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賓館:中國政治的見證者

1978年11月19日上午,一輛大客車將初到北京的上海工人宗福先送至西長安街羊坊店路1號,一座戒備森嚴、建有高大蘇聯式建築的院子裏。

幾個月前,由宗福先創作劇本、上海工人文化宮業餘話劇隊自行排演的《於無聲處》火遍上海灘。11月,劇組受邀到北京公演。

1978年11月16日的首演相當成功,19日那場演出卻有些神秘。演出地點在哪里、觀眾有哪些人,劇組事先都一無所知。

1978年11月19日晚上7點半,演出開始,能容納千人的禮堂裏只坐了兩百來位觀眾。宗福先眼尖,從中辨認出好幾位在報紙上見過的「大人物」,比如頭上紮著標誌性白毛巾的「農民總理」陳永貴。

待演出結束,工作人員招待劇組吃晚飯時才告知:這裏是京西賓館。

作為黨、國家和軍隊的會議場所,京西賓館從1964年正式開業至今,一直是中國政治最為執著的見證者。多次中央全會以京西賓館為主會場,以中央名義召開的會議也大多首選在此舉行。

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京西賓館負責人伍衛國曾說,「在京西賓館召開的一次次會議,都與黨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春天的故事從這裏開始」

《於無聲處》劇組走進京西賓館那日,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正在這裏進行,改變歷史進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在這裏召開。

宗福先至今仍不確定,請劇組為中央工作會議參會人員專場演出的安排是如何作出的。他只知道,在1978年11月12日,中央工作會議召開的第三天,陳雲在東北組發言時提到了《於無聲處》:

「……關於天安門事件,現在北京有人也提出來了,還出了話劇《於無聲處》,天安門事件是北京幾百萬人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不同意批鄧小平同志的一次偉大的群眾運動。」

當時,在舞臺上「天安門事件」已經得到平反,但在京西賓館,兩股勢力還處於膠著狀態。

陳雲的發言在會場上引起巨大反響,會議議程幾乎被扭轉。《於無聲處》劇組就是在陳雲發言的次日接到進京調演令,在波雲詭譎的氣氛中走進京西賓館的禮堂。

然而,歷史上那些意味深長的時刻,在發生時可能平淡無奇。2019年9月,72歲的宗福先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當時覺得那禮堂也沒什麼特別,觀眾也和普通觀眾一樣,該笑的時候笑,戲演完就散了。」

反倒是演出結束後在京西賓館吃的那頓飯,給宗福先留下了深刻印象:「菜式雖然普通,但燒得非常好吃」,尤其是一道照顧了上海客人口味的糖醋肉排,剛上桌就被一掃而空。

原定會期20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從1978年11月10日一直開到了12月15日。經過討論,政治局常委們決定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實際上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會址設在京西賓館第一會議室。這間可容納四百餘人的會議室,正面牆上懸掛著描繪萬里長城的巨幅國畫,畫的兩邊各有一幅字,採用毛澤東手書體,寫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會期只有五日,閉幕日在時令節氣上是冬至。但對於經歷了漫長動盪的中國人而言,那一天卻是「立春」——經濟建設終於取代階級鬥爭,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

「春天的故事從這裏開始,改革開放的航船從這裏啟程。」曾長期分管京西賓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張黎說過,最令京西人自豪的,就是第一會議室見證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見證了一次重大的歷史轉折。2002年京西賓館會議樓翻建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第一會議室從房間佈局到門窗、立柱、桌椅都保持著原樣,猶如風雷激蕩的會議剛剛散場。

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

京西賓館已經成為中國的政治地標之一,但在籌建時,它並不叫這個名字。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給解放軍最高統帥機關提供一個安全良好的開會場所,中央軍委決定修建一處招待所,當時取名「八一飯店」。

籌建初期,設計者到全國參觀,最後參照上海錦江飯店的樣式設計了主樓(即現在的西樓)。但因種種原因,遲至1960年5月,「八一飯店」工程才正式開工,後又因國家經濟困難而兩度停工。

