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雲飛渡仍從容 後疫情時代中國的外部挑戰

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目前,大部分行業進入到「回血復蘇」階段,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有望翻紅。在全人類與疫情的持久戰中,中國的快速復原最大程度維持了自身繁榮穩定,也給世界帶來了希望和信心。但疫情是一個內外傳導、難以預測的巨大風險,爲此,中國提出了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思路,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從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的信息來看,中國迎接風險挑戰的主戰場是經濟和發展——「受全球疫情衝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産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金融等領域風險有所積聚,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

但中國面臨的發展環境更加不穩定不確定,尤其是外部環境。5月23日上午,習近平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届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幷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表示,

「我們還要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

全球疫情對跨境貿易和金融安全的衝擊

中國是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2019年外貿依存度32.5%,外貿對實際GDP增長貢獻率爲19.6%,對全國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托底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帶來了衝擊和挑戰,作爲國際貿易領頭羊的中國也深受影響。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我國進出口總額6.57萬億元,下降6.4%,貿易順差983.3億元,减少80.6%。

疫情嚴重打擊了出口企業的供給能力,疫情高漲期,企業停工致使很多出口訂單無法按期交貨,許多出口型企業生産的上下游供應鏈中斷,企業生産成本和融資成本上升。更糟糕的是,疫情帶來國內外需求的下降和需求結構的劇變,這讓許多進出口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難以猝然適應。

全球金融市場的下行和實體經濟的衰退,也增加了中國海外投資的匯率和本土的金融風險。

國際交往受限對經濟活力的負面影響持續深遠

由於輸入性疫情的風險仍然較大,許多經濟活動仍處於停擺和半停擺狀態。住宿、餐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還未從疫情中緩過神來,國內「走出去」成本上升,境外企業機構對中國一些行業的投資也抱觀望態度。作爲經濟文化交流重要平臺的大量國內外展會被推遲或取消,市場要素流通緩慢甚至停滯,企業的額外營銷成本,許多中小企業的訂單呈斷崖式下滑。

鑒於全球疫情可能要延續較長一段時間,且輸入性偶發病例或成常態,防控治理成爲巨大的消耗黑洞。如果某個地區出現偶發性病變,也會給當地官員和百姓造成壓力和負擔,對復工、外出和消費都有重大影響。

管制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將持續加劇

受疫情影響,進出口物流、倉儲、檢驗檢疫等時間和費用成本增加,違約和延期付款等不確定性風險上升。這段時間,中國呼吸機、口罩等出口企業頻頻遭遇未通過「認證」、不符合「規定」而被違約和處罰的情况。

疫情帶來經濟增長乏力也催生了更大面積的貿易保護主義,新加坡專家埃爾姆斯指出,許多國家可能加大對重要行業的支持力度,優先考慮國內利益和就業,表現手段之一就是限制貿易。

美國啓動全面對抗和打壓中國的行動

更長遠來看,如果全球疫情持續時間過長,各國從戰略高度將更加注重建立供應鏈安全體系,但「小國寡民」式的保護主義將助長全球産業鏈之間的硬脫鈎,這對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關口、全力穩外貿外資基本盤的中國來說幷不是好事。

中美關係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呈螺旋型下滑,共同利益基礎不斷削弱,政治軍事互信大幅下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美國的落井下石和「甩鍋」卸責進一步加深了兩國矛盾。5月20日,美國白宮方面發布了一份「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攻擊中國對美經濟、國家安全及價值體系構成威脅,聲稱對中國實現「根本性的經濟和政治開放」的希望破滅,美國「將對中國施加更大的公衆壓力,幷采取行動利用一定的成本來保護美國的利益」。

事實上,美國已啓動對華「總體戰」,貿易牌、科技牌、臺灣牌、香港牌、新疆牌、南海牌、人權牌等輪番上陣,前不久又以「封殺」華爲供應鏈爲重要標志,打響了對華科技戰,以發起對華「索賠訴訟」爲重要標志升級了對華輿論戰和法律戰。隨著美軍在印太部署和活動全面恢復,以及涉港國安立法的開啓和蔡英文「去中向美」的推進,美國在南海、香港和臺灣問題上將作出更「强烈的反應」。對此,中國國務委員兼交部長王毅發出了「不要試圖挑戰中國底綫」的警告。

隨著大國博弈鬥爭的升級和疫情傳導效應的發揮,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也迎來了新一輪動蕩期。美國炒作在第一島鏈部署中程導彈、印度在加勒萬河谷挑事、美國推動租借越南金蘭灣等,其背後成因複雜,走勢不確定性大,可能給中國安全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中國積極應對外部挑戰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今年發展的主要目標,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强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綫、基本方略,增强「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綫,堅持以改革開放爲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綜合分析報告端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在目標設置上,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在具體思路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對外關係上,外交工作全力服務國內發展,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不斷深化夥伴關係,加强防控疫情國際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安全發展上,堅決維護國家利益,積極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增强應對國際風浪的信心和能力。

在上個階段的疫情防控戰中,中國經濟潜力足、韌性强、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等優勢特色得到充分體現。身處亂雲飛渡的世界,面對更加變幻莫測的形勢,此次全國兩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在危機中育新機的自信和定力,於變局中開新局的思維與方法。

(徐長銀、楊勝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