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盡早規劃如何刺激旅遊經濟復甦   鄒玖勝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旅客流動性大減。過去倚賴內地旅客的澳門,在一個多月內,由逼滿人的旅遊旺區變成門可羅雀,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澳門作為開放型經濟體,亟需旅客支持。經濟回復,需自由行、旅行團相關政策措施重啟,政府有必要盡早構思規劃及公佈疫情受控後如何刺激旅遊經濟。

據瞭解,旅遊博彩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澳門歷年財政收入的80%以上來自旅遊博彩業,40%以上的就業人口分佈在博彩及其關聯產業,近年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出的亮點產業都是以博彩業為核心上下左右的衍生產業鏈。由於小微和單一的博彩旅遊產業結構,澳門經濟資源、消費人群和服務市場高度外向依賴,特別是內地。內地是澳門旅遊博彩業最大的客源地,回歸20年來,澳門遊客總量增長400%,其中70%客源來自內地。例如2019年全年有超過3940.6萬旅客入境澳門,比2018年的3580萬上升約10%。當中以內地旅客占大多數,約有2800萬人次。由於對內地的客源依賴,內地經濟環境變化、出入境政策調整等,都會對澳門經濟造成較大影響。而2002-2003年SARS期間,澳門剛剛開放賭權,新的博彩場所還在興建中,內地尚未推出赴港澳個人遊政策,澳門旅遊業尚未形成對內地遊客的依賴,因此影響不大。此次疫情爆發,內地採取了較嚴的人員流動管控舉措,暫停簽發內地居民赴港澳旅遊簽注(包括團隊遊和個人遊),等同於澳門的經濟命脈被暫時掐斷,此舉對澳門經濟影響極大。以春節長假期間為例,以往均是澳門旅遊博彩及相關行業興旺營業的黃金時段。如2019年春節黃金周內地赴澳旅遊人數超過120萬,國慶黃金周內地赴澳旅遊人數超過90萬。而今年由於疫情,澳門新春黃金周整體出入境人數同比下降61.3%,整個澳門人煙稀少,旅遊博彩場所空蕩冷清,損失慘重。

澳門經濟學會日前發佈了最新澳門經濟景氣指數走勢及預測,亦從側面反映本澳經濟形勢之不樂觀。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下,本澳取消所有大型公眾活動、暫停出境團及港澳自由行簽註,並宣佈關閉全澳多間娛樂場,以及電影院、劇院、酒吧、網吧、的士高及舞廳等暫停營業十五天。研究小組粗略統計二月份本澳各口岸入境旅客大約僅為17至18萬人次,估算按年下跌超過九成。博監局所公佈的二月博彩毛收入僅為31億澳門元,按年大跌87.8%。

眾所周知,博彩業是澳門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大型博彩企業遭受打擊,其他依賴外地旅客消費的旅遊、娛樂、零售、餐飲、酒店住宿等本地中小企業經營環境更是苦不堪言,生意更出現斷崖式下跌。同時,海外其他國家的新增病例數與日俱增,投資人帶來的恐懼自亞洲金融市場蔓延至歐美金融市場,美國股市重挫,此外,國際能源價格激烈動盪。在外圍經濟極度不明朗的環境下,澳門經濟難以獨善其身。

澳門經濟景氣指數三個月走勢預測。貨幣供應M2(三月偏熱、四月偏熱、五月偏熱);博企月度收市平均價(三月穩定、四月欠佳、五月欠佳);至於飲食業、零售業、中國消費者信心、博彩毛收入、貨物進口、入境旅客量、酒店及公寓住客人數、酒店及公寓入住率(三月低迷、四月低迷、五月低迷);就業人數(三月欠佳、四月低迷、五月低迷);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三月偏熱/穩定、四月偏熱/穩定、五月偏熱/穩定);失業率(三月中等失業率、四月中等失業率、五月中低失業率)。

經綜合推算,二月本澳經濟景氣指數約為2.8分,屬「欠佳」等級 。當前雖然內地疫情趨勢向好,但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確診病例已超過十二萬人。目前內地自由行簽註仍暫停申請,「旅客流量是企業的生命、是澳門經濟景氣的根本」,因應疫情發展,料本澳經濟景氣近月內較難恢復原有景氣,預計未來三至五月景氣指數或維持「低迷」等級,分值分別為2.3分、2.2分以及2.1分的水準。

另外,有投行發表報告預料澳門今年首季賭收將按年跌58%,估計內地疫情於四月底大致受控,意味四月前澳門賭收不會明顯復甦;並料第二季賭收將按年下滑53%,估計五月起才會逐步復甦;料第三季賭收按年跌幅收窄至11%,即預期呈「U」型復甦(該行曾料呈「V」型復甦)。可見國內外專業分析基本一致。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隨著澳門最後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3月6日出院,澳門累計10名確診患者均已康復出院。在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等政府部門的努力下,澳門實現了零病人、零重症、零死亡、零院內感染,可謂是取得階段性地勝利。但本澳旅遊市場小,長期以來均依託內地及周邊短途市場。現時即使本澳疫情受控,惟大環境未完全受控,旅遊業短期內亦難以恢復,與旅遊相關的服務業更無一倖免,目前只能寄望疫情盡快退去。

但另一方面據攜程發佈的《二○二○旅遊目的地復甦指數報告》顯示,已有超過四十個國內目的地復甦指數超過五十分,顯示出回暖期初的跡象。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日面向城鄉居民的專項調研表明,逾七成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後穩定一段時間會外出旅遊,逾兩成表示疫情過去後盡快外出旅遊。所以相信疫情過後,如何重振澳門旅遊業將是政府的重點領域,當局者有必要盡早規劃,未雨綢繆。

