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為中小企解燃眉之急助早日復蘇 劉紹滿

隨著今次疫情影響持續,疫情甚比○三年「非典」時更嚴峻,特別是中小企面臨壓力越趨嚴峻,市面冷清、幾近零收入,不少中小企入不敷支的經營壓力,立竿見影波及到各行各業,生意一落千丈,且大都面臨租金等資金緊缺問題,實不足為外人道,雖然政府推出相關經濟援助措施,但辦理手續繁複及耗時長,甚至有業界指只是飲血止渴。再加上人資是中小企命脈,外雇回澳要隔離十四天,無疑要眾多企業徹底停運,雪上加霜,而內地已陸續開啟部署復工復產政策,而本澳已連續十八日沒有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當局應根據客觀情況,讓企業復工復產,適時要根據實際解禁相關的限制措施,多管齊下,令到紓困措施能真正説明有需要的中小企,來解決中小企業燃眉之急,共度難關。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但使澳門的龍頭博彩行業停業,也嚴重影響本澳中小企業等服務行業,其影響力比前兩年的天災或03年沙士更嚴重,多個行業生意急挫、經營困難。有分析指,本澳的經濟增長主要受外需帶動,內地是本澳服務貿易出口最大市場,在疫情期間,本地經濟活動無可避免減慢或暫停,與旅遊相關行業包括博彩、交通客運、景點區的餐飲、住宿、零售等行業首當其衝。有學者表示,疫情為各行各業帶來極大影響,但相信影響只屬短暫,希望對日後通脹的壓力也有限。但旅客量因疫情而大跌,加上居民外出消費意欲減退,多少會令通脹幅度減慢。有中小企業界指,但突如其來的疫情,生意瞬間一落千丈。由於主要做旅客生意,疫情爆發至今約一個月,業務幾乎停擺,如今只能見步行步,原先擴張計畫則暫時擱置,容後再議。另有企業指政府推出振興措施,包括消費券及貸款計畫,增添少許信心,故希望先堅持一段短時間,畢竟中小企人資緊張,不能輕舉妄動。但現時「水浸眼眉」,沒有加薪空間,若日後市況好轉再酌量加薪。也有中小企指出,客戶以居民為主,疫情期間生意雖受影響,但相比其他跌七、八成生意的企業,尚算可以接受,未來預期消費券出臺後,居民消費欲將被刺激,故未有打算裁員。主要視乎疫情進展,暫未考慮裁員。現時做決策相當困難,上半年相信生意不理想,過多人手加重負擔,租金、燈油火蠟均是開支;下半年大環境若有望復蘇,擔心再請人又有難度,畢竟做生不如做熟。現階段先觀察,維持現狀。若大環境持續未有起色、公司「捱唔住」,冇得揀或要「瘦身」。雖然有不少中小企仍處觀望狀態,暫時維持凍薪不裁員,相信普遍企業都是期望政府推出的振興措施,可改善環境。

眾所周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正如國家主席所言的「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就有序復工復產提出8點要求,其中一點就指出,「低風險地區要儘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依據防控形勢有序復工復產,高風險地區要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要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針對部分企業缺工嚴重、穩崗壓力大和重點群體就業難等突出矛盾,支援多管道靈活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因應當前的疫情,本澳也應深刻分析了當前疫情形勢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的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的總要求,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面打贏這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儘快恢復本澳經濟生活環境。

對於今次疫情,無疑影響最大的還是旅遊業界等行業。例如,有餐飲行業日前發表有關「新冠肺炎對本澳餐飲業影響」的調查報告則建議政府研究發放一次性援助金、協調租賃雙方相互體諒善意溝通,並加快帶動業界電子化發展等,以解業界燃眉之急。有調查報告,該項調查於本月初進行,主要向所有經營餐飲場所的協會會員發出電子問卷,期間收集了三百八十餘份,當中三百七十份為有效問卷。分析顯示逾七成業者在疫情發生後,配合防控而主動縮短營業時間,逾七成業者表示本月營業額按月斷層式下跌五成或以上,下跌超過三成至五成亦有近三成。即使加強推廣外賣服務亦未見起色,與居民不外出有直接關係。位於遊客區的餐廳情況更甚,近九成業者稱營業額按月下跌五成多。有三成餐廳外雇照常上班,四成餐廳外雇僅部分上班,近三成餐廳外雇完全沒有上班,對後臺或前線服務構成營運壓力。在營業額下跌及營運人手不足的雙重打擊下,調查反映普遍業主未能與租戶共度時艱,願意降低或補貼租金的業主不足四成。逾七成業者預測今年全年將會虧本甚至嚴重虧本,更有不足一成業者不排除因而結業。指當下疫情對餐飲行業的影響陸續浮現,儘管政府果斷推出系列包括稅務、貸款優惠、消費券等扶助和激勵措施,惟部分業者率先面對資金流壓力。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儘快研究是否具條件向餐飲業者發放一次性援助資金,以解燃眉之急。長遠可帶動業界電子化,令本地餐飲行業達至可持續發展。飲食界代表認為,今次疫情中小企業是無可避免要受到損失衝擊,由其是要租鋪的中小企業,因在決定租入鋪位時,是沒有預計到會發生這些不可抗力的事情做成今次收入大幅減小的損失。大部分業主減租有限,有的什至不減,中小企業在不知道疫情還要持續多長時間,換佢話說不知道要虧損多長時間,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或更長?是結束經營?或是繼續堅持?心理承受著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無助。政府目前只給中小企業借貸的方向手段,儘管免息免抵押,放寬門檻,但這只是飲血止渴,用舉債換取資金來支付各項經營費用,讓中小企透過舉債自己救自己的方式來保住就業,保住商鋪業主,保住銀行,看誰抵不了痛的道理。

