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進一步推進出入境政策的放寬 鄒玖勝

截至本月17日,本澳已連續一個多月沒有新增確診新冠病例,包括無輸入性和相關連病例,且尙待一患者康復將「清零」,此抗疫紀錄於港澳臺地區中最突出。另邊廂,鄰近地區的防疫工作亦十分成功,隨著復工復課,通關需求越來越大,特區政府是時候考慮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基礎上,與鄰近地區合作進一步推進出入境政策的放寬。

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是最先爆發的地區,亦是疫情最嚴重的城市,武漢終於在本月8日開城,意味著我國在防控疫情上得到巨大成就,反映著疫情退卻後,該市生活秩序重回正軌,經濟民生教育各項範疇復業復課,期望能在短時間內將疫情帶來的衝擊減到最低,令城市回復生氣,令老百姓重過正常生活。在澳門,新冠肺炎疫情亦為我們帶來很大壓力,令這塊號稱「蓮花寶地」的城市遭遇到百年罕見的考驗,從首宗疫情個案在澳門出現後,特區政府即高度重視和關注,全城居民步入同心抗疫的階段,第九及第十宗個案在本土出現後,特首更迅速頒布批示,將本地區人群聚集的娛樂場所關閉,為期15日,賭場亦不例外。所以在措施執行正確及前線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澳門有近40天零新增個案。在以為疫情遠離大家的時候,不想其卻轉向到世界各地,很多在外地讀書或生活的中國人及澳門居民因此回流,導致國內及本澳都出現輸入個案。基於此,廣東省在3月底實施嚴格的入境隔離預防措施,除政策所指的4類人士獲得豁免外,其他入境人士都要執行隔離14天的規定。港、澳間的出入境限制也相若。三地間的人員交往、經濟合作等都受到嚴重影響。

以本澳為例,澳門經濟學會調研指出,三月博彩毛收入有52.3億元,但四月同比暴跌97%至7.54億元。經綜合計算,三月經濟景氣指數為2.2分,四月預測值同為2.2分,均屬「低迷」等級。進入五月,澳門旅客仍處極低水準,相信該月博彩毛收入會延續四月的極度低迷狀況。作為單一性經濟的本地區,受影響的情況即時反映出來,企業收入直線下降,居民放無薪假或失業率明顯上升,近日並出現物價上升,通漲問題呈現等民生問題。當然,澳門特區政府對是次疫情的「大考」,無論是推出相應的措施或是穩健經濟等都受到社會各界好評,據澳門經濟局數據,電子消費卡自五月一日開始推行,首十天便有高達478萬筆交易,向市場注入5.68億元。當前形勢下,雖然內地對澳門的隔離措施仍未完全取消,基本上沒有旅客,居民也難以離境,特區政府推出的3,000元電子消費卡刺激下,市面近期再呈現暢旺景象,尤其餐飲、零售業,有效提振內需。但是,提振內需祇是短期方案,中長期還是要外需市場。由於澳門經濟與內地緊密相連,要走出困局,必須考慮內地市場。

值得一提就是,自三月底起實施的珠澳出入境限制及隔離措施,日前終於得到放寬。除了跨境學生本月初在澳珠兩地政府協調下可順利出入境外,珠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佈《關於對內地輸澳勞務人員經珠澳口岸入境暫不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通告》指出,於2020年5月11日6時起,對經常居住地為珠海的持有珠海市居民身份證或珠海市居住證的內地輸澳勞務人員,暫不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根據行政長官批示,需具備以下條件方可入境:第一,擁有珠海巿戶籍或持有珠海巿居住證;第二,持有由衛生當局或珠海市認可的合資格機構發出的七天內核酸測試陰性結果證明或採樣證明;第三,出示的澳門健康碼為綠碼。而據內公佈的消息指,根據省、市關於常態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為精准實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措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確保通關安全、確保各項防疫措施落實的前提下,經珠海和澳門兩地政府溝通協商,近期將分階段、按步驟推進對內地輸澳勞務人員經珠澳口岸入境暫不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相關工作。當局並指出,珠澳兩地政府一直保持緊密溝通,所有措施推出前均詳細考慮可操作性,以確保通關安全,以及不影響防疫政策。兩地政府均期望疫情可控和緩和的情況下,逐步放寬出入境限制,令兩地居民生活可回復正常秩序。

