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了那本「特朗普不想讓你讀的書」

《生事之屋:白宮回憶錄》——這本光是名字就吊足大衆胃口的新書,6月23日在美國正式上架。

「這是一本(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不想讓你讀的書。」新書的出版商如是宣傳。與此同時,新書作者也成爲輿論焦點。

約翰•博爾頓,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也是美國外交領域權勢最大的官員之一。2018年至2019年,他和特朗普共事519天,2019年9月被特朗普從白宮「掃地出門」。當年12月,博爾頓趁熱打鐵,完成了《生事之屋:白宮回憶錄》的初稿,細緻地將他與特朗普的故事記錄下來。

特朗普的黑料、白宮內的荒唐、美國政治的亂象,都被博爾頓濃縮在這579頁當中。爲了不讓這本書面世,特朗普政府不惜到法院打官司,緊急要求法官叫停這本書的銷售。然而,爲時已晚,書中內容早已廣泛傳播,法官表示無能爲力。

特朗普的極力反對,作者的特殊身份,吊足了美國公衆的胃口。他們好奇,這個親歷了多個或重大或私密事件的官員,抖摟出了哪些不爲人知的內幕?和特朗普曾經關係融洽的博爾頓,又爲何會在離職後賣力炒作老東家的黑料?

「芬蘭是俄羅斯一部分吧?」

博爾頓的新書可謂未出先火。今年年初,就有媒體爆料博爾頓準備出版一本回憶錄,回顧他在白宮工作的見聞,引發不少猜測。到了6月預售開始,便一舉沖上亞馬遜圖書銷售榜榜首,足以證明公衆對這本書的期待。

事實上,博爾頓也沒有辜負大衆的期待,該書事無巨細地描述了他在白宮工作期間與特朗普及其他高級官員的日常互動、美國重大外交政策的制訂過程、他所親歷的重大外交場合的幕後八卦等等。

當然,最讓大衆津津樂道的是書中關於特朗普的描述,這些被美國媒體稱爲「汁水十足」的小故事,立即成爲美國輿論嘲諷特朗普的新段子。

比如,博爾頓吐槽說,例行的總統情報彙報會就是浪費時間,因爲這本應該是特朗普聽取情報機構彙報的時間,而他自己却滔滔不絕,比彙報者還能說。

巧合的是,美國政壇近日出現了一個圍繞情報的「羅生門」,似乎佐證了博爾頓對有關情景的描述。一些美國媒體爆料,俄羅斯在阿富汗向塔利班懸賞捕殺美軍士兵,這一情報早就彙報給特朗普,但特朗普却無動於衷。俄方對此堅決否認。特朗普也堅稱自己沒聽到過這一情報。現在看,如果情報彙報會都如博爾頓所說是「走過場」,那麽特朗普對這麽重要的情報毫無印象也就說得通了。

再比如,特朗普處處透露出對國際政治的無知。博爾頓在書中說,特朗普似乎不知道英國有沒有核武器,還曾問白宮幕僚長凱利:「芬蘭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吧?」

博爾頓還親歷了特朗普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會面的始末,他透露,特朗普之所以對會見金正恩保持濃厚興趣,是因爲他認爲「這會是一場好戲」,比起取得實際會談結果,他更在乎的是會面所産生的媒體效應。此外,博爾頓表示,極力促成朝美和談的韓國總統文在寅承諾,將提名特朗普競爭諾貝爾和平獎,也讓特朗普動心不已。

除了嘲諷特朗普,博爾頓還不忘在書中將民主黨取笑一番。特朗普此前被指要求烏克蘭政府調查自己的政敵,作爲提供援助的條件。此事被政府「吹哨人」曝光後,輿論嘩然。民主黨根據這一事件發起對特朗普的彈劾,但最終未能成功。

博爾頓說,據他瞭解,特朗普不是僅在烏克蘭這個問題上涉嫌假公濟私,而是慣常操作,如果民主黨人彈劾特朗普前能收集更多證據,彈劾案結果或許會有不同。

這樣的論調不僅讓共和黨將博爾頓視爲「叛徒」,民主黨也對他憤怒不已。參議院少數党領袖、民主黨人舒默說,「他(博爾頓)應該在國會作證時提供這些信息,而不是拿著去賣錢。」

「距離産生美」

「距離産生美」這句話放在博爾頓和特朗普身上再合適不過。按照博爾頓的叙述,他和特朗普的「蜜月期」其實發生在進入白宮工作之前。一旦入職,兩人關係便迅速惡化。

博爾頓新書的第一章名爲「通往白宮西翼辦公室的漫漫長路」,講述的就是他在成爲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之前與白宮的互動。

按照博爾頓的說法,特朗普2016年11月贏得總統選舉後,他便積極與特朗普團隊接觸,想要在新一屆政府中謀取一官半職。

博爾頓原本的目標職位是國務卿,他認爲,自己曾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的履歷使他能够勝任這一職位。然而,這一炙手可熱的職位最終爆冷被石油公司高管蒂勒森收入囊中。特朗普團隊暗示博爾頓,可以擔任副國務卿,但博爾頓明確表示這一職務不够有吸引力,因此拒絕。

