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入台:按下暫停鍵遺憾又惋惜

陸生,即臺灣就讀的大陸學生,將成爲歷史名同嗎?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陸生再次推上輿論熱點。臺灣當局以防疫爲由,遲遲不開放陸生入台就學,對陸生採取歧視性措施,嚴棗損害陸生合法權益,2020年陸生赴台就讀因此而被暫停,引起廣泛關注。

從「陸生去不了」到「陸生不去了」

6月12日,一封署名「陸生應届畢業群體」的陳情信發紿臺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信中表示,希望可以讓境外生分批入台、應届畢業生先行入境。這是陸生群體及關心陸生受教權益人士第N次呼籲。

據介紹,目前在臺灣就讀的陸生約有8000多人,其中7000多陸生人在大陸。1月26日,疫情初起,台疾管部門宣布暫緩陸生去台兩周。隨後,2月6日,包括陸生在內的所有大陸籍人士禁止入台。

2月下旬,臺灣高校陸續開學。台教育主管部門雖然提出包括從寬認定學校彈性修業安排、要求學校讓陸生彈性修課等措施,但很多具體問題仍未能解决。學校普遍準備不足,有的教師不願意在綫授課,有的學校僅提供少量遠程授課,還有的陸生需要的是綫上無法實現的實驗課。無奈之下,不少陸生被迫辦理休學、延遲畢業。在這種情况下,還有學校要求陸生先繳學費,延緩一學期再入學。

在大陸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後,臺灣當局仍然沒有開放任何陸生赴台的意向。4月9日,教育部官布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學就讀的試點工作。但已經在臺灣就讀幷願意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仍自願在臺灣繼續升讀。教育部港澳臺辦負責人同時表示,當務之急,要解决陸生返冋臺灣高校就讀受阻問題,切實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隨即,台陸委會發言人回應,大陸在疫情尚未穩定的情况下,要求臺灣開放陸生返台「非常矛盾、不合理、不負責任」。然而,兩個多月過去了,臺灣開放商務人士以特案方式入台,開放數千名外籍人士入台,但仍然將陸生擋在大門之外。

2007年少量陸生以短期交換形式入台,2011年臺灣開始招收首批大陸學位生。多年來,陸生權益一直備受關注。一位陸生這樣描述,「陸生的權益從來輪不到陸生自己來說。」一開始臺灣當局就對陸生設下「三限六不」的門檻,「三限」即限制採認大陸高校學歷、限制陸生總量、限制採認醫學和關係安全領域的專業;「六不」即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台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9年過去了,來自兩岸各界的批評聲浪一波又一波,「三限六不」雖然有所鬆動,但限制仍在。

陸生在臺灣不能參加健康保險,是在臺灣長期居留唯一不能加人「健保」的群體。國台辦等大陸相關部門多次呼籲善待陸生。台有關方面2016年一度提出把陸生納人「健保」,但方案最後無疾而終。實際上,年輕的陸生只會是健保收人的貢獻者,而非消耗者。但很多臺灣人把「健保」視爲優待。陸生張逸帆曾撰文指出:「當陸生們在要健保的時候,他們要的到底是什麽?他們要的不是天天吃飽了沒事做跑去『三總』(注:臺灣一家醫院的簡稱)洗個腎,而是一種和別人一樣的、不受歧視、不當異類的尊嚴。」2018年9月,多個台情治人員引誘陸生從事間諜活動的個案被曝光,更使陸生求學路蒙上陰影。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台當局對陸生的歧視最終成爲壓垮大陸學生赴台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陸擊生赴台是島內很多人的期待

近日,臺灣67所大學的校長致信台行政主管部門,希望將包括陸生在內的境外生列入第一批准予人境的對象。他們表示,境外生能否人境就讀,不但攸關各校學生受教權益,也影響臺灣高教競爭力。

除了急於回校上課的陸生,很多學校尤其是私立學校,同樣期待陸生能够儘快返台。5月13日,位於嘉義縣的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無預警宣布停招、停辦。由於生育率降低、高校發展失控以及學校競爭力不足,大學過剩已經是臺灣困擾多年的老問題。稻江是5年來臺灣第7所停招的大學,還有人預言,稻江很可能是2020年新一波私校倒閉潮的開端。

3月,臺灣某大學校長接受當地媒體採訪。他預估,由於生源持續减少,如果不採取措施,臺灣私校恐怕將倒閉三分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校長從目前兩岸關係及疫情發展分析,直言不諱地表示,別再寄望靠招收大陸學生「來解决問題」了。

不能不說,臺灣開放大陸學生赴台就讀,緩解私校招生不足是重要目標。陸生無法入台,某私校教育長就私下表示,其實他們最在意不是應届畢業生,而是目前在讀的二三年級學生。怕他們因此轉校不再來台,有些私立學校就真的要倒閉了。

絕大多數陸生帶著美好嚮往到臺灣。在臺灣輔仁大學本科畢業、目前在政治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張九兒說,她到臺灣旅遊時喜歡上臺灣,高中畢業後便到臺灣讀大學。在臺灣,她結交了很多朋友,與喜愛音樂的同學一起參加過很多音樂節。她認爲,臺灣青年對大陸不够瞭解。和臺灣朋友相處,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是「啊?原來大陸是這樣啊?」張九兒說,作爲陸生,他們給臺灣青年帶去了大陸最新的樣子。

臺灣一些有識之士也對陸生赴台抱有期待。臺灣淡江大學已故副教授楊景堯2013年曾主編了一本《大陸學生臺灣緣》,記錄第一届陸生。書中,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前校長、也在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擔任榮譽院長的吳建國提出,「教育是能促使兩岸人民『去異存同』最有效的方法。」同樣在這本書中,臺灣學子羅鼎鈞也寄望「在臺灣校園,大陸學子透過交流潜移默化地讓臺灣學子重新建構他們心中的中國大陸」。誰料,上路僅僅9年,陸生赴台就被迫按下暫停鍵。

成在兩岸趨暖 敗在兩岸趨冷

近幾年,赴台陸生人數越來越少是不爭事實。除去每年不等的交換生,2011年,第一届學位生實際注册陸生928人,此後逐年增加,2015年達到高峰,實際注册學位陸生3019人。2016年人數下降至2835人,2019年實際注册學位陸生僅有2259人,比2015年少了四分之一。

「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李孔智從2008年交換生開始赴台就陸續接觸陸生,教過陸生,也負責過陸生招生工作。他認爲,陸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産物,2010年國民黨執政時期,採認大陸學歷,才使大陸學位生得以赴台;兩岸關係好、兩岸交流多,陸生人數也較多。

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轉冷。2018年後,大陸宣布不再允許臺灣高校提前招生,臺灣高校與大陸學校同時分發,競爭力不足的臺灣高校招生難度加大。

5月發生的「招名威事件」讓陸生的學習環境備受關注。臺灣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上課時公然污辱班上唯一一名陸生。陸生投訴後,他竟然拉上民進黨籍民意代表召開記者會,控訴自己被校方政治打壓,煽動「仇中」輿論。直到校方公布課堂視頻,事實確鑿無可辯駁,輿論才得以反轉。

臺灣「中時電子報」曾在日前發表評論稱,陸生暫停赴台,影響的不只是臺灣教育産業,更重要的是,繼兩岸觀光限縮後,又一交流關係中斷,預示著兩岸交流全方位走向終結,綠營支持者沒有認識到的是,兩岸累積30年的交流,是兩岸關係能勉力維持的根本原因,一旦釜底抽薪,兩岸和平失去基礎,臺灣可能越來越陷入危機。

(孫立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