱有神通,當下與胡雪岩陰陽交通一番後,告知商人,胡雪岩早已獲玉皇大帝冊封為「文武財神」,兼領四路兵馬一中軍降臨北臺灣,教導商道,並以經濟結合兩岸,繁榮臺灣。當下商人與老師一拍即合,決定興建財神宮,吸納信徒後設立「胡雪岩教育基金會」,弘揚商道。該廟稱後來許多商人信徒因而獲利,於是又吸納了更多信徒至今。
十八王公廟:清代中葉,十七名陸客渡海來台,不幸遇上船難,據說本地居民將欲收埋時,船上隨行的義犬亦跳入海中,以身殉主,居民有感其義,遂將其與主人合葬一塚。之後參與埋葬者只要出海捕魚必豐收,並常能逢凶化吉,一傳十,十傳百,人信其必有神靈,最後為狗立廟,香火鼎盛。台商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篤信十八王公,因而集團名取狗吠諧音「旺旺」。
在宗教鬼神方面,臺灣人從小就被家庭教育「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多數人即便沒有特別信仰哪種神祗,也不大敢公然叱其為迷信,遇廟便拜者大有人在,而自己到底在拜誰,其實也搞不清楚,反正「有拜有保庇」。因此迷信之風,相關的詐騙也層出不窮,輕者失財,重者失身,甚至喪命。
宗教之於社會,有利有弊,民間信仰亦可觀島民的文化本質與思維邏輯,本文略述主要信仰神祗,也不過是這豐富文化裏的九牛一毛。截至2013年,島內登記在案的廟宇有一萬2083座,可謂一步一小廟,十步一大廟,日本五十年統治,未能撼動此文化一分一毫,可見將臺灣的崇日現象推論為日據時代的遺民意識形態,根本有誤。中華文化在臺灣是根,是枝,也是葉,從廟宇處處與信眾身影中,可見一端。
(雁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