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要自強不息應對「疫」境求生 鄒玖勝

本澳連續多天沒有新增肺炎感染個案,所有確診案例也全部出院,社會基本經濟活動開始陸續回復正常。惟內地疫情持續,世界各地陸續發現新冠病毒的確診個案,在國際局勢動盪不穩、內部消費力疲弱的情況下,預計本地中小企將陷入長期的經營難關。面對回歸以來最大逆境,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面向居民、中小企的紓困措施,但是抗疫並非單單是政府的責任,秉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堅信:化疫情之危為創新之機,在疫境中自強,發展前景才能向好。

據瞭解,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但使澳門的龍頭博彩行業停業,也嚴重影響本澳中小企業等服務行業,其影響力比前兩年的天災或03年沙士更嚴重,多個行業生意急挫、經營困難。隨著本澳疫情防控工作初見成效,當下新冠肺炎的戰「疫」已進入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的重要階段,如何幫助中小微企「疫」境求生,不容忽視。穩住中小微企,也就穩住就業,穩住經濟的基本盤。對此,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疫情不可抗力,對澳門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不單只中小微企,甚至各行各業都受到極大的傷害。特區政府在防控疫情為大前提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平衡,推行全民受惠政策;現階段鼓勵僱主和僱員共同協議經營對策,共度時艱,冀保就業利民生。期望社會各界共同合力,在相互諒解中一定度過此次疫情,堅信大家齊心協力,澳門經濟定將很快復甦。而由於預期疫情難在短期內退卻,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面向居民、中小企的紓困措施,包括提早發放現金分享、全民派發三千元消費卡、減免住戶三個月水電費、中小企稅務減免、中小企貸款利息補貼計劃及援助計劃等,日前再度加碼,將水電補貼擴及企業商號。措施既有普及性的實質支援,亦有因應行業經營困難的針對方案,同時引入電子消費卡,希望藉此釋放民間抑壓的消費力,促內需,惠商企,穩就業。

可以說,現階段政府投放了大批資源作短期紓困用途,急民所急的表現的確令企業感到希望及鼓舞。惟有商會代表反映指,隨著疫情緩和,市面人流開始增加,早前政府、銀行針對企業推出援助措施,企業資金周轉問題得到解決。但對於貸款,有商戶態度審慎,擔心再借亦無力償還。另有商戶、個體戶欠缺基本資料,未能借貸。儘管企業眼前資金得到及時補充,但可維持多久是未知數。政府鼓勵業主減租度過難關,即使二月份減租,三月份又能否繼續減?有時業主想減亦無能力減,自身亦有供息供款壓力。商會會員反映,僅有一至兩成業主願意減租,大部分中小微企需要承擔龐大租金款項。人資方面,依賴外僱的企業,基於隔離措施,有的留在珠海、留澳還需提供短期住宿,開支有增無減。政府包括銀行貸款計劃對中小微企經營起到正面作用,最新的水電費補貼亦基本覆蓋到一眾中小微企,惟現階段企業經營情況依然嚴峻。主因是沒有旅客,本地消費方面,居民考量多,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大,加薪、花紅有變數等,消費相當審慎,疫情對消費者信心有很大衝擊。電子消費卡預計在五月推出,居民消費意慾可能會延後,又或四月提前發放現金分享時,中小微企才有起色。期望電子消費卡可盡快落地,同時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及行業。此外,針對經營嚴峻的行業、企業,可提供額外支持,如一次性補貼,科學性作配對支援。經濟活動一環扣一環,要經濟快速復甦,關鍵仍需由中小企率先帶動。

確實,對不少中小企而言,「客流就是生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生意更出現斷崖式下跌。隨著受疫情影響時間較長,有些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將被「資金流」的問題扼住喉嚨,面臨生死存亡的境況,向政府伸手求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政府曾再三強調,一系列措施推出,是希望可以刺激內需市場,以此扶助中小企度過難關。尤其當旅客市場尚未復甦,如何更好地深挖內需市場消費,重點不應只落在政府願意為市場泵多少活水,反之,各行各業有沒有真正把握到市場已轉向的現實,相應調整經營策略,針對本地客市場營銷,更為關鍵。

有議員就指出,中小微企在疫境下,不妨反思出一些長遠政策、措施去優化行業環境,「自己幫自己」,令營商環境更成熟,從而打穩根基,有利日後長遠發展。因本澳中小微企為數不少,部分以小規模的家庭式作業。透過是次疫情可以促使部分中小微企反思,到底這只是一次性的不幸影響,或將原本存在的問題暴露得更快?若企業的業務形態是健康,甚至是朝陽產業,「即使跌低也容易爬返起身」。是次疫境對企業而言是不可抗力因素,但並非長遠對業務構成挑戰。若中小微企自身經營模式不佳,疫情影響下只會令問題更加凸顯,百上加斤。目前中小微企第一件事並非向政府伸手求援,而是客觀地檢視商業運營的規模、產品特色、取向、態度、市場口味等,思考產業受到的掣肘,自強自保。如果自身未意識到在缺乏龐大旅客量支撐、只有六十多萬人口的內需市場,如何撐起本來承載三千萬客的市場容量,可以想像,僧多粥少,商業競爭環境將可能比過往任何時候都要激烈。中小企一旦缺乏自救的覺悟與本能,在一波人人均發力爭奪的疫後商機,很容易就被市場淘汰。因此,此時提高企業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便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初創企業的影響,及助其度過時艱,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展開會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四成受訪者業務受重創,惟不少初創積極應對,約三成初創經此一役發現項目痛點並找到解決方法。

