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其實最應該提防的是「寒」

從7月12日開始,今年就將進入難熬的三伏天了,一共要經歷40天。入伏後,高溫、高熱、高濕的「桑拿天」將頻繁出現,熱浪襲人,酷暑難耐,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在中醫理論中,「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三伏天的暑邪非常强悍,中醫認爲,很多「病根兒」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三伏天養生記住「四大紀律」

紀律一:避免冷風直吹、長時間吹。無論是開空調、吹電扇還是窗邊納凉,都要避免長時間直吹。夜晚睡覺時,門窗別開小縫兒,以防虛邪賊風。吹空調的時候要注意,不可對著頸椎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的時候,直接進入寒冷的空調房,否則會引發疾病;空調溫度要適當,建議在26攝氏度左右;吹空調時,要經常開窗,確保室內外空氣的對流,換氣通風。

紀律二:自主活動,多出出汗。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待在屋裏不想出門。其實,欲祛濕排寒,歸根結底是要增加自己的陽氣,陽氣旺,自然寒不侵體。所以伏天應該適當出門活動,出出汗、長長陽氣。但是夏季鍛煉講究輕緩,不可劇烈運動,不然陽氣隨著出汗就排泄了,氣受傷了,水濕的代謝受到影響,內濕又出來了,最終濕氣還是沒有去掉。特別是身體虛弱者不耐暑氣,可在晨昏之時,適當外出活動。

紀律三:飲食注意少寒凉。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凉的,此時再喝冰飲、吃凉食,相當於雪上加霜。如果身體比較虛寒的朋友,在三伏天堅持不吃冷飲,那麽身體寒氣將會驅走大半,可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紀律四:護好咽喉、後心兩個部位。咽喉和後心是人體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犯。護好這兩個部位,有助於幫助身體緩衝低溫的寒氣。

三伏天防寒有妙招

1.常按足三裏穴。按足三裏穴,有助於運化水濕。取足三裏穴,握拳輕扣兩百下,以略感酸脹爲度,早晚各一次,有調和營衛之氣的作用。

2.飲薑茶。

姜含揮發性薑油酮和薑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之功,與蜂蜜合用對肝病恢復有益。有人會說夏天這麽熱喝薑茶會不會上火?其實姜的功效在於溫補,夏季吃薑,可以補陽氣,同時可以散寒發汗,化痰止咳。

3.吃羊肉。

伏天人們太貪凉了,這個時候適當吃點暖性的羊肉,有利於發散滯留在體內的寒氣,疏通筋脉。如果你整晚吹空調,早上起來覺得頭很痛,飲食中吃點羊肉就緩解。不過,熱性體質、容易上火、身體容易發「癰疽疔癤」的人,幷不適合 「三伏補羊」,別隨意嘗試。

4.溫水泡脚。睡前用38℃-45度的溫水泡脚,可祛濕,而且改善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須注意,泡脚時間不能太長,大概10-15分鐘即可。

5.三伏貼。通過中藥穴位敷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祛病保健的效果。貼敷一般適合體弱易感、哮喘、鼻炎者,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別是經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慮此法。

6.三伏灸。灸法借助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目的。但是灸能益陽,也能傷陰,所以對陰虛陽亢及邪熱內熾的病人,一般不宜用灸。另外,重要臟器部位不宜直接灸。

7.拔火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强體質的功能,夏季留罐時間最好控制在10分鐘左右。對一些血液疾病患者,例如白血病、血友病患者,不宜拔罐;皮膚過敏也不宜拔罐;對普通人而言,不可在皮膚破損以及骨突的部位拔罐,否則會造成感染等後果。

8.艾葉墊。用艾葉500克,曬乾,揉碎,用紗布包製成坐墊,然後坐在上面。艾葉裝在坐墊裏,溫暖之氣從腸道進入人體,可以溫暖五臟六腑,甚至可以治療寒冷誘發的腹瀉。坐墊布最好選用通透性好的棉紗布,以方便藥力透發。另外,如果給藥墊加熱,溫度不能過高,以免燙傷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