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檢視人才政策作出優化 鄒玖勝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本澳就業環境每況愈下,大大減少求職者的機會。近期民間有不少聲音認為政府可適時調整外僱數量,並透過外僱退場機制取得平衡,騰出職位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誠然,在就業市場不景的情況下,由政府靈活調控外僱的分配是無可厚非的,而從長遠來看,澳門的經濟前景相信仍然是樂觀的,未來澳門經濟恢復需要大量人才,而在本地人才缺乏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推出更多培訓計畫,自行培養本地人才支撐經濟發展,同時也要重新審視招攬人才機制,更好地保留和吸引更多外地人才。

是次疫情史無前例,考驗突發應對能力。根據博彩監察協調局日前公佈,6月份博彩毛收入僅錄得7.16億元,至少是2009年1月以來錄得最低的單月賭收,較4月份的7.54億元更差,按年跌幅更達97%,為有紀錄以來最差,低過市場估計的95%跌幅中位數。龍頭產業一潭死水,社會經濟及各行各業的困局逐漸浮現。本地失業率重返百分之三點四,失業人數較上一週期增加800人至9700人,當中以從事零售業和博彩及博彩仲介業的人數佔多;就業不足人數增加2,300人至10,600人,其中以博彩及博彩仲介業、建築業、零售業、和運輸及貯藏業的人數佔多。為保就業、穩經濟,特區政府推出各項振興經濟措施,包括消費卡、本地遊計劃,無疑對澳社會有推動作用,但關鍵是內需市場不足,對企業而言,內需僅夠維持基本運作。若如行政長官所言到「最後一公里」,七月有「活水」支持,失業率將有望改善,否則隨著「封關」限制時越長,越多企業「捱唔住」而倒閉、裁員,數據將進一步惡化。

誠然,恢復正常通關引進「活水」當然是根本之策,惟現時仍未出具體時間表,而保就業又是政府的重中之重,有議員就認為,在就業形勢趨於惡化的同時,作爲本地勞動力資源不足的補充,外僱理應逐步退場,以騰出更多職位給予本地居民。而根據今年1月至4月的外僱數據,外僱退場情況並不理想。今年1月底,外僱數量為19.3萬人,4月底,外僱數量為18.8萬人,共減少4,580人。即使排除從事家務工作的外僱,外僱數量也僅減少4,701人,遠少於同期本地就業人口減少的規模(即5,500人)。今年1月至4月,外僱數量減少最多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酒店及飲食業、批發及零售業和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分別減少2,219人、1,050人和417人,分別佔外僱減少總人數的48.45%、22.93%及9.1%。建築業亦是受疫情影響較爲嚴重的行業,早前不少本地建築工友無工開或開工不足。然而,建築業外僱在今年1月至4月期間僅減少了120人,遠少於同期受疫情影響的本地建築工友數量,令人質疑外僱退場機制形同虛設。此外,勞工局4月初曾表示,在勞工局登記的42885個職位空缺中能為本地僱員配對轉介的職位約為6000個,而今年1月至4月,本地就業人口已減少5500人。若失業率繼續上升,尤其即將有七千多名大學畢業生投入市場,已登記的職位空缺可能更難以滿足本地居民就業需要。因此,若未來就業形勢繼續惡化,當局應實施更加嚴格的外僱退場機制,以騰出更多職位給予本地居民,確保本地居民優先及持續就業。

在就業市場不景的情況下,要求政府靈活調控外僱的分配是無可厚非的,而當中關鍵一點是,政府如何在外僱和本地勞動力之間做到平衡調度,切實把好外僱引進的關口。對此,勞工局表示,因應疫情對本澳就業市場的影響,勞工局在審批外僱申請時,會動態考慮本澳整體經濟社會環境,因應不同行業及企業的規模、勞動市場的人資供需及企業聘用本地雇員的狀況等因素,對外僱數目持續檢視及調控。勞工局會先分析具就業能力及求職意願的求職者資料,找出較多本地求職者希望尋找的行業及工種,結合外僱的退場,以釋放出較多本地求職者願意從事的職位空缺,藉此增加本地求職者成功獲聘的機會。同時,要求具條件吸納本地雇員的企業優先聘用本地雇員,倘有關的空缺有合適或足夠的本地雇員可擔任,將不批准有對應職種的外僱申請。另外,倘企業因應實際營運情況而需要與雇員終止工作關係,必須先讓本地雇員相同職種的外僱退場,以確保本地雇員優先及持續就業。

勞工局指出,截至5月底,持有雇員身份逗留許可的外僱人數有189,274人,較去年12月底減少7,264人。在整體的外僱人數中,專業及非專業外僱占158,470人,較去年年底減少7,558人,而減少的外僱主要涉及酒店及餐飲業雇員,減少2,667人;建築業雇員減少2,432人;批發及零售業雇員減少1,128人。強調未來會持續加強監察企業使用外僱及對相關法律的遵守情況,創設條件提供更多職位供本地居民包括應屆畢業生就業、轉業或穩住現有的工作職位,切實保障本地雇員的勞動權益。同時,局方將繼續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及環球經濟的變化,以及本澳勞動市場的供需、企業聘用雇員的情況等因素,適時適度對外僱作出調控和有序安排外僱離場。另外,亦會持續發掘大型企業中具有發展潛力的職位,透過為本地居民提供相應的培訓及就業轉介支援服務,推動本地居民任職,並逐步調控擔任相關職種的外僱數目。

