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規與輕軌東線同步公佈咨詢有特別考慮? 陳觀生

千呼萬喚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9月3日與《輕軌東線方案》同步公佈。兩個重大議題即日起至十一月二日公開諮詢,為期六十日。總體規劃草案結合國家、區域及澳門自身定位,訂定整個澳門特區的空間整治、土地使用和利用的條件,對公共基礎設施與公用設施作出合理的綜合部署,並作為編制詳細規劃的依據。有學者指,總規正視澳門現有的不足,包括土地資源有限、交通運輸配套落滯後。總規與輕軌東線同步公佈咨詢,或者也顯示特區政府對此兩大議題統籌考慮。

總規正視現有不足

為了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澳門城市規劃程式隨意性的問題,特區政府早於2008年已開展多項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關的研究。2013年《城規法》獲立法會通過,並於2014年3月1日生效,當中訂明「城市規劃包括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但六年過去,總體規劃仍未有定案,一直為社會所詬病。有意見批評,總城規的前期研究工作基本上是由運輸工務司一家統籌,並委託給不同的研究機構製作獨立的研究報告。報告之間關注的角度、參考的意見各異,根本沒有一個整體性,而且規劃藍圖始終停留在文字規劃水準。市民不僅對在總體規劃方面的具體工作步驟感到模糊,亦難以對總體規劃藍圖建立起清晰思維和想像。

受澳門城市總體規劃仍未出臺所影響,近年多項城市建設計劃亦因此被拖延進度,尤其是拖延超過十年的都市更新建設、多幅在新《土地法》生效後被政府收回的閒置土地、至今仍未公佈的《青洲區整治規劃方案》,以至新城填海區多個區域的規劃。有關問題亦遭城規會委員多次批評,在未有城市總體規劃之下,城規會委員一直就工務局發出的規劃條件圖發表意見,安排顯然不妥當。

千呼萬喚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9月3日與《輕軌東線方案》同步公佈。草案提出以“門戶”、“樞紐”、“軸帶”和“核心”,打造澳門未來整體城市空間結構,為長遠發展提供重要頂層規劃方向。二門戶是“國際門戶形象”、“東門戶形象”;三樞紐是“關閘商業區域合作樞紐”、“十字門水域區域合作樞紐”、“橫琴蓮花區域合作樞紐”;四軸帶是“一河兩岸合作軸帶”、“濱水歷史旅遊軸帶”、“知識產業科技軸帶”、“綠色韌性軸帶”;多核心是“多元產業”、“旅遊娛樂”、“綠色休閒”、“綠色迴圈”、“宜居社區”、“產業升級”。

具體分區方面,綜合現時統計分區的人口分佈、特色和功能,將全澳土地劃分為十八個規劃分區。同時,將土地劃分為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旅遊娛樂區、公用設施區、生態保護區、公共基礎設施區、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其中,綜合人口預測、住屋現況及房屋政策,居住區用地佔總土地面積將達到約百分之廿二,基本能滿足四○年約八十萬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

有學者表示,城市總規正視澳門現有的不足,包括土地資源有限、交通運輸配套落滯後,城市發展與景觀保育、都市更新,以至產業多元、升級等問題,作出相應規劃方向,涉及面廣泛,也為澳門未來發展描繪較清晰的藍圖。總體規劃大致描繪澳門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方向,特別是提出土地資源分配的比例,讓本澳乃至國際投資者可瞭解澳門土地資源分配的規劃。

澳門一直以來面對土地資源有限,嚴重制約發展空間,更局限城市基建發展,導致交通運輸配套未跟上。現時有清晰的總體規劃後,可加快善用土地資源,配合城市發展需要。從經濟層面思考,總規給予政府部門、投資者發展方向,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時有總體施政方向,調配政策資源推動城市規劃,投資者則可因總規下的城市佈局,作相應的資源分配及投資決定,減少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投資者投資時的不確定性,降低潛在投資風險。

另有學者認為,總規把澳門土地資源分工,可讓各界知悉未來土地的用途及分佈。透過土地用途的分佈,可預計政府未來計劃澳門將向哪些方向發展,如工業用地僅佔2%,商業用地祇有4%,旅遊娛樂區仍保持13%等,均可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旅遊娛樂仍對本地經濟佔有較重地位。政府的產業多元構想,在工商、商業土地有限下,如何推動產業多元,值得關注。估計更多可能是透過粵澳深度合作區,推動產業多元,彌補澳門土地資源不足的局限。

總規需關注幾個方面

工務局介紹,《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是澳門首份法定總體規劃草案,以一六年完成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發展策略(2020─2040)》為基礎。總體規劃草案結合國家、區域及澳門自身定位,訂定整個澳門特區的空間整治、土地使用和利用的條件,對公共基礎設施與公用設施作出合理的綜合部署,並作為編制詳細規劃的依據。當中將土地劃分為八種使用類別,配合策略性指引及總體佈局,合理部署土地用途,以達至澳門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融入國家戰略發展大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