博爾頓表示,即便在重要職位接連被填滿後,特朗普也多次聯繫他,稱自己十分欣賞他的許多主張,並拋出橄欖枝,邀請他來就職,但最終都因未能就具體職務達成一致作罷。

博爾頓自述,每次與特朗普交談時,他都會抓住機會猛批蒂勒森,試圖把蒂勒森擠走,自己好取而代之。而恰好此時特朗普和蒂勒森的矛盾逐漸顯現,不久之後,特朗普將蒂勒森解職。讓博爾頓失望的是,接替蒂勒森的不是自己,而是時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蓬佩奧。白宮給出的理由是,由於博爾頓爭議太大,不能保證他的提名能够在參議院通過,因此選擇了相對更穩妥的蓬佩奧。

受挫的博爾頓只能轉而將視綫投向不需要國會投票通過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一職,在特朗普第二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離職後,博爾頓終於如願以償進入白宮。

不過,博爾頓也承認,在入職之前他就已經察覺到自己和特朗普存在許多政見不合之處。當獲悉麥克馬斯特即將離職時,他寫道:「我咬了一下牙,因爲這份工作比此前看上去更加艱辛,但我決定現在不能放弃。」

兩人的分歧在博爾頓入職後很快顯現出來。博爾頓和特朗普在伊朗、朝鮮、委內瑞拉等問題上分歧明顯。博爾頓鼓吹對伊朗、委內瑞拉采取軍事行動,主張對朝鮮保持强硬姿態;特朗普不想違背競選承諾,不希望美國進一步捲入海外戰事。

對於博爾頓的强硬立場,特朗普也多次在公開和私下場合打趣。他在2019年5月的一場白宮活動中提到博爾頓,說他的觀點「非常强硬」,所以自己時常還需要「安撫」博爾頓。美國《紐約時報》也報道說,特朗普曾在私下說幸虧自己約束了博爾頓,不然美國可能陷入更多戰爭。

外界猜測,最終導致兩人決裂的導火索或是美國與塔利班和談失敗。特朗普原本希望與阿富汗塔利班達成停火協議,爲自己撈取更多政治資本,博爾頓却極力反對。最終雙方未能達成協議,或有博爾頓從中攪局的因素,這讓特朗普十分沮喪。

對於最後離開白宮,在書中博爾頓倒是很「看得開」,他表示,自己在白宮一年多時間裏,已經取得不少成績,因此雖然最後離開時場面難看,也並不覺得遺憾。

新保守主義的代表

博爾頓爲何爭議這麽大?他又秉持著什麽樣的外交理念與特朗普頻頻碰撞?這些問題,與其生平經歷密切相關。

博爾頓出生於1948年,曾就讀於耶魯大學並獲法學博士學位,在學校時就表現出明顯的保守主義傾向。他的法學院同學之一,就是現如今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之一的克拉倫斯‧托馬斯。

博爾頓青年時就爭議不斷。越戰期間,他曾想方設法躲避入伍。他辯解說,在他眼中,美國已經輸了越戰,美軍靠流血得來的土地,很有可能讓美國政府「白白交出去」,因此不願參軍。

此後,博爾頓先後在里根、老布什、小布什等幾個共和黨總統政府內供職。小布什政府期間,他擔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職位也需要參議院批准,而鑒於博爾頓在國會中反對者衆多,小布什只得在國會休會期間低調委任博爾頓,幫他繞過這一障礙。任常駐聯合國代表期間,博爾頓因立場强硬多次引發外交風波。

博爾頓不擔任公職後,經常參加新保守主義論壇並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在保守電視節目出任時事評論員。他曾撰文批評奧巴馬政府在外交上「沒有骨氣」,對奧巴馬政府簽署伊核協議、恢復與古巴外交關係等做法持堅決否定態度。2015年,博爾頓在《紐約時報》撰文鼓吹對伊朗動武。他還多次呼籲美國退出伊核協議,被美國媒體稱爲「戰爭鷹派」。

雖然博爾頓否認自己是新保守主義派,但美國輿論一致認爲他是這一派中的代表人物。在美國政治光譜中,新保守主義是美國保守派當中的一個分支,通常鼓吹使用武力推行美國價值觀,支持使用政權更迭等高壓手段打擊與美國政治形態不符的其他國家,小布什和他的副總統切尼都是代表人物。

相比新保守主義派,特朗普的意識形態色彩要淡很多。自詡「交易大師」的特朗普,並不排斥使用戰爭以外的其他手段謀取利益,他曾在多個場合表示美國海外用兵過於昂貴,希望减少海外駐軍和演習。

博爾頓和特朗普的另一大差別還在於,對待盟友態度不同。博爾頓看重美國盟友的作用,支持美國連同盟友在國際上開展行動,而特朗普表現出更明顯的單邊主義傾向。雖然兩人在美國「退群」中找到了共同語言,但也無法掩蓋兩人外交政策方面的根本不同。

(劉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