對此,有業界人士認為,疫情過後,引客宜先近後遠,政府牽頭與各行業跨界合作,針對不同客源地推出不同優惠,提升對國際客的吸引力。此前業界、政府一直推動客源多元,但內地旅客基數大、增長快,導致國際客源總量雖有增加,但比例不升反跌。今次疫情下,澳門營商環境、經濟在一個月內由高峰跌入穀底,對澳門平穩發展構成壓力。未來拓展國際客源市場方面,各行各業需要調整策略,與當地企業加強合作,針對不同市場客源推出不同的促銷優惠,提升國際客源來澳意願。疫情過後,建議政府牽頭博企、旅遊、酒店、航空、餐飲、零售等作跨界合作,針對不同客源地聯合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旅客到訪,重振本澳旅遊業聲勢。引客策略則宜由近至遠,香港、廣東省與澳門陸路相通,必然是引客首選,例如由政府牽頭,聯合各界舉辦「全城嘉年華」,政府可對過夜旅客提供返程船票、消費回贈計劃,酒店業可推半價酒店房優惠,中小商戶則推折扣優惠,刺激旅客、居民消費。同時,現階段可做好基建、公共設施、美化環境,屆時串連各區,活躍社區經濟;其次,可集中推廣受疫情影響不算嚴重的東南亞國家,如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可以開拓柬埔寨、越南等近年發展較快的市場。再向遠一點拓展,需要航空公司開拓印度、印尼等航線。隨著日本、韓國疫情過後,也是重點推廣市場。至於內地其他省市,特區政府可與中央政府商討,符合疫情防控條件的省市有序重新開放自由行簽註。至於較遠程的歐美市場,安排最後推廣。

有意見則認為,現在內地很多地方已經復工復產,逐步恢復正常秩序。建議特區政府積極與國家相關部門協商,在疫情安全可控下,爭取早日重啟非重點疫區來澳自由行政策。政府亦應提前謀劃,未雨綢繆,做好短中期的旅遊業發展規劃,加強政策扶持,開發更多高品質旅遊項目,增加旅遊產品多元化,推動疫情過後吸引更多長線及海外旅客來澳,早日恢復旅遊市場正常運轉,長遠重新規劃旅遊政策及創新旅遊管理,做好旅遊軟硬體建設。尤其運用大數據,科學配置旅遊資源和優化城市休閒旅遊環境,吸引更多優質高端商務旅客,帶動本澳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平衡居民的生活。同時,今次疫情對本澳企業經營方式也帶來挑戰,企業在這個特殊時期應「做最壞打算,做最大努力」。未來在產品研發、營運模式、配套管理、技術應用等需要提前謀劃及部署,優化升級經營方式和理念。同時做好員工培訓,致力優化提升整個行業服務素質和水準,提高旅客的旅遊體驗及購物滿意度,促進旅客的消費意慾。有學者則提出,這次疫情很多人要在家學習和工作。文化遺產「分享」與「共用」是最重要的普世價值,實地考察和體驗是實現此價值的主要方式。受疫情影響,居民或旅客已不宜實地到訪。外地很多文旅機構適時推出電子項目,供人透過雲端獲取文化服務,體驗文化之美。如圖書館提供電子書,博物館提供虛擬展覽,文物建築建立三維掃描影像等,善用資訊科技將文化、旅遊和教育服務提供給遠程用戶。本澳的文遺名錄,若每幢建築都做好網站的圖文資訊,包括介紹短片、文獻電子資料、口述歷史、三維掃瞄影像等,就能發揮更大效力,甚至可為在家中學習的學生提供更深度和適切的學習內容,足不出戶也能「親訪」文化遺產。我國已走在5G時代的前頭,特區政府應借此次疫情加大文旅電子化服務,整合資源,提供更多元和具吸引力的文化教育服務的網上產品,提升公衆使用率。無論是應對當下疫情,還是回應未來科技發展,對文旅電子化服務需求都能佔據主導位置。

誠然澳門近年有多個世界級的綜合旅遊休閒設施落成,提升吸引力,但自然風光、文化內涵的競爭力尚待提升。面對旅遊環境急速變化,面向區域甚至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澳門除發掘多元化旅遊產品,重塑旅遊形象,還需要「走前幾步」。由政府帶領聯合不同產業,制訂全面戰略路徑,有助加快復甦步伐,贏回旅客信任,穩住居民信心。另一方面,澳門可以做到確診個案「清零」,區域深度合作發揮作用。由於澳珠陸路相連,兩地大量人員流動,自疫情之初,澳珠已建立兩地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分享最新疫情資訊、縮減通關時間;澳門的抗疫措施,包括入境醫檢、外僱安置等,亦得到珠海的支持和配合。期間內地供澳物資源源不斷,穩定民心。

患難見真情,今次的聯防工作深化了澳珠兩地合作基礎。未來經濟復甦之路,同樣可以在此基礎上深化區域合作,尤其旅遊、會展等互補優勢,有助行業加快走出困境。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就在澳門與廣東省長馬興瑞舉行工作會議,雙方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深化粵澳合作,特別是圍繞加快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深入交換意見。會議強調新一屆特區政府十分重視新時代下的粵澳深度合作,希望用新思維、新方式加以推進。其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構思和規劃需要體現出粵澳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變革創新和務實推進工作。要充分利用澳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橫琴的地理、資源和空間優勢,探索體制機制對接,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

當然,「吃一塹,長一智」,未來本澳亦應進一步提升危機意識,特區政府應該適度有為,把握機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培育創新科技產業的成長,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提升整體競爭力和經濟抗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