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派大聚會」:誰在幫特朗普制定對華政策?

早在2018年,新華社就注意到特朗普班底正在發生變化:鷹派色彩加重,處理國際事務手段更激進。

「特朗普在國家安全、外交、經濟領域決策層『大換血』,旨在加强推行其『美國優先』政策。」新華社記者在《重塑決策團隊白宮「鷹派」色彩加重》一文中分析道,|美國輿論當時就普遍認爲,「美國或迎來|更具强烈『鷹派』色彩的國家安全團隊,|這對美國和_際社會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保守、强硬、鷹派,特朗普閉隊特徵鮮明,內外政策均堅持「美國優先」,其中|最爲明顯的是對伊朗、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開展了嚴)方制裁而在國家安全顧問、「戰爭鷹派」博爾頓被解雇後,極端鷹派勢力有所削弱,雖說閣僚職位變動頻繁,權力洗牌不斷,但特朗普團隊中的「鷹派」底色,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其對華團隊。特朗普在亞太尤其中國的政策上所做的決定,很多都是這個對華班底推動的。博爾頓的接任者,羅伯特•C•歐布萊恩剛就職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不久,就任命了其副國家安全顧問 博明(Matthew Pottinger),一個會說漢語的官員。

《華盛頓時報》曾刊發文章,起底特朗普對華政策背後的智囊,除了博明外,還有位名叫余茂春(Miles Yu)的華裔教授,他是美同國務卿蓬佩奧的首席中國政策與規劃顧問。此外,亞太事務的助現國務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國務卿科技顧問蔣濛(Mung Chiang)和美國駐聯合國副大使柯裏(Kelley E. Currie),和特朗普並稱白宮「鐵三角」的萊特希澤和納瓦羅,也是對華政策的重要制定者。

博明:駐華記者出身的「中國通」

博明是Matthew Pottinger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字。20]9年9月19日,歐布萊恩接替博爾頓,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三天後,9月22日,博明就獲得了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的委任。

作爲白宮政策團隊中重要的中國通,博明本科學的是中國研究專業,畢業後在路透社和《華爾街日報》工作過,作爲駐華記者,他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中國實地採訪達七年之久,這期間,他做了大景中國報道,比如SARS事件,這段駐華經歷也建立了他對中國的深刻印象。

博明其實並非一個極端保守派,他和特朗普的政治觀點也並不完全相同。他甚至曾爲民主黨捐款,結束了在中國的記者生涯後,博明加入了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阿富汗據《紐約時報》報道,當時他31歲了,不僅超齡,而且超重。爲了減肥,他曾和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一個海軍陸戰隊員一起在長城上跑步,因爲運動量太大,有一次還進了急診室。

在阿富汗擔任情報官員期間,他結識了後來成爲特朗普國家安全亊務助理的邁克爾•弗林,那時弗林擔任的是主管情報的副參謀長。也正是因爲弗林的舉薦,博明才有機會進入了特朗普的幕僚團隊。

特朗普團隊,是一個複雜的構成,而且,變動頻繁。帶他進人這個班底的弗林,後來因爲政治醜聞辭職,博明却留了下來。鳳凰衛視記者在報道中寫道,他與鷹派代表人物之間還是有些細微區別,他更偏實用主義,對上級指示絕對服從,並且非常低調,避免與上級發生相互矛盾的表態。

在白宮複雜的政治關係中,博明不但求得生存,甚至還獲得了晋升。現在,外媒普遍認爲,他是特朗普團隊中,對華强硬政策的「設計師」。

納瓦羅:「鷹派中的鷹派」

彼得•納瓦羅,現任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

他是一名經濟學家,曾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任經濟學教授。2016年被任命爲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擔任總統助理及貿易和工業政策主任,成爲了特朗普的白宮貿易顧問。

中國問題一直是他研究的重點,他曾寫過一系列與之有關的書籍,散布中國威脅論。他的相關政治觀點,更是讓他獲得了「鷹派中的鷹派」這一稱號。7月13日,納瓦羅曾公開宣布「不排除美將禁止Tiktok和微信(Wechat)這兩款應用的可能性」,對中國公司採取强硬措施。

納瓦羅的觀點,似乎很對特朗普胃口。特朗普曾說,「我多年前讀過一本彼得•納瓦羅的書,其論點的淸晰和研究的透徹令我折服

不過,美國「外交政策」期刊的網站曾發表文章指出,納瓦羅作爲「中國專家」,沒有在中國久居過,也不會說中文。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在白宮代表團於2018年方華之前,他只到過中國一次,並且沒有過與中國相關的教育經歷。

余茂春:意想不到的華裔智囊

華盛頓郵報一篇名爲《在與北京的新關係中,余茂春是一位關鍵人物》的報道中,揭露了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中,一位名叫余茂春的華裔學者,在幕後發揮關鍵作用。

余茂春,1962年出生,作爲中國人度過了人生前21年,1983年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求罕。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之後,余茂春進人美國海軍學院,擔任東亞和軍事史教授。之後,他被任命爲美國國務院國務卿辦公室中國政策規劃首席顧問,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到美國留學的人中,進入美國國務院決策圈的第一人。