首階段符合條件的外僱僅有近2萬人,讓這部分符合條件的內地外僱可豁免隔離,並可解除外僱無法上班或歸家之苦,緩解本地僱主「無人可用」的困境。然而,有關豁免措施並不包括珠海市以外的城市。對此,多名立法會議員在立法會全體會議上提出希望特區政府與相關部門商討放寬出入境檢疫安排。議員王世民指出,目前粵澳兩地防疫工作成效顯著,疫情基本穩定,社會普遍期望特區政府能夠加快推進兩地的疫情防控磋商工作,進一步放寬外僱的出入境管控措施,將免隔離人員範圍擴大到珠海市以外的廣東省其他地區。同時,考慮到本澳居民也有商務、奔喪、探病等緊急情況,亟需往返粵澳兩地,希望盡快爭取澳門居民能夠透過核酸檢測及健康碼證明,獲豁免隔離往返兩地,恢復兩地居民正常交往和生活秩序,為澳門社會全面、有序復工復產增添動力;議員鄭安庭稱,收到不少市民反映,由於澳門與內地出入境的隔離限制,令他們無法趕赴內地照顧重病的親人甚至不能送親人最後一程。他認為,特區政府有責任與內地政府加強協調和溝通,為本澳居民的生活和通關提供便利。希望相關政府部門能積極與內地政府作出協調,本澳居民於緊急情況可以豁免十四日隔離,令他們可以早日返回內地處理相關緊急事務。換言之,放寬通關措施未必能一步到底,但建議可以在兩地設立一個固定的緊急視窗,方便有緊急需要,又未有珠海市居住證的居民申請單次或多次出入境,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事實上,全球抗疫工作持續,未來出入境檢疫料會常態化,可能持續一兩年甚至更長。有學者直言,新冠病毒是一種極為狡猾的未知病毒,具有潛伏期長、傳染性強和能夠隱匿性傳播等特徵,使其「防不勝防」。雖然中國在前期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國各地基本控制了疫情,但是全球疫情大流行卻使中國很難獨善其身,輸入性疫情容易誘發境內疫情反彈。因此,在有效疫苗和特效藥研發成功前,人們仍然無法得到普遍保護,疫情防控就必須始終緊繃一根弦。在疫情防控將保持長期高壓狀態的情況下,一方面是疫情防控不可麻痹大意,另一方面是復工複產全面展開,如何做好和適應「新常態」下的常態化管控,就是各地政府普遍面臨的新挑戰。由於在疫情初期,各地為了阻斷病毒傳播而建立起銅牆鐵壁一樣的「堡壘」,但是同時也阻斷了同其他地區的正常聯繫。全面復工複產意味著大規模的跨地區人口流動,各地必須互認並對接防疫政策,才能做好常態化防疫。特別是全國實現了分區分級精准防疫以後,絕大部分地區都屬於低風險地區,相互之間應加快政策對接,並為潛在的風險反彈做好準備。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近日印發了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在「重點場所防控」一條中提出,按照相關技術指南,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全面開放商場、超市、賓館、餐館等生活場所;採取預約、限流等方式,開放公園、旅遊景點、運動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室內場館,以及影劇院、遊藝廳等密閉式娛樂休閒場所,可舉辦各類必要的會議、會展活動等。指導意見提出,各地要按照分區分級標準,依據本地疫情形勢,動態調整風險等級和應急回應級別。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斷完善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和各項配套工作方案,一旦發生疫情,及時採取應急處置措施,實施精准防控。目前,廣東省就已經採取了相關的工作,實現生產生活秩序逐步全面恢復正常化,反映當前廣東省疫情形勢穩定向好、風險總體可控。而澳門特區政府亦已進入常態化抗疫,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雖然澳門疫情目前已緩和,但全球疫情仍嚴峻,仍不能掉以輕心。政府已做好各種預案,在風險可控情況下,逐步恢復社會活動。

由於疫情下零旅客,各地經濟均受重挫,爭取旅遊業復甦便成為共同願景。有議員就表示,單憑提振內部消費及投資並不可能抵銷因為限制跨境活動而出現超過九成外部下跌所造成的經濟收縮,希望特區政府在嚴守疫情倒灌之餘,需要加快步伐恢復外部需求,尤其是與廣東省及香港政府進行商討,全面取消粵港澳戶籍居民出入境強制隔離的措施,重新啟動個人遊簽註的申請。並建議本澳應適時行動,創造更多誘因,吸引更多旅客來澳,引領旅遊相關產業鏈逐步走出穀底。

而日前香港方面有意見提出「旅遊氣泡」構思,即一些疫情相對緩和的國家或地區「堆埋」結成「氣泡」,互相開放旅遊,「氣泡」以外的人若要進入,仍須檢疫隔離。其後,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透露,中國大陸廣東省以及香港、澳門當局正進行磋商,期望這個月內能夠制定一套計畫,允許三地居民豁免檢疫往返三地。她說,三地正在構想的豁免方案,一種是要符合特定目的才可以豁免十四日強制檢疫;一種是跨境人士要做過核酸檢測,證明自己沒感染,就像現在的跨境貨車司機一樣。自疫情以來,在嚴守防疫前提下,一直探討先近後遠的旅遊復甦計劃。如今港府透露的訊息,意味著大灣區率先解禁旅遊限制比較可行,符合三地實際環境。

有分析認為,對於澳門香港來說,廣東儘管有零星的輸入型病例或偶爾的本地病例,但廣東總體防控能力比內地多數省市都做得更好,第一是因為廣東物質基礎比較雄厚,可為疾病防控投入足夠資源,其次是廣東有抗擊非典的經歷,積累比較多的處理傳染病的經驗。因此恢復廣東的人員往來,風險相對比較小。廣東的恢復能最大限度降低澳門目前面臨的困境。因為廣東旅客佔內地赴澳旅客總數的46%,佔赴澳旅客總數的33%。嘗試恢復廣東旅客一段時間後,如果一切順利,可逐步恢復內地整體的人員流通。即使是廣東地區,也可分城市對待。如果有社區傳染的地方,澳門就不開放。這種政策可隨時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調整。

當然,在未來一段時間,零星個案難免出現,抗疫工作更須堅持。經過多年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珠海、中山、澳門之間已經形成緊密的生活圈。澳門在「嚴防國外輸入、內防社區傳染」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長時間守住「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兩道防線。特區政府應以「全國一盤棋」的思維,推動澳門融入到國家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加強內地和澳門常態化防控措施的協調,實現聯防聯控的標準化、精細化、科技化。常態化聯防機制既要管好又要靈活,為重啟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圈、落實大灣區發展規劃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