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輪經援措施體現精準支援 鄒玖勝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澳門經濟,澳門統計局日前公佈,今年第一季的本地生產總值較上年同期實質下跌48.7%;最新一期失業率也告上升,本地居民失業率更升至百分之三點一。在此不樂觀形勢下,特區政府及時推出《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以實現精準支援,有效安定人心。當然,特區政府必要時亦可根據社會需要,推出第三輪經濟援助措施,以更大努力紓解民困,更好穩定社區經濟和民生狀況。

據了解,《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法案日前正式生效。法規訂定針對不同受惠對象援助款項的發放要件及安排。包括向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職業稅檔案登記的合資格僱員及自由職業者的澳門居民,但不包括公職人員或獲得2018年度職業退稅達澳門元2萬元上限的人士,發放澳門元15,000元的援助款項。針對從事某些特定行業但沒有作稅務登記的自由職業者,例如的士駕駛員、三輪車伕、導遊、小販、街市攤販、水上的士(舢舨)駕駛員及漁民,經核實後,合資格者將獲發放澳門元10,000元援助款項。

另一方面,對於有聘用僱員的合資格自由職業者、商號經營者,其於2020年3月31日或之前作出有關稅務申報的情況,將按所聘用僱員人數相對級別發放援助款項金額,即澳門元50,000至200,000元不等。此外,對於沒有聘用僱員的商號經營者,如符合為澳門居民或為於澳門特區設立的法人、有自置物業或在租賃物業內經營,又或經相關行業主管當局核實具經營收入者,亦可獲發澳門元15,000元。同一商號經營者經營多個商號,最多亦只獲發澳門元1,000,000元的援助款項。另外,商號經營者如主要從事博彩、集體公交運輸、公共電訊服務等行業,將不獲發放援助款項。為保障僱員就業,在此計劃受惠且有聘用僱員的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不可在法規生效之日起六個月內結業,又或以不合理理由解僱僱員,否則須全部或部分返還已收取的援助款項。

在發放方式上,將向符合條件的受惠人士透過銀行轉帳或郵寄劃線支票的方式發放;當中,有聘用僱員的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的援助款項,將陸續以郵寄劃線支票的方式發放。援助款項計劃預算開支為澳門元6,669,875,000元,預計受惠僱員有274,616人、受惠自由職業者有7,040人,以及受惠商號經營者有38,398間商號。

該計劃惠及面之廣,援助力度之大可見一斑。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在介紹計劃時就指出,政府因應疫情變化,分階段和針對部署,推進一系列紓解民困的措施,以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為目標,增強社會信心和團結。第二輪經援措施是首輪措施的補充和深化,涵蓋的對象更廣泛,投放的資源更有針對性,希望和大家共度時艱。是次經援計劃對象為僱員及僱主,希望藉此鞏固勞資關係,支援企業穩定。強調居民要有應對困難的準備,亦要有看到光明的信心。

對於《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的推出,本澳社會各界普遍表示支持。全國政協常委、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認為計劃能為疫情下受影響的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帶來及時雨,為首輪疫情經援措施有針對地深化及補其不足,對「保就業、穩經濟、保民生」起到重要的支援作用。馬有禮表示,今次計劃涉款近六十七億元,預計受惠僱員約二十七萬四千人、受惠自由職業者約七千人,以及受惠商號經營者約三萬八千家,可見受惠範圍廣,且訂立清晰標準,如報稅義務、各項援助款項不得兼收,體現公平性及合理運用公帑,也避免引起社會爭議。對比多地推出的代付薪酬措施,本澳計劃有多方考量,區分僱主、僱員兩方,有助取得多方平衡。疫情過後,亦可建立良好勞資關係。政府設網上專頁,提供行政法規、常見問題、簡易圖文包及發放安排等各類資訊,以及發放安排上,受益人無須主動申請便能按時收到援助款項,體現政府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是便民便商的做法,值得肯定。此外,計劃裡有例外規定,針對未有稅務申報的僱員,但能提交證據核實確與企業存在僱傭關係,是聆聽社會意見後而採取接地氣的做法,起到補漏拾遺的作用。

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雷民強表示,政府推出《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針對從事某些特定行業、但沒有作稅務登記的自由職業者,擴大合資格者的資助範圍,適時調整政策和措施,從善如流。當局在四月初公佈有關消息以來,居民最關心是援助款項的領取資格與發放時間。隨著相關法規出臺,足見政府廣泛聆聽各界聲音,持續調整方案,並以稅務登記為標準和原則發放援助金額。針對某些特定行業、但沒有作稅務登記的自由職業者,經核實符合資格者,將發放援助款項。綜觀當局發放援助款項計劃的對象目標清晰,為疫情下商戶的存續及僱員生計而發放,冀社會抱團取暖。法規列明,公務員不在受惠之列。惟在抗疫路上,前線公務員付出的辛勞與努力有目共睹,基層公務員也有家庭經濟難處,期望政府未來能在法律許可下,給予防疫抗疫前線及基層公務人員獎勵,包括薪金及假期獎勵作補償,表揚他們於疫情期間所作出的貢獻。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認為相關安排便捷高效,充分體現政府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他指出,疫情發生以來,政府積極作為,推出多項援助措施,為社會帶來信心和希望。是次「百億抗疫基金」系統性和針對性強,展現出政府保就業、穩社會的決心,有利於迅速提振本澳經濟、推進內部消費。另一方面,措施亦顧及自僱人士,如的士司機、漁民等,針對性較強。但他認為難以覆蓋全民,而過去亦已透過減稅免稅及金融方面等措施作支援,故此,相信政府的多元措施均以穩定社會作為主軸,在今次則以針對性措施幫助有需要人士。

