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編纂的前世今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爲「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人民生活的基本行爲準則,更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據,因此被視爲法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民法典的誕生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它的編纂過程更是凝結了幾代法律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這將是一部站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節點上,回應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的民法典。」專家建議稿起草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如此評價。

中國民法典前世

從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的《法經》,到最後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中國法律,可謂源遠流長。但在民法方面,却如楊鴻烈先生在《中國法律發達史》中所言,中國法系「以確保國家統治權爲目的,對於私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認與公益無涉,遂視爲細故,致我國歷代法典,對於近代民法典中所規定的事項,規定甚少」。

所謂「法典」,是18世紀以來對法律予以分科之後對某一法律學科進行系統編制而形成的有國家强制力的書面文件。「法典」要求,凡是納入的規則,在組合和搭配上具有邏輯性、體系性。

追溯中國民法典的緣起,就不得不提及《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1804年的《拿破侖法典》(後又稱《法蘭西民法典》或《法國民法典》)是資産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是近代歐洲法典編纂運動的集大成者,更是迄今爲止施行時間最長的民法典,它誕生於啓蒙時代,處處閃耀著對理性引導下人類邁向未來的信心,在世界範圍內成爲許多國家的立法藍本,最終形成與普通法系相並列的作爲資本主義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

近百年之後的《德國民法典》則以嚴謹周密、概括準確的法律概念和術語,宣告了「社會」這一時代主題的降臨。它的五編體例模式(總則、債的關係法、物權法、親屬法、繼承法)更是對我國民法典體例産生極爲深遠的影響。

鴉片戰爭後,西學東漸,中國法系逐漸解體,「變法圖强」成爲清政府改革的措施之一,沈家本、伍廷芳被任命爲修律大臣,擬制定刑律民律。《大清民律草案》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計1569條,分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五編,這部民律草案沒有來得及正式頒行,但其所采用的潘德克頓體例在民國民法典中被延續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啓動制定和編纂民法典相關工作。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隨即全國人大開展以憲法爲基礎、研究制定幾部治國理政關鍵性大法的工作,民法與刑法相關起草工作也於當年啓動。到1956年12月,民法典完成草案,計525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債、繼承四編,主要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

另一次開始於1962年,到1964年完成草案試擬稿,計262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和財産流轉三編。這個試擬稿既要擺脫蘇聯民法模式的影響,又要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典劃清界限,沒有明確的參考對象。不過這兩次民法典的起草,都沒有能够最終完成。

1979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民法起草小組,到1982年5月,完成了《民法(草案)》第四稿,包括8編,43章,465條。親歷了這三次民法典起草的專家組成員、民法學家金平回憶,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經濟、生活都處在急劇變動之中,民法典所涉及的內容廣泛而複雜,最終中央决定,以「改批發爲零售」的思路,采取成熟一個、解决一個的辦法,針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先制定一個民法大綱。這就是1986年4月12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這次《民法典》起草雖然沒有最終完成,但《民法通則》的頒布,明確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産關係和人身關係屬於民法調整;明確民事主體享有廣泛的民事權利,這兩點令《民法通則》成爲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的里程碑。此後,我國先後制定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立法,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民事法律規範體系。

2001-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嘗試進行新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民法典的編纂。2002年12月23日九届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對條文總數爲1209條的《民法典(草案)》進行了一次正式審議,這在新中國的立法史上也是第一次,但條件所限,最終並未繼續推進民法典的整體編纂工作。

新時代的民法典編纂

「只有共産黨才能給中國以法治,也只有這個時代才能産生民法典。」有「當代民法史活化石」之稱的金平如此慨嘆。在他看來,制定頒布一部在世界範圍內都有重要影響力,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民法典,需要具備許多條件,最主要的包括穩定和平的社會環境,强有力的党的領導,市場經濟充分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及法學實踐有了相當豐厚的積澱。

「真理會越辯越明,法學體系的成熟還需要實踐的積累,之前幾次民法典的編纂,在不少問題上學者們的討論非常激烈,也代表了那個時期社會上不同思想的交鋒。中國只有發展到了當下這個時代,才具備了民法典頒布的所有必需條件。」金平說。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届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所謂「編」,就是要將既有的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所謂「纂」,就是要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况、新問題,確立新的制度。編纂是在總結現行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制度完善、設計和創新。爲此,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對編纂和實施民法典工作任務提出明確要求。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啓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通過「兩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先出臺民法總則,作爲民法典編纂的開篇之作,爲民法典編纂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後,再與民法總則合並爲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不過具體操作中,並非絕對分成兩大階段,而是有先有後,兩步交叉進行。

歷經5年多時間,201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由民法總則與經過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並形成的民法典草案,並决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届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合體」的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展現在世人眼前。

2020年5月28日,習近平主席簽署第四十五號主席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民法典編纂任務圓滿完成。民法典成爲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新中國條文最多的一部法律,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被稱爲「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我們現在看到的民法典草案一共1260條,包羅萬象,內容豐富,涉及不同群體利益關係的調整。但在制定之初,面對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怎樣設計出一個能够被人們廣爲接受的規則?」王軼介紹,在編纂過程中,立法機關梳理、研究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議案、建議、提案,開展立法調研,廣泛聽取地方人大、有關部門和單位、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每次提請常委會審議後,都會在中國人大網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彙聚多方智慧,凝聚最大共識。民衆對於民法典的熱情之高,也給參與立法工作的專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婚姻法24條的夫妻共同債務,爭議太大了。我們經常收到各地來信,希望廢除或者修改這一條。」有數據統計,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法工委先後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

因此,我國民法典從體系到制度再到每個具體條文,千錘百煉,邏輯嚴密,規範清晰。從法律形式上說,立法表達形式臻於成熟,達到了科學系統化的較高水平,顯示出極高的成熟度和穩定性。

回應時代需求

民法典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對此,王軼有著深刻的認識。民法是社會生活領域最重要、最基礎的法律,關乎人民的日常生活,關乎國家的經濟制度,關乎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衆不但注重物質生活,同樣也珍視精神生活。」在王軼看來,編纂民法典不是對現行法的簡單彙編,而是要在總結現行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制度完善、設計和創新。

比如,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中增加了居住權這一新型用益物權。目的在於通過設立居住權制度鼓勵人們把一些閑置的住房拿出來,爲更多城市居民在他人的房屋之上設立一項權利,從而使其享受到長期穩定的居住利益,實現「住有所居」。

又如,在互聯網時代的當下,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催生出多項前所未有的權利類型,如網絡虛擬財産權、信息財産權等。對此,民法典總則作出積極回應,明確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應當依法取得他人信息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

而對生物技術、人工器官製造技術等對生命權、健康權等人格權提出新的挑戰時,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爲研製新藥、醫療器械或者發展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需要進行臨床試驗的,應當依法經相關主管部門批准並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向受試者或者受試者的監護人告知試驗目的、用途和可能産生的風險等詳細情况,並經其書面同意;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再比如,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用法治手段應對高風險社會帶來的侵權威脅……民法典草案努力回應時代需要,爲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提出了中國方案。

當然,法律體系是不斷完善的過程。此次民法典中的一些條款,也引起較大的社會爭議,比如「離婚冷靜期」。「遇到爭議特別大的問題,民法典會做一個模糊規定。比如網絡虛擬財産、大數據受法律保護,但具體怎麽保護?沒有說得太清楚,留下一個很開放的空間。至於爭議更大的,就直接删除了。」專家解釋。

但至少,中國已經進入了民法典時代,而這,代表著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周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