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印軍的挑釁,周恩來多次往返中印,爭取談判解決 毛澤東: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

距離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已經58年了。按照國防大學教授徐焰的說法:「當初出兵抗美援朝是對抗强敵,決心難下;對付印度這麽一個弱敵,決心也不好下。」

這個決心,是被印度逼出來的。在自衛反擊戰結束3年後,毛澤東會見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時說:「他們以爲中國人無論如何不會打他們,他們就一步一步地向‘麥克馬洪綫以北推進,有時甚至到了我們的後邊,隨便走來走去。我們決定打它一下。」

「這條綫從喜馬拉雅山畫出來,就像瓜分非洲」

在對華政策上,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像一個兩面體,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時,他又有極强的民族主義色彩,妄圖將印度領土向中國一側擴張。

中印兩國間的傳統習慣綫分爲東、中、西三段。西段與中段連在一起,一邊是印度,一邊是中國的新疆和西藏。東段與中國西藏相鄰。

原本雙方都尊重這條傳統習慣綫,但19世紀英國殖民印度以後,情况就變了。英國人在東段畫了一條「麥克馬洪綫」,將9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給了英屬印度當局;在西段,又畫了一條「約翰遜綫」,劃走中國阿克賽欽地區3萬多平方公里領土。「印度1947年獨立,堅持把過去英國單方面宣布的所謂邊界繼承下來。」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原主任廖心文說,「中國西藏和平解放前後,印軍更是不斷向麥克馬洪綫大規模推進。」

1954年6月13日夜,身處瑞士的周恩來給鄧穎超寫信:「來日內瓦整整7個星期了,實在太忙,常感睡眠不足。」當時,周恩來正在參加日內瓦會議,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還趁會議休會間隙,從瑞士經埃及飛赴印度,對印度進行了第一次訪問。

會談中,周恩來對尼赫魯說:「麥克馬洪綫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他們用鉛筆從喜馬拉雅山畫過來,就像瓜分非洲一樣。因此這條綫中國政府不能承認,但是目前維持現狀,雙方都不要越過這條綫。」

兩年後,周恩來出訪亞歐11國,其間兩次訪問印度,走訪了印度各大城市,在孟買、加爾各答等地受到了上百萬群衆的熱烈歡迎。「周恩來在印度花了這麽長時間,走了這麽多地方,是因爲他深知中印兩國之間的友好,對保證亞洲和平的重要意義。」廖心文說。

在印度國會發言時,周恩來說:「當現在武力又被公然使用來作爲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的時候,應當重申我們堅定不移的信念……只有實行五項原則,才能符合我們時代的要求。」「對中國人民來說,沒有比和平更可貴的了。」20分鐘的發言中,議員們20次擊桌鼓掌,對周恩來的演講表示認同和支持。

就在這次周恩來訪印的同時,尼赫魯還邀請了達賴和班禪到印度參加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紀念活動。在印度期間,達賴受人蠱惑,流露出不願再回西藏和要獨立的傾向。周恩來3次同達賴談話,又與尼赫魯談西藏問題,請印方注意,印度北方城鎮噶倫堡已成爲國際間諜的據點,有人企圖把達賴留在印度,對中國西藏進行破壞活動。尼赫魯推說不知此事,最後表示願意勸說達賴返回西藏。離開印度前,周恩來還在機場對達賴說:「相信你能够做出正確的選擇。」

「你去印度,是一個很勇敢的決定」

經周恩來勸說,達賴回到了西藏。但僅僅兩年後,1959年3月,他還是與西藏上層反動分子發動了叛亂。中國政府迅速平叛。

印度借機製造事端,散播反華輿論,並在達蘭薩拉成立「西藏流亡政府」,還在中印邊界製造了第一次武裝衝突。1959年8月,印軍從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綫」,向朗久的中國邊防軍發起攻擊。10月,又在西段的空喀山口向中國邊防部隊開火,非法進入中國領土。在印度的報紙上,印軍攻擊中國的行爲,搖身一變成了「中國在侵略印度」。

消息傳來,毛澤東陷入了沉思。在他看來,當時中國的主要威脅來自東方,中印不是生死之爭,問題很好解決。1959年11月,在杭州工作會議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有這麽一個盤子,就是要和平。現在爲解除這種狀况,雙方各退若干公里,搞一個無槍地帶,只許民政人員照舊管理,以待談判解決。」「整個邊境綫,各退或者10公里,或者15公里,或者20公里。」大家都很贊同這個建議,王稼祥說:「傷了幾天腦筋,一下解決了。」

帶著這樣的建議,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第四次訪問印度。此時印度國內,經常有反華分子和西藏叛亂分子遊行。中國駐印使館從安全角度出發,建議最好在第三國或其他地方同印度談判。但周恩來不同意「半途而遇」,他要親自在新德里闡明中國的立場和主張。訪印之前,緬甸總理吳努對周恩來說:「你去印度,是一個很勇敢的決定。」周恩來回答:「爲了國事,任何地方也可以去。」

