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抗疫表現好本澳中醫藥產業或將受益 陳觀生

儘管中西醫之爭由來已久,但在此次新冠肺炎抗疫當中,中醫藥逐漸佔據了上風。資料顯示,與2003年抗擊非典型肺炎時只在局部地區使用不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成為當紅的重要力量。現在,中醫藥在中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國外也在逐步認可中醫。澳門擁有我國在中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內地傳媒梳理出國內20個中醫藥產業園區或將收益,其中粵澳中醫藥產業園排在首位。

中醫藥抗「疫」成效國際引關注

自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一直在抗「疫」主戰場上積極攻敵,從板藍根到連花清瘟膠囊,從雙黃連到清肺排毒湯,中藥寫入手冊指南,進入臨床治療……成效也日漸凸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資料顯示,截至2月17日,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占比為85.20%。中醫藥的抗「疫」戰果也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近日報導稱,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心武漢,許多人正把目光轉向本土醫藥,當地衛生官員說中西醫結合發揮了重大療效。報導指出,這些建議與2003年為應對SARS病毒而提出的一種配方很相似。

報導稱,德國研究人員200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甘草根提取物可能會對抵禦SARS有幫助。這項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病毒學家因德里希奇納特爾說,武漢建議使用中藥「是有道理的」,它應與西藥結合使用。他在採訪中說:「在西方醫學中,我們的藥物僅能攻擊一個具體目標。而用中醫療法,則可以防止病毒吸附細胞、病毒複製等。」

據法新社報導,法國中醫學術委員會委員馬克•弗雷亞爾認為,中國有兩種醫學體系,即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中國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抗疫情。中醫藥可以幫助退燒或排痰,發熱或咳痰正是病毒性肺炎的兩種症狀。他還說,一些中醫治療方法的效果存疑,因為它是基於個性化的治療,缺乏科學的療效標準,且任何藥物都具有副作用。

匈牙利具有使用草藥的醫學和民間基礎,也是歐洲第一個對中醫立法的國家。中東歐中醫藥學會會長陳震說:「匈牙利、羅馬尼亞、克羅地亞等國的‘老外’客戶,大量購買維生素C、D3以及防瘟、提高免疫力的植物製劑,目前需求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

印度《經濟時報》近日刊發標題為「傳統(醫學)前來救援:中國正利用已有成百上千年歷史的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文章,報導了中醫藥在中國抗疫中的作用。文章援引彭博社的報導稱,據中國衛生部門官員介紹,武漢的醫院採用了中西醫結合療法,湖北地區許多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都接受了中醫藥治療,而且這些工作已經顯示了一定的成效,頂尖的中醫專家已被選派到湖北進行「科研和救治」工作。

在YouTube網站上一條關於中醫藥抗「疫」效果的視頻下,網友「Prince Kuragin」評論道:「中醫藥對我幫助很大,尤其是針灸……我希望它會成功。」 網友「M9」也表示,用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很明智。他希望獲得更多關於中醫療效的消息。

另一名網友「SaintTrinianz」聯想到了非典時中醫藥的作用:「我最近一直在想中醫藥在對抗新冠肺炎時會發揮何種作用……在抗擊SARS時,中醫藥的療效可是令人印象深刻!」

3月11日,來自國內中醫藥企業捐贈的3萬份中藥預防顆粒劑、2萬枚防疫香囊、480盒靈芝孢子粉等物資,本周將送抵義大利,幫助海外僑胞及所有需要幫助的病患戰勝疫情。

2月14日,多國中醫藥專家聯合發佈《中醫藥國際抗疫倡議書》,倡議全球中醫藥人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借助「海外中醫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互聯網公益服務平臺」,為海外同胞免費提供中醫藥抗疫知識和方法線上諮詢,防治知識和方法。目前,來自中國、義大利、法國、英國、西班牙、美國等國多位中醫藥專家已開展線上諮詢服務。

從中醫角度看,新冠肺炎屬於「疫」病範疇,治療上注重「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扶正氣,辟邪毒」。臨床實踐證明,輕症及普通型患者,早使用中藥,能較快改善症狀,縮短住院天數,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在這場戰‘疫’中,中醫和西醫是非常和諧的。中西醫協作機制和聯合會診制度不斷完善,救治患者產生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中醫將迎來全球合法行醫時代

去年5月25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首次把中醫醫學納入其中。新納入的中醫相關資訊將會在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實施,這就意味著中醫在全球範圍將會成為主流療法,而不再僅僅是作為手術、放療等補充替代療法。

《國際疾病分類》是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廣泛用於疾病診斷統計和分析的國際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報告》指出,ICD-11 包括一個題為「傳統醫學病證—模組 1」的補充章節,將起源於古代中國且當前在中國、日本、韓國和其它國家普遍使用的傳統醫學病證進行了分類。將有關傳統醫學的補充章節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使我們第一次能夠統計傳統醫學服務和就醫情況,測量其形式、頻率、有效性、安全性、品質、結果及費用,並可以與主流醫學和研究進行對比。

