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爲何穿游泳衣迎接赫魯曉夫訪華

1958年7月31日,赫魯曉夫的圖-104座機抵降北京。

赫氏在北京小住三天,秘密而來,公開而去,把原本已經高八度的中蘇友好二重奏又拔高了一個音階。

8月4日,北京和莫斯科同時發表《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會談公報》。很少有人仔細琢磨,兩位共産主義大國的領袖人物親切聚首晤談,爲何新華社和塔斯社竟然沒有配發一兩張他們握手或擁抱的新聞照?事實上,直至今天,人們也從未看到記錄這一頗具歷史性場面的照片。原因很簡單:毛澤東是在中南海游泳池畔穿著游泳褲頭歡迎和會見來自北方的老大哥的。赫氏大概亦察覺到西服革履與此時此地的氛圍太不諧調,趕忙更衣,換上與毛澤東一模一樣的游泳褲頭。二人雙雙入水,切磋泳術,別有情趣。一旁是否有攝影記者拍照無人考證,但我猜想,即便有人拍照了,也不便讓兩位領袖人物袒胸露臂、光著脊梁走上一貫嚴肅的黨報版面吧。

毛澤東曾以此種方式接見赫魯曉夫是直至近年才予以披露的,許多新聞媒體評述,這反映了毛澤東對於赫氏的輕蔑。更有甚者,海外亦有評論認爲「此舉乃毛的精心安排,意在羞辱赫氏」。

其實,以筆者愚見,種種臆測均系「以小人心度君子之腹」。毛澤東處事待客,歷來大而化之隨便簡捷不大講究繁文縟節,而且一般他本人只講原則,不談具體,具體事由周恩來他們去談,此乃個人風格使然,本不足爲怪。若一定要講「精心」、「有意」,最多是已有預見將在某些問題上同赫氏「談不攏」,與其雙方在會議大廳嚴肅對陣爭得面紅耳赤,不如采取一種輕鬆方式,既表明了己方的原則立場,又不致使對方過於尷尬下不了臺。如此而已。

中蘇早已歧見日深

雙方裂隙源於1956年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那篇徹底否定斯大林的秘密報告。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不能同意赫氏的論點,堅持應對斯大林三七開,因爲把斯大林說得一無是處,只能醜化蘇共幾十年的歷史。此事對毛澤東影響之深可從十年後他發動「文革」看出,「文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挖出大大小小的「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曉夫式的危險人物」。另外,赫氏此時主張同美國和西方搞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和平共處,也是毛澤東所深惡痛絕的。很好理解,此時中國剛同美國打完一仗,領土臺灣又在美國武力的直接控制之下。雖然13年之後,毛澤東依然是在中南海,同美國總統尼克松握手,以一種相當有利的占位,在尼克松作出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在臺灣的軍事力量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出的承諾後,實現了同美國的緩和,開始了雙方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1958年,在最最需要蘇聯給以支持的時刻,敢對赫魯曉夫說「不」,要具備絕大的勇氣。

《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會談公報》發表,立即引起世人矚目。明擺著,在國際局勢高度緊張、敏感時刻中蘇首腦聚首會談,最重要的議題自然是中東事件及其影響、趨向,以統一步調,協調策略。《公報》給人的另一强烈印象是,雙方「空前團結」、「一致對外」,幷且,已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了「秘密協議」:

會談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强中蘇之間友好、同盟、互助關係的問題和爲爭取和平解决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鬥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討論,幷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中蘇兩國嚴厲譴責美國和英國在中近東地區的粗暴侵略行爲,堅决主張立即召開大國政府首腦會議討論中近東局勢,幷且堅决要求美國和英國立即從黎巴嫩和約旦撤出他們的軍隊。

雙方就目前國際形勢下兩國所面臨的在亞洲方面和歐洲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充分地交換了意見,幷且對於反侵略和維護和平所應采取的措施達成了完全一致的協議。

赫魯曉夫儘管在北京的三天中對毛澤東老大不高興,還是竭力掩飾了雙方的分歧,與中方共同寫作了一篇水平很高的官樣文章,給世界留下一片迷霧。

「密謀炮擊金門」

直到1993年8月,臺灣《青年報》發表的一篇題爲「炮戰前夕,金馬已成舉世矚目焦點」的文章依然一口咬定,1958年赫氏北京之行,就是爲密謀炮擊金門而來,毛澤東敢對金門下手,就是由於蘇聯的唆使和慫恿。

幾十年了,臺灣堅持的就是這麽一個觀點。但只要認真閱讀《公報》就會知曉,其中不僅沒有提到臺灣問題,甚至連「臺灣」二字都未出現,這當然不是一種無意的疏忽。事實上,毛、赫晤談不快,中方根本就沒有向蘇方談及炮擊金門一事,這使得20天後金門落下炮彈,感到震驚和惱怒的,不光是臺北和華盛頓,還有一個莫斯科。赫魯曉夫氣得大叫大嚷:這麽重大的事情,毛澤東竟連一個招呼也不打,這算什麽親如兄弟?!毛澤東自有他的道理:中國人解决自家事,爲什麽要向你莫斯科打報告?

中蘇北京會談內裏與表像的不一致對打響後的炮戰,其影響亦是雙重幷相當微妙的。

艾森豪威爾對中蘇《公報》的措辭感到某種程度的憂慮幷不奇怪,因爲自朝鮮戰爭開始,預測一旦中美間發生大規模戰爭,蘇聯將在何種情况下以何種方式介入,已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重大戰略研究課題。儘管中情局早就得出結論,「在中國長江以南發生任何級別的戰爭都不會導致蘇俄的直接加入」,艾森豪威爾仍不能不審慎看待中蘇間「牢不可破的團結」,不能不認真作出種種假設,如:美國在臺灣海峽使用武力,可能面臨同蘇聯直接對抗的風險;對中國使用原子彈,將促使中國從蘇聯獲得同類毀滅性武器;美軍在中國大陸南部大規模登陸,將導致蘇聯乘機從其歐洲領土大規模西進,等等。

毛澤東同樣亦不可能隨心所欲,放開手脚地大幹。既知蘇聯的支持將極其有限,故大炮一響,理想的結局只能是既表達了懲戒的意志,又不可導致事態失控。蔣介石不難對付,但現在就同美國在臺灣海峽打一場主要較量海空力量的大規模戰爭,老實講,實力不够,時機也不成熟。

赫魯曉夫到北京來的真是時候,作爲事業和聲威正處於巔峰狀態的全球超一流政治人物,來了即便啥也不談,就是爬爬長城當一回「好漢」,逛逛皇城拍照留念,或在昆明湖蕩舟沏一壺龍井品嘗中國滋味,都將讓世界絞盡腦汁費一番猜測。臺灣甚至瞎猜猜到了今天。

(沈衛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