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與細節: 「26條措施」的深度、廣度與溫度

十八大以來,在新時期習近平對台工作新思想新論述新主張的指引下,以「31條惠台措施」出臺及細化落實為標誌,大陸惠台政策開啟了以融合發展為主線的創新調整進程。2018年2月28日,國務院台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佈實施《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恵台措施」),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一年多來,出臺落實「31條惠台措施」具體實施意見的地方已有102個,包括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2個副省級城市,57個地級市,1個市轄區和4個縣級地方,形成「31條組合拳」。

2019年11月4日,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又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文簡稱「26條措施」)。這一系列的政策,是在「31條惠台措施」基礎上的進一步補充與完善,充分展示了大陸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領域中政策工具的深度、廣度與溫度,充分體現了「兩岸一家親」在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全面實現利益共享的多層次與多樣化。

「26條措施」既若眼大局大勢,又注重落實細節。從大局上,這是對台政策全面升級發展的形態,顯示了大陸對台政策決策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巨大進步,體現出國家發展與國家統一在新時代的對接與互促。從31條到26條,短短兩年,如此密集地推出系列措施,說明大陸在持續傾聽臺胞台企的聲音,並積極在制度層面做出調整和回應。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各級涉台部門針對惠台政策的調研僅廈門一年就至少兩百場。從細節上,全面實現同等待遇和利益共享,著力於既要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又要重視滿足臺胞多樣化的需求。因應于臺胞台企的多元化和利益關係的複雜化,利益共享的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貫穿其中的思想就是讓臺胞台企共享改革和社會發展的利益,不僅包括存量利益,也包括增量利益,從而達成互利共贏、協調發展的理想局面。

從具體措施的角度,「26條措施「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實現了深度的延伸,從生產合作向創新合作推進,從製造行業向服務行業延伸。二是實現了廣度的拓展,領域、職業和參與渠道全面拓展,並首次針對運動員提出具體支持。三是實現了有溫度的心靈關照,除了保障臺胞在大陸的各種權利,還關懷了全球臺胞的海外安全。

深度的延伸:從生產合作向創新合作推進,從製造行業向服務行業延伸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台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搶灘登陸」「鼎盛繁榮」「戰略調整」三個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大陸與台資的互惠合作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並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台資企業利用大陸土地與勞動力的成本優勢獲得豐厚的利潤;而大陸地方政府也充分借助台資企業資本與技術的優勢,實現了財政收入與地方經濟的高速增長。然而,隨著各地土地優惠政策逐漸到期,大陸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問題的凸顯,台資與大陸的傳統生產合作遭遇瓶頸,而大陸也正在從「生產趕超」走向「技術趕超」的新階段。傳統的合作瓶頸與新的發展需要迫切地召喚著新的合作空間。因此,「26條措施」的出臺可謂是應時而生、應需而成。

從具體內容上來看,它不僅開放了重大技術裝備的研發創新,產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參與,還向台資企業開放了參與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研發的渠道。合作領域也從傳統的生產製造業轉向了航空、旅遊與金融等服務行業,為台資企業在新時代參與大陸經濟發展,繼續推進台資企業與大陸各個地方互惠互利打開了一扇新的友好大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6條措施」所蘊含的新的合作方式與合作領域,並不是對臺灣中小企業的排擠與拋棄。措施中的第6條、第7條與第8條都為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投融資提供了新的支持,充分展現了大陸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的格局與友善。

廣度的拓展:職業覆蓋更全,參與渠道更多

此次「26條措施」的出臺,在農業、文創、文藝、動漫等領域有更具體務實的舉措。比如,允許在大陸工作的臺灣同胞申報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26條措施」還繼續完善了台生在大陸學習可享有的保障,提高中西部院校和非部屬院校招收臺灣學生的比例,完善了公立醫院醫師、教育科研機構教師以及高科技企業技術人員的職業發展政策,尤其是臺胞在臺灣地區參與的項目、成果和技術工作年限都納入專業工作業績和年限,細緻穩步地推進同等待遇落實。

特別針對臺灣運動員的訓練、競賽、交流與就業給予相應支持。例如,臺灣足球、籃球、乒乓球、圍棋等職業運動員能夠以內援的身份參加大陸相關的職業聯賽,符合條件的臺灣體育團隊、倶樂部亦可參與大陸相關職業聯賽。

有溫度的心靈關照:保駕護航,無微不至

全球化的快速進程帶來人員跨界的高速流動,意外的自然災害、突發的各類事故都威脅著海外臺胞的安全。因此,保障臺灣同胞在海外的人身安全與利益,無疑是將「兩岸一家親」理念落實到行動上的重要舉措。

在此次「26條措施」裏,第14條明確指出,在職責範圍內為海外遭遇自然災害、意外亊故等突發安全爭件的臺灣同胞積極提供幫助,同時受理海外臺灣同胞申請辦理各類旅行證件等事務,並且公佈了多種應急聯繫方式。對臺胞在大陸生活遇到的新問題,如在租車服務中因證件效力或租車公司的差別性政策遇到阻礙等,「26條措施」也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政策解決方案,對臺胞生活的關照更細膩,包括交通出行、移動電話、購房資格、台商子女教育、公派留學等,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讓臺胞在大陸有家的溫暖,增進同胞的親情和福祉,增強臺胞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相對於臺灣越來越封閉和緊縮的交流環境,大陸的患台政策則越來越細緻和務實。此次出臺的「26條措施」在削弱功能性社會排斥、形成資源的優化配置等方面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為兩岸互惠與臺胞參與創造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新的機遇,使台胞台企在融合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從而增進臺胞台企的福祉,有力促進了兩岸交流合作。不斷壯大的臺胞群體可形成聯動效應和「滾雪球效應」,有助吸納臺灣更多生產要素源源不斷「西進大陸」,有助於不斷提升台胞紮根大陸發展的意願,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共同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唐樺、陳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