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兩岸應通盡通之經貿合作暢通

2016年蔡英文執政以來,雖然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擺脫大陸的政策措施,但兩岸經貿聯結強度並未減弱,保持了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兩岸貿易、相互投資中有利於兩岸經貿穩定性提高、兩岸產業合作結構優化的趨勢特徵逐步顯現;兩岸經貿對臺灣經濟影響加大;臺灣經濟跟從大陸經濟發展的態勢愈發明顯。這為進一步提升兩岸經貿合作暢通提供了支撐與動力。

一、兩岸貿易保持總體平穩,質量明顯提升;臺灣對大陸貿易依存高位運行

大陸是臺灣最大貿易夥伴和順差來源地。2018年,大陸與臺灣貿易額為2262.4億美元,同比增長13.2%;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升至41.2%,創2011年以來新高。儘管兩岸貿易受到國際貿易環境不景氣的影響,2019年1月至10月,大陸與臺灣貿易額與上年同期相比略減3.1%,為1557億美元。臺灣自大陸進口額為480.5億美元,同比增長5%。從大陸獲取貿易順差達596億美元,是臺灣2019年名義經濟增量的3.7倍。兩岸貿易額仍占臺灣貿易總額的30.8%,台對大陸出口與進口依存度仍達39.7%和20.5%,上述三項指標均居臺灣與所有貿易夥伴相關數據的首位。

兩岸貿易質量提升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大陸已連續7年,成為臺灣最大的進口來源地。臺灣自大陸進口增長特別是從初級產品進口為主轉變為以中間產品為主表明,大陸產業在兩岸產業分工鏈上的地位上升。二是兩岸服務貿易持續增長表明,兩岸貿易的穩定性加強,以往由貨物貿易一統兩岸貿易的局面有所改觀。值得注意的是,兩岸服務貿易中的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關聯度大,為兩岸產業合作結構優化升級提供新支撐。三是兩岸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比重趨近表明,大陸內需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歐美市場需求影響力相應減小。

二、台商對大陸投資結構優化特徵突出;同時,部分台資企業紮根大陸,其「根系」越紮越深的趨勢進一步顯現

多年來,廣大台商搶搭大陸經濟快車,逐漸演變成一股蔚為壯觀的西進投資熱潮。2018年,合計台商經第三地的轉投資,大陸實際使用台商投資項目5191個,同比增長39.4%,實際使用台資金額50.3億美元,同比增長6.4%。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台資占大陸累計實際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3.4%。若加上台商經第三地的轉投資,大陸累計實際使用台資約1300多億美元。儘管受中美貿易摩擦和蔡英文當局削弱兩岸經貿聯結政策的影響,2019年1月至10月,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為32億美元,仍居臺灣對外投資的第一位,占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仍達35%左右。

近年來,台商對大陸製造業與服務業投資金額比例由以往的9:1轉換為當前的6:4,製造業「一枝獨秀」的局面向製造業、服務業「並駕齊驅」轉變,這一轉變符合大陸宏觀經濟結構調整趨勢。同時,台商投資進一步向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中;例如,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融及保險業是臺灣支柱性產業,這3大類產業占台商大陸全部投資的比重由過去的45%左右上升至近幾年來的50%左右。

大陸台資企業本地化趨勢突出。例如,臺灣「電電公會」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大陸台資企業與陸資企業合資經營的比例由2011年的5.37%上漲至M.06%。再如,截至2019年4月,已有逾30家台資企業在大陸A股上市,居所有非內資企業上市之首,特別是富士康等重要台企在上交所上市成功表明,台資企業已深度介入大陸資本市場。從原材料及設備採購、內外銷比例、銷售渠道、技術來源、研發合作對象選擇等一系列指標看,台資企業本地化平均指標已達70%以上,已深深嵌人大陸市場。

三、惠台政策的持續出臺及各類經貿平臺的積極運作.助推了兩岸經貿發展

「31條措施」「26條措施」及各地跟進舉措充分展現了大陸善意,有助於臺灣民意增進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認同和平統一的認同,使蔡英文當局弱化兩岸經貿聯繫、攻擊抹黑大陸的政策「破功」,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塑造了良好氛圍。

各類論壇已涵蓋兩岸經貿合作的各個方面,並取得豐碩成果。例如,兩岸企業家峰會已舉辦6屆,累計成果百餘項,協議金額超過400億元人民幣;再如,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已連續舉辦16屆,累計達成453項產業共識,公佈65項兩岸共通技術標準,簽署14個合作備忘錄。

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合作區穩步推進,如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昆山)、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合肥)已形成集聚效應,帶動上下游企業持續跟進並與大陸企業合作;在廣西、四川、湖北設立的3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開局良好,後續發展勢頭強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已達76個。廣大台商積極參與大陸各類展會、電商平臺,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台商走電商」活動。大陸積極落實同等待遇,幫助台商拓展內外銷市場、享受各類稅收優惠或技改補貼。全國台企聯和145家各地台協已成為推進兩岸經貿合作的重要著力點。

四、未來兩岸經貿合作需克服的主要困難

當前,兩岸經貿合作的主要困難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市場面,二是政策面。市場面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通過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加以化解;政策面的最大癥結則是臺灣當局對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抱持抵觸、疑懼心理。

(一)兩岸貿易額持續增長難度加大。儘管大陸內需市場對兩岸貿易的影響上升,但是兩岸「三角貿易」結構(從臺灣進口——大陸加工——出口海外)尚存,國際需求低迷、全球貿易爭端持續、國際貿易規則壓力加劇仍會對兩岸貿易造成衝擊;同時,大陸經濟增速放緩及宏觀經濟結構調整也對兩岸貿易產品結構、台商投資佈局結構提出更高要求。

(二)兩岸產業競爭加劇。近年來,隨著大陸產業發展進步,兩岸傳統製造業水平趨同;高端製造業領域,臺灣僅在半導體、精密機械、光學產品製造等其技術頂尖行業中仍有優勢,但其中某些生產環節的國際市場地位也被大陸快速取代,例如,半導體中的IC設計、封裝測試。

(三)民進黨當局始終對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懷有戒備、疑懼心理。民進黨當局既希望從兩岸經貿合作中撈取利益,又保持戒備、抵觸心理。因此,它在兩岸經貿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時鬆時緊、意識形態掛帥問題。毫不客氣地說,民進黨當局已成為兩岸經貿的最大絆腳石。

(劉小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