其實,「外僱退場」的呼聲並不新鮮,多年來本地勞工團體、勞工界議員等一直批評澳門的外僱政策未達到「優先聘用本地人」及「外僱僅補充本地人人力資源不足」的宗旨。根據《聘用外地僱員法》第二條第一款指出聘用外地僱員是為了在沒有合適的本地僱員或合適的本地僱員不足時,以同等的成本及效率條件補充勞動力,即聘用外僱的性質是補充勞動力,而根據資料顯示本澳就業人口當中有差不多一半是外地僱員。有分析認為,澳門是一個融合性相當高的城市,即使有一半的就業機會分給外僱依然相當和諧,一直以來並沒有出現太多明顯排外的情況。還不時在博彩業內出現不少人間溫情;每當博企員工處於危難時,都不分本地或外地勞工身分,均發起不同形式的捐款活動為同胞解困。貫徹澳門人難能可貴的互助精神。澳門人都十分明白外僱為澳門人力資源上作出相當大的貢獻。只是問題在於政府簽發機關濫發外勞額造就了不少無良僱主為節省成本抹殺了本地就業。至使澳門打工仔為了維護本地自身飯碗而發起了大大小小外僱退場的訴求。到了今時今日完善外僱退場機制已經是每個本地工人的共識,甚至成為口號。

此外,除上述提及因大量外僱影響本地勞動力外,不當聘請外僱亦會引發社會、治安等問題。違規雇主利用虛報收入、社保供款方式騙取外僱名額的新聞屢見不鮮,以及《2018澳門廉政公署工作報告》揭發涉嫌「假招工」以騙取外僱名額的事件等。涉嫌人士有的利用空殼公司虛報雇傭關係,也有利用已離職或面試人士的身份資料,用作虛報其本地雇員數目和工作收入,以達到減少課稅、騙取外僱額等目的。更惡劣的是,引致社會譁然的「過界」司機所引發的交通意外,譬如去年一月底一名電單車外賣員駕駛電單車途經氹仔盧廉若馬路近名門世家第二座門外,被一部逆駛的私家車迎頭相撞,傷者身體多處受傷,需進行多次手術。事後私家車司機被發現是一名持通行證的內地人,持有韓國駕駛執照,事件疑因私家車司機,不習慣澳門的交通規則入錯線引致,事件也引起社會對交通局沒法規管外地司機在本澳安全駕駛問題表示高度不滿。

為此,勞工界議員曾多次要求政府加重刑罰,透過完善法制從根源上遏止黑工、過界和過職等非法工作亂象。例如讓相關部門成立監察小組,設立投訴熱線,處理因無理由削減本地勞工而聘請外勞的投訴,加強力度監察企業招工亂象。倘若發現違規雇主,可對該企業進行嚴厲處罰,除削減其外僱額外,亦禁止該企業提出新申請。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外勞已成為澳門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應該理性地看待外僱對澳門經濟的貢獻,澳門經濟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澳門這個微型經濟體可以持續運作,都離不開勞工的努力。澳門的數千億財政儲備中,含帶有大量外籍勞工的汗水。除了大量的底層工種外,那些迫在眉睫的大型公共工程,輕軌、公屋、跨海通道等基建,全部需要人員應付;此外,在一些先進領域,比如大資料、5G、人工智慧等專業技術要求高的更是澳門缺乏,輸入外僱勢難避免。而且過去有專業調研早有定論,指出外僱的流入並沒有引起本地勞動力的失業率上升,或者至少沒有導致本地勞動力工資水準的下降。這兩類勞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而不是替代性的,外來勞動力從事的是澳門原本空缺的職業,他們填補了澳門低端產業的勞動力需求缺口;此外,外來勞動力的流動使得工人重新配對,進而導致了崗位上的差異,並促進勞動的再分工,從而也提高了本地勞動力的工資水準。

政策需要有高度,更需要有溫度。新加坡非常依賴外國勞工,新加坡人稱之為「客工」,新加坡曾承諾在”新加坡人優先”的前提下引進外來人才,大量的外地人才造成競爭激烈,使新加坡人對外籍勞工出現反彈,如何在不傷害外國員工的基本權利下保障新加坡人的各種權益成為新加坡政府必須迫切探討的問題。作為一個代表自己本身公民的政府,新加坡政府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注意到人民的不滿和需求,在些年以來努力做出改變,即優先對待或考慮國人的工作權益,又將客工以禮相待。且看此次疫情,不少本澳勞工因為出入境相關措施不能返回內地生活,有人親友離世卻不能奔喪,有人家中的獨居老人無人照料,有人為了能省些錢情願在公司打地鋪……可以說,他們都為澳門的正常經濟運作默默付出了很多。所以特區政府在優先對待或考慮居民的工作權益外,也理應保障好外僱應有的權益,創造社會和諧環境。

對於本澳來說,澳門仍然需要各行業的外來人才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未來澳門經濟恢復更需要大量人才,而在本地人才缺乏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推出更多培訓計畫,自行培養本地人才支撐經濟發展,同時也要重新審視招攬人才機制,更好地保留和吸引更多外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