在新德里的機場,面對寥寥的歡迎群衆和板著面孔的東道主,周恩來還是發表了熱情的講話,强調和平友好是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示他是抱著解決問題的真誠願望而來的。

接下來,周恩來和尼赫魯一連會談7次,連周恩來自己都感嘆從來沒遇到過這麽困難的談判。談判本已取得一些進展,但沒想到,印度最後起草的聯合聲明稿完全沒體現會談成果。周恩來直接說,這個草案「不很令人滿意」。

會談最後一天,外國記者向印度外交部提出,能否給周恩來安排一次記者招待會,印方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到了傍晚時分,中國代表團自行宣布,周恩來將在晚上10點半舉行記者招待會。

英國記者內維爾那天就在現場,他後來回憶道:「新德里的記者向來敢於向政治家尖銳提問。在邊界爭端中,他們幾乎都與印度政府立場相同,因此都提出一大堆問題來刁難周恩來,但周恩來從進入大廳起,就控制了整個記者招待會。」

周恩來先是宣布了中國關於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六點主張,接著回答記者提問。一名記者問,哪一段邊界占去總理的時間最多,周恩來說是西段,那一段「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他還重申絕對不承認「麥克馬洪綫」。記者會一共開了兩個半小時,結束時已是第二天凌晨1點,但記者們仍興致勃勃,不肯離去。

在廖心文看來,這一階段的談判雖然沒有取得顯著成效,但中國在政治上占據了主動。周恩來回國後說:「尼赫魯說我們不願意去談判,我們去談判了;說我們提出領土要求,我們沒有提出。這樣,就把他孤立起來了,證明我們願意解決問題,他不願意解決問題,我們取得了主動。」

爲了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1960年4月,中國軍隊單方面從東西兩段實際控制綫後撤了20公里,並且在撤出的地區停止巡邏。

「4個年頭了,我們才還手嘛」

然而對於中國友好的示意,印度不但沒有給予和平的回應,反而炮製出「前進政策」:要盡可能地在中國控制地區建立哨所。這些哨所有的嵌入中國哨所之間,有的甚至插到了中國哨所背後。他們洋洋自得於這樣的蠶食行動,宣稱這樣做證明了尼赫魯的「判斷和膽略」。

1962年7月,印軍入侵西段的加勒萬河谷地區,這是印度進入阿克賽欽地區的通道。周恩來向毛澤東彙報,毛澤東說:「印度在我國境內設點,我們完全有理由打,但現在還要克制,不能急於打。一要進一步揭露尼赫魯的真面目,二要爭取國際上正確認識中印邊境鬥爭的是非問題。」「有些國家想利用我們國內存在暫時困難的機會,推我們上陣,整我們一下,但我們不上他們的圈套。我們現在堅持不打第一槍。」接著,毛澤東提出八字方針:「決不退讓,避免流血。」緊接著,他又補充了8個字:「武裝共處,犬牙交錯。」

周恩來也不放弃一綫和平的希望。他致電正在日內瓦參加會議的陳毅,讓他約見印度國防部長梅農,商定恢復談判的有關事宜。

但印度不想談。9月中旬,印軍又向東段克節朗河邊的擇繞橋頭中國哨所瘋狂挑釁。徐焰回憶,楊成武將軍曾對他說,當時哨所的報告電文直接發到總參值班室,他又向毛澤東彙報,包括印軍向我軍哨兵扔石頭、揮舞刺刀等挑釁細節。毛澤東聽後特別囑咐,打第一槍必須經過他的批准。9月21日,印軍向中國軍人開槍,中方一名代理連長犧牲。此後印軍繼續進攻,中方哨所無險可恃,堅守了幾天後,被迫後撤,印軍得寸進尺,又越過了克節朗河。

此時,中國仍然沒有放弃外交努力,繼續照會印度政府,提議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却再次被拒絕。10月12日,尼赫魯公開宣稱,他已經向印度武裝部隊下令,要把「中國入侵者」從「東北邊境特區」的印度領土上「清除掉」。

5天後,毛澤東主持召開會議,最終決定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毛澤東後來回憶下決心的過程時說:「開頭你們是要打的,我是死也不要打的。西邊加勒萬河那一次,總理、少奇同志、小平同志、羅瑞卿同志,實在要打,說不得了,欺負得我們厲害呀,我說,就讓他欺負,無論如何不要打。後頭怎麽搞的,我也看到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你看嘛,從1959年開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4個年頭了,我們才還手嘛。」

「爲什麽毛澤東强調經過4年的忍耐才還手?這是表明中國軍隊進行反擊,是到了克制忍讓的最後限度,不得不反擊。任何國家,如果想用武力入侵,以此迫使中國承認邊界現狀,這是辦不到的。」廖心文說。

(朱東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