1964年正值新中國成立15周年,全國人大擬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同時舉行國慶慶祝活動。此前,北京市以市委書記彭真的名義向國務院建議,能否在人民大會堂西側修建一座能接待兩千多名人大代表的賓館。

對這個要求,周恩來感到很為難。時任國務院秘書長周榮鑫知道後,就向部隊打聽停工的「八一飯店」情況,得知已有一定基礎。

周恩來隨即指示:「軍隊在京西新建的飯店的收尾工程可以繼續施工,力爭早日完工。飯店由軍隊管理,軍政共用。」

於是,「八一飯店」建設工程在1964年1月復工,原總後營房部組織施工部隊晝夜施工,12月完成會議樓工程。受周恩來指示的啟發,軍委秘書長羅瑞卿根據飯店所處地理位置將其定名為「京西賓館」。

賓館落成時,13層的主樓在當時是北京最高的建築。會議樓莊嚴肅穆,部分會議室頂部裝飾有巨大的五角星,長長的過道鋪有厚重的紅地毯。

那時的京西賓館,和其他公共場所一樣懸掛了很多毛澤東語錄。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批評了這種現象。於是,京西賓館大廳、會議室、客房內的語錄牌被全部摘下,陸續換成書畫作品。多年來,全國許多書畫家都以作品被京西賓館懸掛和收藏為榮。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重新步入正軌。為適應黨政軍開會的需要,1979年11月,京西賓館上報擴建東樓的計劃。東樓地上27層,地下3層,於1990年9月竣工並投入使用,承擔了當年召開的亞運會的接待任務。

而西樓和會議樓,由於修建時對北京的地震問題認識不足,沒有考慮抗震設防。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召開期間,有中央委員留言,希望儘快進行加固改造。張黎利用一次中央在京西賓館開會的時機,跟進中央領導乘坐的電梯,當面彙報這一情況,得到了支持。

「斷了皇糧,不吃雜糧」

在京西賓館開過會的人,都對「京西服務」印象深刻。

京西賓館的會場佈置和物品擺放採用「拉線法」,從桌、椅到桌面的茶具、文件和文具,縱看成列,橫看成行,斜看成線,整齊劃一。倒水、續水時,服務員列隊進入會場,步調一致、速度相同、操作輕盈,是京西賓館一道獨特的風景。

對於重要客人,京西賓館還專門建立了服務檔案,記錄其個性化需求。召開會議期間,一些領導有自己的專屬號杯。

「我記得清清楚楚,鄧小平是12號杯,葉劍英是3號杯,李先念是13號杯……」張麗華是京西賓館最老資格的服務員之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時在會議科服務二組工作。她在2018年接受採訪時回憶,當時的杯子是白瓷的,沒有花紋,杯把下面用紅漆寫著號碼。

不過,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南方週末記者在京西賓館採訪時,發現杯子已全換成蘭花圖案。在傳統文化中象徵淡雅高潔的蘭花,是京西賓館的館花和標誌。

十八大以來,會風崇尚儉樸。列席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基層黨代表俞佳友注意到,京西賓館的會議接待沒有了原先服務員夾道歡迎的儀式。

十一屆三中開始之後,歷次中央全會都在京西賓館設會場,在此之前,中央全會的召開地點並不固定。1949年到1978年之間,在中南海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都開過中央全會。

即便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也並不是所有的中央全會自始至終都在京西賓館進行。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開幕式和分組討論在京西賓館舉行,閉幕會則改在了人民大會堂。

除了中央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等以中央名義召開的高規格會議大多也在此召開,京西賓館作為中國「會場之冠」的地位已經牢不可撼。

如今,在沒有重要黨政軍會議召開的時候,日常開支需自負盈虧的京西賓館也開始接待一些通過「組織介紹」的會務生意。但根據賓館管理局的指示,京西賓館仍要恪守「斷了皇糧,不吃雜糧」的政治規矩。除了黨、政、軍會議,京西賓館接待所有會議,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和報備,即便在接待量不飽和的情況下,也不能擅自接待社會團體會議。

(譚暢、宋思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