特朗普團隊所看重的,就是余茂春作爲曾經「上生土長」的中國人,對於中國的瞭解。

2016年以前,他在《華盛頓郵報》以Miles Yu爲名,發表了大量專欄文章,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所涉獵。

《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寫到,余茂春足美國國務院首席中國政策和規劃顧問,國務卿蓬佩奧賞識他,在對華問題上對他極爲倚重,文章對於他的評價是,「重塑了美國對華政策」。將中國重新定義爲美國最重要的戰略對手,就是出自於他的建議。《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曾標識,余茂春在「美國制定惡毒的對華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除此之外,余茂春還在美國介入中國臺灣地區的事務上發揮作用。此前,《環球時報》曾在兩岸的軍事報道中,多次注意到他的言論。2013年10月,轉引外媒對解放軍「使命行動2013B」跨區機動戰役演習的報道時,《環球時報》刊登了余茂春對中國軍演的一些觀點:「臺灣(地區)只是中國最近軍演的假想敵之一,其他包括與中國有海上爭端的國家」。

萊特希澤:經貿政策操刀者

萊特希澤,現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代表,美-墨-加協議的「首席架構師」。

他出生於冷戰時期,2017年重回白宮時,他已經71歲。

作爲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目前的「掌門」,萊特希澤風格强勢,堅持保守派的一貫作風,用强硬的「貿易懲罰」策略來維護産業,被業界稱作「美國貿易沙皇」。中美貿易戰,也是他一手操刀而成。

萊特希澤與特朗普,一個在健康上一絲不苟,非常自律,一個熱衷於吃快餐,鮮少運動;一個熱愛歷史文化,一個一竅不通。這樣在個性上截然不同的兩人,却在貿易問題上,被稱作是「思想上的靈魂伴侶」。在價值取向上認同一點,那就是「美國優先」。

一直以來,堅持「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政府,在貿易上的做法,就是在競爭不過的領域,採取保護主義措施,通過威脅阻止出口來保護國內産業。這樣保守主義的傳統,在萊特希澤處尤爲明顯,他曾說,「無論是FTA還是WTO,這些條款都是我的權利,當不需要這些權利,或內容對我不利的時候,我就會結束契約關係。」

這樣的「情投意合」,讓特朗普在2017年還未正式宣誓就職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耍提名萊特希澤爲美國貿易代表。

特朗普看重的,就是萊特希澤的看家本領一談判。特朗普曾經說,「萊特希澤是一個巨大的談判機器(big negotiating machine)」。

最爲人熟知的,是萊特希澤的談判風格,尖銳而又激烈,從他走人政壇以來,「戰功」赫赫。

1985年,萊特希澤代表美國,就鋼鐵進口問題同日本展開談判,說服了日本等國「自願」限制對美國的出口。談判的結果,是簽訂了《廣場協議》,而這一協議,給日本的製造業帶來巨大阻礙,造成了日本經濟一蹶不振,近三十年停滯不前。而日本人也給他取了個「導彈人」的外號,打擊可見一斑。

談判時,他常打心理牌,故意刺激和調動對方情緒。在日美談判中,萊特希澤把日方的談判清單折成紙飛機,故意扔向對方,顯露出輕蔑和不屑。而日方代表發言時,他又假意把話筒零件拆開,放在手裏把玩,不時講些不入流的低俗笑話,讓對手放鬆警惕,進入他設下的圈套。

從里根政府時期,萊特希澤就立下戰功,到了特朗普政府,推動美國貿易上推行對華强硬措施,萊特希澤也可謂是「功不可沒」。

此外,還有他們

除了以上幾人,特朗普對華政策團隊中還有亞太亊務的助理閩務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科技顧問蔣濛(Mung Chiang)和美國駐聯合國副大使柯裏(Kelley E. Currie)。

大衛•史達偉,空軍准將,退役前的職務是美國五角大樓亞洲政軍副處長,和在中國赫赫有名的史迪威將軍同屬Stilwell家族。作爲軍人出身的「武官」,史達偉在履新之前就曾學習過中文,並且具有長期涉華外事經歷,對中國有一定的瞭解。

他曾發表《美國及國際事務中的多元主義》的講話,鼓吹美國在亞太事務中秉承「多元主義」,反對「大國霸權」。

在特朗普對華政策團隊中,除了余茂春,還有一名華裔,名叫蔣濛。蔣濛是一位科技專家,作爲美國國務卿的科學技術顧問,他是目前從學術界脫離轉而爲美國政府服務的最高級官員之一。

作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教授,蔣濛在專業領域成果頗多,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成爲美國國務院首席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的工程師。這也意味著,在美國的外交流域,技術問題正占據更重要的作用。

蔣濛的專攻領域是網絡研究,學術上有所建樹,創立了普林斯頓邊緣實驗室(Princeton EDGE Lab),這也是美國第一國致力於邊緣計算的實驗室,擔綱IEEE網絡科學與工程學報成立指導委員會的主席,而在政治上的發言較少。

全球婦女亊務無任所大使,凱利•柯裏也是一個中國問題專家。

此前,她曾是2049項目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該研究所是一個以亞太安全爲名,與中國臺灣關係極爲密切的機構。在脫新前,她還擔任過美國駐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代表和聯合國大會替代代表等職務。人權問題,一直是她關注的重點工作之一。

(曹曦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