其實,對於有些不合資格的行業或工種,或有人不滿,覺得不如再派多次錢。但從公帑合理使用看,政府今年財稅註定歉收,財政儲備亦不過四千億,應對外圍急風巨浪,實在不算充裕。加上疫情影響較預期大,難道援助不設門檻、人人有份,就是對居民最好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遇逆境時每人若單靠政府援助打救,而不思考出路,豈非本末倒置?公共資源有限,應先分配給有需要人士,尤其是基層居民,專款專用。反之,跟政府「分身家」,要求「派到足、幫到夠」,再多的家當都不夠分,再多的援助都如同石沉大海。因此,政府秉持謹慎運用公帑的原則,避免推行無針對性的「大量撒錢式」援助是正確的。

當然,由於是次疫情衝擊史無前例,計劃作用只能紓困,助社會大眾共渡時艱,而非是萬能藥治百病。對中小企業而言,惟旅遊業商戶對旅客依賴性強,若各地入境措施不盡早打開「關卡」,再多的補貼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旅遊服務出口佔本澳GDP比重近八成,作為內需的本地市場只佔兩成多,雖然政府已分別推出包括今次援助款項計劃在內的兩輪疫情經援措施,成效需要肯定之時,亦看到內需市場只能撐得一時;特別是坊間認為電子消費卡已花掉逾半金額,商戶對六月生意未能看好,此際開放內地自由行,對穩住本澳經濟基本盤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有本澳餐飲業界就直言,疫情影響生意大跌,旅客區分店水盡鵝飛,一天僅數百元生意額,與高峰期相比落差達數十萬元。由於店舖租約未滿,只能「頂硬上」繼續營運,但人手則有新安排,由以往十人減至兩三人,部分員工要麼放無薪假,要麼調配到其他分店做事。公司早在兩個月前已有共識,若短期內經濟環境仍未好轉,澳門與內地出入境仍有限制,不排除要裁員減輕負擔。雖然兩個月期限已到,但公司目前仍未有裁員行動,因考慮到員工各有家庭。但長貧難顧,估計六月要開始裁員,屆時失業率可能會再升,不少同行都在「吊命」。另有商戶指,雖然政府以補貼方式幫輕企業,但要維持營運始終需要人流到店光顧。最新一期失業率雖未有大幅飆升,但也未完全反映實際情況,如部分店舖在「死撐」,一旦撐不住,可能直接倒閉,屆時將推升失業率。可見,盡快恢復通關正常化是唯一選擇。

事實上,全球抗疫工作持續,未來出入境檢疫料會常態化,可能持續一兩年甚至更長。因新冠病毒是一種極為狡猾的未知病毒,具有潛伏期長、傳染性強和能夠隱匿性傳播等特徵,使其「防不勝防」。雖然中國在前期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國各地基本控制了疫情,但是全球疫情大流行卻使中國很難獨善其身,輸入性疫情容易誘發境內疫情反彈。因此,在有效疫苗和特效藥研發成功前,人們仍然無法得到普遍保護,疫情防控就必須始終緊繃一根弦。在疫情防控將保持長期高壓狀態的情況下,一方面是疫情防控不可麻痹大意,另一方面是復工複產全面展開,如何做好和適應「新常態」下的常態化管控,就是各地政府普遍面臨的新挑戰。由於在疫情初期,各地為了阻斷病毒傳播而建立起銅牆鐵壁一樣的「堡壘」,但是同時也阻斷了同其他地區的正常聯繫。全面復工複產意味著大規模的跨地區人口流動,各地必須互認並對接防疫政策,才能做好常態化防疫。

而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在日前的全國「兩會」期間,以全團聯名向中央說明本澳疫情及經濟狀況,希望中央相關部門特別是廣東省盡快解決兩地人流互通的問題,同時多位人大代表亦向中央建議包括盡快放寬通關,加快恢復正常化,亦從公共衛生安全角度互認「健康碼」等。具體而言,可在做好衛生防疫工作的前提下,由近及遠、分階段開放旅客通關,逐漸恢復粵港澳三地人流互通,讓經濟運行重回正軌。這既有利於澳門發展,也有利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

因此,隨著疫情緩和,特區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體防控策略,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防控工作,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以免前功盡棄。另一方面,要加強與粵港兩地政府的溝通,盡早達成共識逐步放寬粵港澳三地居民往來限制,其符合當前社會環境,也是人心所向,這有利三地加快復工復產,以及推進社會經濟回復正軌。

此外,特區政府亦要做好應對準備,因應疫情變化及社會實際情況,適時檢討各項援助措施成效,除要做好穩定物價與「以工代賑」等工作外,「該出手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地出手,推出新一輪援助措施」,包括坊間提出的第三輪消費卡、延續水電費減免等;同時,應對每階段的計劃及措施作適當調整,發揮精準支援的效果,進一步推動社會團結一致、共度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