國際疾病分類(ICD)是WHO制定頒佈的、國際統一的疾病分類標準,是各國政府在醫療、管理、教學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關於疾病分類的規範性標準,是全球衛生健康領域具有權威性的基礎和通用標準之一。ICD歷經百年,已進行了10次修訂。2007年WHO啟動ICD第11次修訂工作後,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全國中醫藥系統專家進行研討論證,形成了國內知名專家牽頭的起草組織方案,並派出專員擔任WHO專案顧問組成員,積極參與確定專案工作方向,搭建總體架構,制定實施計畫,並提供資金支援和技術指導。

將傳統醫學納入《國際疾病分類》,標誌著以世衛組織為代表的整個國際公共衛生系統對包括中醫藥以及來源於中醫藥的這部分傳統醫學價值的認可,同時也是對中醫藥在中國、在國際上應用越來越多這一現實的認可。

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1月21日。美國CMS官方網站正式公佈了針灸納入美國聯邦醫保!這將是一個被永遠銘記的時刻!中醫針灸在加拿大已於2009年4月正式納入醫療保健體系,中醫針灸已經成為民眾醫療服務的一部分。歐洲目前受過培訓的中醫藥人員約有10萬餘名。中醫藥診療機構有1萬多所,大部分以針灸為主,有30%-40%的診所兼用中藥。

中醫醫療機構遍佈全世界160多個國家或地區,在日本、朝鮮、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越南、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美國、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國家的部分醫院均選擇性設有針灸、推拿、中醫科室或疼痛門診,每年為數以千萬計的各國患者提供衛生保健服務。

中國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密切合作,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中醫藥合作協定86個,中國政府已經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個中醫藥中心。為促進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內的規範發展,保障安全、有效、合理應用,中國推動在國際標準組織(ISO)成立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目前已發佈一批中醫藥國際標準。

本澳中醫藥大健康產業迎來機會

據報道,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表示,現在,中醫藥在中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國外也在逐步認可中醫,很多國家在立法,希望中國能在中醫方面跟它開展一些合作,比如澳大利亞立法,承認中醫藥;針灸被美國列入醫保等。

傳媒梳理出國內20個中醫藥產業園區,或將因中醫藥抗疫表現良好而受益。這20個中醫藥產業園區主要集中在陝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雲南省、陝西省、廣西、廣東省、重慶、北京、黑龍江省等地。這些產業園區在抗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在多種疫情防控措施中,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手段。在珠海市橫琴新區粵澳中醫藥產業園的入駐企業珠海麗凡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從事mRNA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並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而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被創業者們稱為「走向世界的起點」。在產業園內註冊的159家企業,涉及中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及生物醫藥等領域,其中澳門企業39家。

澳門擁有我國在中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的中醫藥研究主要由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兩所高校進行推動。澳門大學以把澳門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創新藥物與健康食品聯合研發中心」為目標,於2002年在澳門大學開始籌建中華醫藥研究院(ICMS,舊稱中華醫藥研究所)。在多位有著共同理想的中醫藥專家的努力下,澳門大學的中醫藥學科取得了長足發展,並於2010年與澳門科技大學一起共同申報成立了「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今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建設以下6個研究中心,即資訊與評價、靶標與篩選、化學與分析、藥理與安全、藥劑與製藥工程,以及中華創新藥物聯合研究中心。同時,他們廣招人才,年輕的教學研究人員多數具有海外學術背景,又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的頂尖學者加盟他們的團隊,大大增強了澳門大學的中醫藥科研實力。

作為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澳門中醫藥的發展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政策和地緣的優勢,這為澳門發展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視窗和平臺提供了優良的條件,但仍有幾個方面需要完善,以發揮澳門的獨特優勢。

首先,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和大規模發展均有賴於中醫藥的標準化,讓中醫在國際上獲得科學界的認可,那麼,系統而又權威的中醫藥法規必不可少。儘管澳門政府和中醫藥學界在推動中醫藥法規制定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並且也取得了較大成效,但是,澳門社會仍然尚未制定出一部系統科學而又完善的中醫藥法規,這顯然不利於澳門中醫藥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其次,任何形式下的中醫藥,如果要發展,關鍵因素還在創新。澳門可通過整體規劃,有效集成國內外資源,是大力開展中醫藥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比如中醫針灸技術經濟特色和規律研究,中醫針灸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中醫藥生態園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和創新。

還有,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參與中醫藥產業發展,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中醫藥研發基金。集聚力量,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將市場向其他葡語國家和地區拓展,創造出更大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