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乾旱的中國西北正在變暖變濕

近日,新華社發布的一則消息顯示,寒冷乾旱的中國西北正呈現變暖變濕的趨勢。在氣溫/逐年升高、降雨量不斷遞增之下,原有的戈壁沙漠正慢慢變得綠意盎然。這毫無疑問是一個重大的信號!不僅僅可能改變中國的生態格局和經濟格局,其至對世界地緣政治帶來深遠影響。

專家推斷西北氣候正由暖乾轉向暖濕

寒冷、乾旱是中國西北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但科學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現變暖變濕的新趨勢。在新華社發布的文章中提到了幾個小細節。

細節一,蘭州市區和機場間,荒山變綠了。

陳寶福是甘肅省民航機場集團的一名司機,長期往返蘭州市區與機場間。近幾年,他發現這段路變了。「以前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幾年雨水多,光禿禿的山都變得綠茸茸。下雨的時候看去,有點南方的感覺。」陳寶福說。

細節二,敦煌石窟周圍的戈壁,竟然長了草。

在離蘭州千里之外的敦煌,乾旱的氣候使得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兩度因雨暫時關閉,石窟周圍的戈壁沙漠竟然長了草。

細節三,科學家的預測。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就敏銳地關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況。他後來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乾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此後30年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我們運用全球氣候模式,預測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1世紀中葉。」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說。

這些細節都有數據支撐3新華社報道提到:

1961年以來西北呈升溫趨勢,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後暖濕化更為顯著。

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溫0.29攝氏度,降水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攝氏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為什麼會這樣?新華社報道引述中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全球變暖驅動水循環加劇,可能是西北氣候暖濕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匯說,對於西北而言,水汽主要來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隨著北極變暖,來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氣流作用下,三個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輸送加強,西北降水增多。

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沙漠邊緣外擴速度減緩,生態環境顯著恢復。這固然主要是因為中國多年來注重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及植樹綠化,但也與該地區的變濕變暖有莫大關係。

氣候變化助高寒戈壁變蔬菜基地

氣候變化這一讓全球多數地區談虎色變的關鍵詞,竟然在局部地區成為改進人們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的一大推動力量。

在海拔超過1500米的甘肅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高寒的氣候讓這裏農業的發展困難重重,種果樹、小麥等都收成欠佳,更無法種植蔬菜,很多當地村民不得不放棄種植,選擇外出打工。但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當地氣溫逐年升高、降雨量增多,這裏逐漸演變成了有名的蔬菜種植基地。

何甲奇就是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作為天水市居民,他1993年從部隊轉業,在楊家寺鎮當地戰友相邀之下,何甲奇開始了自己種值蔬菜的嘗試。

何甲奇說,自己老家那邊主要是種果樹,到楊家寺鎮以後看到撂浣地比較多,最初也曾想在這裏種果樹。但戰友說這裡海拔高,不太適宜種果樹,結出來的果子味道也不太一樣,最後自己就想到種蔬菜。

「氣候變暖了,雨水增多了,是這個地方逐漸適合種植蔬菜的原因之一。」何甲奇說,之前當地的人很少種植蔬菜,2012年試種了一年,2013年再試種了一年,然後從2014年正式建立了合作社。

據何甲奇介紹,當地原來只能種大蒜、芹菜、西紅柿、辣椒等,近年來陸續又種上了苽瓜、甜兔、^瓜.葡萄、秋葵等,作物的品種越來越多,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廣,主要原因就是氣候的變化。

如今的楊家寺鎮儼然成了一個蔬菜種植基地。光何甲奇自己建立的合作社就擁有312個大棚,占地463畝。除此之外,還有26個合作社,大棚數攝達到兩三千個。

何甲奇說,這裏的蔬菜正好和市場上主流蔬菜上市季節錯開了。當其他地方溫度變化不那麼適宜種菜的時候,這裏的氣溫剛好特別適合。「我們的蔬菜主要賣往天水市里和西安。去年的收人有140多萬元,今年肯定要比去年收入更應該能接近200萬元。」

變暖變濕,既有利好也是警訊

氣候變化,這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不僅僅影響中國,還必然影響世界。幾點粗淺看法吧:

第一,西北將不是原來的西北。

缺水是西北不少地區最大的難題,生態不宜居,發展經濟也困難。傳統意義上的西北地區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柴達木盆地,以及內蒙古賀蘭山以西地區土地總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4.5%。當這一廣闊地區變得溫和濕潤時,傳統乾旱的西北地區就變得如同江南,作物和植被欣欣向榮,這是對西北最大的利好。

此外,西北地區同樣可以利用這種難得的氣候變化讓植被加速生長或恢復,從而改變脆弱的生態。

第二,西北更北,也不再是苦寒之地。

從寒冷、乾旱,變得濕潤、溫暖,變化的不僅僅只有中國大西北,還有整個北半球的苦寒之地。大片的荒原、戈壁乃至沙漠,將可能轉化成綠地乃至良田,這將給未來人類帶來多大的福音。

與大西北變暖變濕相一致的,其實是全球氣候的變暖。正是因為氣候變暖,北極冰川正在融化,這將使得北極航道變成可能。以前的冰山之地,正成為未來貿易的黃金水道。

誰掌握了貿易通道,誰就在未來地緣政治博弈中佔據主動。所以,最近幾年,圍繞著北極航道,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均為出擊態勢。

特朗普心心念念想買格陵蘭島,當丹麥政府婉拒後甚至一怒之下拒絕訪問丹麥,絕不僅僅只看重格陵蘭的豐富礦產資源。特朗普不相信氣候變化,但並不妨礙他未雨綢繆乃至採取非常手段。大西北正重新綠起來,也將改變中國歷史,改變世界歷史。

第三,這是一個相當長期的歷史,也是相當長期的博弈。新華社的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認為,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機遇,但西北乾旱的本底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係,盡可能滿足生態用水需求,以應對新挑戰。

確實,這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既不能視而不見,但也不能盲目樂觀。但這也意味著,這將是一個相當長期的博弈。更要看到的是,氣候變化確實也是雙刃劍。西北地區降水增多後,固然可以讓河流徑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但也會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情況。2018年以來,黃河上游連續經歷兩個豐水年,多個水電站防汛壓力增加。

另一方面,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冰川也會持續退縮,近50年間祁連山冰川面積和冰儲最分別減少20.88%和20.26%。冰川退縮和積雪持續減少,也會讓西北地區的入湖流量慢慢減少。湖泊水位及面積在增加一定時間後,也會降低,從而影響人和生物用水,以及作物灌溉和植被所需。

儘管西北在變暖變濕,也有利於生態的改善,但千萬年來形成的西北乾旱環境在短期內不會有大改變,反而是全球變暖的大環境可能造成當地冰川進一步融化。既影響當地的水資源,也可能因冰川的縮小反過來影響中國和全球的氣候。

新華社報道也說,隨著大西北的變暖變濕,極端天氣事件也在增加。「隨著氣候變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發性顯著,造成的災害嚴重。目前亟待提高災害防範減災意識。」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說。

不由想起了兩句話。在大自然的偉力前,人類還是太渺小,更要有所敬畏。但大自然也是慷慨的,必將回報那些努力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