草案內容就社會爭議的用地疑問給出答案,包括提出構思於新城A區南端及路環荔枝碗新增全澳文化設施;狗場原址繼續原規劃建學校及康體設施;南灣湖C、D區規劃政府設施,意味原規劃新城B區的“政法區”已轉移等。

所謂城市規劃是指根據城市的地理環境,人文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等客觀條件制定適宜城市整體發展的計畫,從而協調城市各方面發展,並進一步對城市的空間佈局、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綜合部署和統籌安排的一項具有戰略性和綜合性的工作。

城市規劃需要把握幾個方面:一是宏觀手段調控促進城市有序發展。這方面澳門過去是有所欠缺的,說好聽點是堅持市場經濟,說不好聽就是放任不管。純粹的市場機制運作會出現“市場失效”的現象,這已有大量的經濟學研究予以了論證。而城市規劃通過對城市土地和空間使用配置的調控,來對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市場行為進行干預,從而保證城市的有序發展。在各項建設中,私人開發往往將外部經濟性利用到極致,而將自身產生的外部不經濟性推給了社會,從而使周邊地區受到不利影響。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和利益關係是市場本身所無法進行調整的。因此,就需要公共部門對各類開發進行管制,從而使新的開發建設避免對周圍地區帶來負面影響,從而保證整體利益。

二是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城市規劃通過對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的分析,結合未來發展的安排,從社會需要角度對各類公共設施進行安排,並通過土地使用的安排為公共利益的實現提供了基礎,通過開放控制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損害。三是協調社會利益,維護公平。社會利益涉及多方面,就城市規劃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指由土地和空間使用所產生的社會利益之間的協調。首先,城市是一個多元的複合型社會,而且又是不同類型人群高度聚集的地區,各個群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都希望謀求最適合自己、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發展空間,因此也就必然會出現相互之間的競爭,這就需要有調停者來處理相關的競爭性事務。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就擔當著這樣的責任。其次,通過開發控制的方式,協調特定的建設專案與周邊建設和使用之間的利益關係。四是改善人居環境。城市規劃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發展各個方面,從城市與區域等方面入手,合理佈局各項生產和生活設施,完善各項配套,使城市的各個發展要素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相互協調,滿足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的需要,提高城市環境的品質,為未來的建設活動提供統一的框架。同時從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實行空間管制,保障公共安全,保護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建構高質量的、有序的、可持續的發展框架和行動綱領。

總規突顯軌道交通

今次特區政府就總規與輕軌東線兩大議題同步公佈咨詢,顯示政府對此兩大議題有著統籌考慮,從整體來佈局城市發展與軌道交通,今後的澳門城市建設,軌道交通或者成為重點工程之一。

軌道交通是一種利用軌道列車進行人員運輸的方式。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運量大、速度快、安全、准點、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用地等特點。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優先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

城市軌道交通發揮作用以網路規模為前提,覆蓋面越大,城市軌道交通效率越高。由於城市軌道交通專案正外部性的存在,其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專案盈利差,城市軌道交通專案帶來的總收益不可能全部量化為專案投資者的帳面收益,如城市軌道交通到達地區房地產升值的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的暢通給市民帶來的時間成本的節約,城市軌道交通的建成對城市交通及環保的貢獻等。城市軌道交通專案的經營具有時空局限性,盈利空間有限。但是,城市軌道交通權益具有放大性,資產的保值增值能力強。隨著社會發展、人口流動增大、路網增加,以及服務水準的提高,城市軌道交通將吸引更多的客流,票款收入從長期看具有一定的增長趨勢。而且城市軌道交通使用年限長達百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軌道交通資產的升值潛力巨大。因此從長期看,城市軌道交通資產的權益可以不斷放大,資產具有很強的保值增值能力。

澳門的軌道交通建設將是未來幾年特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今次同步公佈的《輕軌東線方案》稱,澳門特區政府為配合城市發展與促進社區融合,豐富和加強澳門現有公共運輸網絡,擬興建由澳門半島連接到氹仔的輕軌東線網絡。《輕軌東線方案》方面,路線初擬全長約七點六五公里,計劃設六個車站,車站及軌道均在地底。北面首兩個車站設於關閘和馬場北大馬路對開海床,再向南延伸至新城A區,沿A區中央綠廊設三個地底車站,經海底隧道連接新城A區及E區;列車到新城E區後將爬升上地面,與氹仔線高架橋結構相連,乘客可無縫換乘氹仔線。而早前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指先完成輕軌氹仔線,接下來再按政府規劃,將氹仔線延伸至媽閣站,並啟動石排灣線工程建設。透露“橫琴線方案已有,正籌備興建中”。另一方面,軌道交通也將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國家發改委早前批復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實施一批城際鐵路專案,提出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交通圈。珠澳兩地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高鐵、城際鐵路與澳門輕軌銜接,支持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連接通道與廣珠城際鐵路在珠海站內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