創孵中心於二月完成首階段的「新冠肺炎疫情對青創企業影響」會員線上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四十九份,其中有8.16%主營線上業務,線下16.33%,線上線下混合則有75.51% 。當中,超過一半企業成立不足兩年。調查結果反映,42.85%受訪會員表示業務受疫情影響,月收入額下降一成至五成不等﹔40.82%表示影響嚴重,月收入額下降五成以上。初創稱,疫情帶來的最大影響是「資金流緊張」、「市場需求驟減」,兩項得分達4.87分、4.76分,影響程度在「較大」與「很大」之間。其次是客戶流失、成本提高、物流運輸受阻、人力資源短缺。調查顯示,接近八成企業認同政府為中小企推出的減免稅務及規費、特別援助計劃以及貸款利息補貼計劃,可針對性地解決企業資金鏈中斷問題﹔七成半認同電子消費券的推出,對刺激市場需求有幫助。由於創孵中心的會員以科創項目居多,佔五成以上,文創、商貿服務各佔一成半,其中不少為經營線上業務、從事對公業務的初創,恐未能受惠電子消費券政策。

疫情讓不少中小企面臨困境,但也是個很好的契機,讓創業者重新審視。在疫情下,公司月入持平或逆市上升的約有一成六。值得指出的是,有超過七成半的創孵中心會員從這次疫情中發現到自身項目的痛點,當中更有四成半思考出解決方法,佔整體受訪者的三成。中心亦透過問卷瞭解其解決痛點的方向,包括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考慮推行更多的線上產品,或結合「物聯網+」物流快遞業的優勢,線上線下結合增加生意。

以上報告可見,疫情也是創新求變者的契機。而在這個艱難時刻,秉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堅信化疫情之危為創新之機,在疫境中自強,發展前景才能向好,更應是企業家所應追求的。因創新是適應資訊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有分析指出,面對今天這個資訊化、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如果每個人與市場不結合在一起,不去創新,這個企業就沒法生存。在資訊化的時代,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你所知道的資訊,別人也都能知道,所有的資訊都是對稱的,只有速度致勝才能佔領市場。誰能最快滿足用戶需求誰就贏得了市場。所以把創新的基因滲入到每個員工當中去,不能停留在口頭的表面文章上,而是通過市場的途徑來實踐。每人每時每刻都與市場結合在一起,離開市場就沒有生存的餘地。

很多企業將疫情視為一場大考,將數位化升級看作一條自救道路。比較常見的是數位化行銷,比如有的企業雖然線下門店客流減少,但迅速建立了線上客戶運營閉環,在售前通過大數據分析尋找潛在客戶,在售中詳細瞭解客戶體驗,在售後提供即時客服,實現了銷售逆勢增長。事實上,無論是什麼類型的企業和生產模式,都可以借助數位化升級尋找新的發展機遇。疫情期間,有的企業在互聯網平臺幫助下,實施了系統的數位化戰略,對企業價值鏈實行全流程數位化升級,包括市場需求大數據分析、產品形態定制化設計、生產辦公數位化管理、消費場景數位化體驗、產品售後智能化服務等,覆蓋了企業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各個環節,為企業長遠發展積累了充足的潛力。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數位化升級必須依靠企業領導者。企業領導者要升級管理理念。要建立相互信任的上下級關係、求簡務實的工作方式、線上協同的工作機制、目標導向的考核機制、問題導向的會議形式、即時共用的合作方式等,通過打造適應數位化時代的企業文化,支撐企業數位化升級。企業領導者還要升級發展理念。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讓•梯若爾將數位化時代的特徵概括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在數位化時代,企業要秉持共生而非對立的發展理念,致力於構建一個共生的價值網路,與客戶、員工、行業、社會共生,才能保持企業長遠發展。企業家不能將這次數位化升級當成「錦上添花」或者「權宜之計」,而是要將數位化視為渡過難關的求生良方和提升長期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按下數位化升級的「快進鍵」,化危為機,涅槃重生,在全面到來的數位化時代贏得未來。

因此,對於本澳中小企來說,這未嘗不是危機中的一個機會,過往本澳中小企大多困守既有市場,缺乏開創新業務和新市場的勇氣,受今次疫情影響,業界應該勇敢積極求變,自強不息,化疫情之危為創新之機,嘗試將業務轉型或數碼化,擴大本地市場,提振內需,發展大灣區及海外市場。當然,從經濟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特區政府可以在此方面推出更多的支援措施,例如建立科技資助計劃的資助制度,資助中小企落實數碼轉型,如安裝電子支付系統、架設企業網站、數碼市場推廣等,相關政策值得研究,亦與澳門本身追求科技創新城市建設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