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雙性戀

我們知道異性戀,也知道同性戀。那麽,雙性戀其實是異性戀和同性戀之間的過渡類型。就性傾向狀態來說,從完全的異性戀到完全的同性戀,兩者之間有一個過渡的連續帶譜,一端是異性戀,另一端是同性戀,中間狀態是兼有各種程度的異性戀和同性戀。雙性戀就是這個連續帶譜中的中間狀態。

由此說來,雙性戀者與兩性的性關系,並不一定是相等的。金賽,已故美國生物學家及性學家,被認爲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所著《金賽性學報告》中指出,很少人能同時爲兩性所吸引。所以,認爲雙性戀就是對兩性有同等興趣和性行爲的看法是錯誤的。

在金賽及其同事的研究中發現,大部分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就是說,很多人都會被兩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於某一種性別,或者是只與某一個性別的人有性關係。只有很少的人是完全的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某些異性戀者偶爾與同性發生性行爲,或者同性戀者偶爾與異性發生性行爲,這就不能說是完全的雙性戀。

說起雙性戀的成因衆說紛紜,總起來說不外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大方面。就後天因素說,社會心理因素又是重要方面。從心理咨詢實踐來看,性傾向出現問題的,大多都有後天社會心理方面的影響,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兩點。

一是「性蕾期」的性心理創傷。人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大約在四五歲的時候對兩性差異開始關注,對不同性別的對象有了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性心理初步的萌芽階段,叫做「性蕾期」。這時候自然首先表現爲對父母的不同感覺,從對異性家長的親近中,獲得某種心理的滿足。女孩會對父親親近撒嬌,排斥母親,叫做戀父情結;男孩會對母親親近愛撫,害怕父親,叫做戀母情結。隨著年歲的增長,大約在6歲〜11歲,性心理發展進入「同性期」。於是,孩子開始向同性父母學習模仿。所以,大多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會隨著成長而逐漸化解。但是,如果在這個階段有過性傷害經歷,這段心路歷程就會出現偏差,性傾向發展就會出現問題。

二是「性傾向混亂期」的消極性經歷。進入青春初期,大致相當於初中階段,少男少女會因爲某些原因,表現出與自身的性別相背離的性心理或性行爲。這個時期叫做「性傾向混亂期」。比如,少男少女不能通過常態的兩性接觸來滿足性心理的需求。於是,同性之間的一些親密接觸,便起到了緩解性緊張的替代作用。於是,性傾向就會出現混亂而暫時指向同性。等到能够和異性自然交往的時候,就會走過性傾向的混亂期,性傾向慢慢歸於常態化。如果在這個階段遭遇惡性的性經歷,特別是首次性經驗的惡性刺激,會導致自我性別認同障礙,極大地妨礙健康性傾向的建立。

儘管社會對非常態的性傾向越來越寬容,但是,雙性戀還是會遇到太多的生活困擾。這需要當事人作出很多努力建立常態的性傾向。必要的話,還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及早確定自己的感情歸屬方向,總比在兩個世界裏迷惘地游走到老强。畢竟,穩定的歸屬有助於讓心靈多一份安寧,人生多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