特區政府在這場無煙的疫情「戰爭」,也急時推出相應的政策與措施,足以證明新一屆政府的是有能力、有智慧,讓居民放心的為避免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特區政府果斷採取了各項應急措施,以公眾的健康為首位,居民紛表示理解與認同。但受到最大影響的仍是中小企業,在全力防疫之時,居民亦關注疫後的社會重新運轉,尤其是中小微企如何在困境中生存發展。有意見指,肺炎疫情期間,所有開支、額外成本根本「無數可計」,尤其人工開支負擔沉重,入不敷支時間不知道要維持多久,坦言中小企未見曙光。現時疫情未退,政府政策隨時變動,短時間「不感樂觀」,未敢想得太長遠,「見步行步」。特別是,近日起外雇入境澳門需提供醫生證明或於指定地點接受隔離,由於每次入境需重新出示證明或實施隔離,一些居住珠海外雇,需短暫留澳。有中小企業表示,公司僅為幾個工作能力強的外雇安排臨時住宿,幸好有閒置地方可供數字外雇短暫居住,其餘外雇則暫停上班,坦言「冇咁多地方可安排」,更重要是「冇生意」,工廠已停工。一家店生意僅幾百元,較平日急挫九成以上,收入連一個員工的薪酬都不足夠支付,開業僅屬守住基本運作的無奈之舉。有立法會議員則認為,政府推出的紓困措施難以真正解決其當前的實際困難,期望政府能根據不同行業和企業承擔風險能力不同,優化支援政策,做深做細,最好能夠「一行業一策略,一工種一支援」,多管齊下,精准發力,令到紓困措施能真正説明有需要的中小企,共度難關。有議員也認為,政府面對疫情再推出借貸支持措施,雖對一些未借過貸的企業而言,有一定幫助,但對於一些已借了貸的企業來講,「借又死不借又死」,只有暫停還款以先減壓才能喘氣。建議當局應考慮再推出其他支援措施,特別是支援企業提升服務或轉型。

這次新型冠狀肺炎來勢洶洶,令廣大中小企業被疫症拖垮正常的商業運作,情況比○三年「非典」時更嚴峻,疫「戰」不知何時結束,普遍企業唯有只能寄望政府可提供更多的援助,以解決企業燃眉之急。有團體則建議,在新冠病毒疫情下,本澳中小微企面臨極大經營壓力,政府早前雖推出一系列紓困支持措施,但疫情衝擊越來越大,不少中小微企反映措施難解燃眉之急,希望從四個方面進一步優化及加強支持,包括細化所推支持措施落實,盡可能惠及更多經營者,如將水電費補貼延伸至中小微企,並優化商業場所免稅措施,助業界減輕租金壓力;加大支持措施,推一次性資金補貼援助;補貼中小微企外雇住宿,協調住酒店防止疫情進入社區;建議規劃中長期經濟復蘇計畫,以便在疫情結束後可協助各行業早日復蘇。

面對無情的疫情,本澳得確是有賴特區政府反應迅速,採取有效防疫措施,目前抗疫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但疫情對中小企打擊重大。其實,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指出,過去,他經常強調「花無百日紅」,本澳的財政有積穀防饑,現階段適用財政儲備撐澳門經濟。當局並有開會商討日後如何令經濟復蘇,日後會加大基建投入,用基建推動就業和經濟。他形容,現時是痛苦時間,經濟肯定受影響,因為人流大幅減少。他並呼籲商界適當減少經濟活動,在困難時間共度時艱,抵抗疫情,因為若疫情大爆發後,日後經營環境更差。另外,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亦表示,特區政府多年來量入為出,積下五千七百九十四億元的財政儲備,現時是動用儲備的時候。特首講赤字預算,不是因為「亂使錢」而產生,正是經濟需要政府協助下,動用儲備,「用到點上面」、用到提振經濟的計畫上。面對現況,要有遇險而不動搖的信心,政府會分階段、分措施、有計劃地穩定經濟。可以說,政府的言行顯現了一定的魄力和信心,很大程度地給市民和企業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無疑,特區政府已有準備打好這場「戰」疫,會有計劃有步驟為民為企業解困,近日來也推出不少措施,但社會各界都期望更有效的「定心丸」。

因此,面對嚴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擴散蔓延,已經重創本澳經濟,對旅遊、博彩和酒店餐飲等行業衝擊甚大,尤其是令中小微型企業面臨的經營形勢更為嚴峻,各項抗疫隔離措施實施以來,有些中小微企因關門歇業已有多日,甚至已經到達生死存亡的關頭。筆者希望當局能針對不同的行業,甚至不同的工種,實施有差別的紓困措施,希望解決企業燃眉之急,協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與社會共同抗疫、共渡時艱。同時,當局應繼續有計劃、有步驟、有部署地因應疫情發展,有序推出不同政策措施,以穩經濟、保就業,同心協力定能克服疫情的影響,做好疫情後經濟復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