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兩岸文創品牌經紀人 ——台青陳建佑大陸創業收穫滿滿

「我想做文創品牌的顧問、經紀,陪伴他們一起成長。」陳建佑對文創情有獨鐘,2016年,他放弃了得心應手的台企運營總監的工作,踏上創業之旅。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他一邊整理新到的布藝作品,一邊跟筆者聊起他的創業經歷、復工感受。

深藏於心的夢想

陳建佑來自臺北,曾在台企任職多年的他聊起自己的創業經歷,不僅內斂、也帶著理性和堅定。「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文創。但是,我那時候在臺灣看到,很多文創品牌還沒有辦法養活自己。」

彼時,文創於陳建佑而言是心頭好,雖思之念之,却因「柴米油鹽」的現實不得不放手。他只能將夢想深藏心底,選擇就業,成爲企業的一名市場運營總監。「我在企業做商場的品牌門店管理,比如培訓加盟者、管理門店等。」

2013年,陳建佑被派到大陸,先後到成都、寧波等城市開拓市場。「我在企業的時候,每年有5次假期,我喜歡到處旅行。那時候,我就有職業病,喜歡去逛商場。」那幾年,陳建佑去了大陸十幾個城市。每到一處,他便會沉下心去發掘這個城市獨特的氣質。上海落滿梧桐樹葉的衡山路,青島別具風情的八大關、哈爾濱璀璨的冰燈公園等均留下了他的足迹。

2016年,陳建佑發現成都多了幾家不太一樣的書店。「我看到言幾又、方所這樣的書店裏,已經有文創品牌的空間。」成都是一個悠閑、有文藝範的城市。陳建佑喜歡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更被這裏新萌生的創意書店激發出了潜藏在他心底多年的創業夢想。「我覺得他們缺乏符合大衆消費習慣的文創産品。當時,他們的設計作品價格都偏高,不適合書店的顧客群體。我就想,我可以把臺灣的文創品牌,帶到大陸來銷售。」

臺灣的文創産業發展起步較早,其文化源泉主要來自於大陸自明清以來遷台的閩南人、客家人帶來的中華傳統文化。此後,臺灣吸收了日本文化、歐美文化,再融合了原住民文化,促使傳統文化呈現多元性發展。

據《2017臺灣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年報》顯示,早在2016年,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産業機構總數已達63339家。

不期而遇的機會

2016年,成都、上海、杭州等城市興起了越來越多的文創集市、文創書店,大陸的文創産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於是,陳建佑選擇把握機會,在當時的工作地—寧波邁出了創業第一步。他在兩岸挑選了幾家文創品牌,並在大陸進行推廣。但隔行如隔山,陳建佑十多年的品牌管理經驗,並沒有爲他的創業之路提供捷徑。「我原來的行業,是非常完整的商業體系,我可以根據數據來判斷。可是文創産業,我創業3年了,才有數據。」

陳建佑所謂的數據,便是消費者對不同文創産品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那麽,消費者需要什麽樣的文創産品?爲了能够與更多顧客溝通,陳建佑從寧波到了上海。「上海市場接受度更大,消費能力更好,可運用的空間更多。」

虹橋天地、大學路、南豐城、北洋徑……陳建佑帶著一箱箱的物品走進了上海知名的市集活動。「在市集,我可以跟消費者溝通,瞭解我們的産品在市場的接受度,這樣我反饋給品牌方他們需要提升的地方,也可以跟書店等渠道的工作人員來介紹這些産品。」

2019年,陳建佑入駐了麥可將兩岸文創園的文創館,他簽約的十幾個文創品牌包含了木藝、陶瓷、玻璃、布藝等多個門類。「我想做文創品牌顧問和經紀,陪著他們成長。」

在文創館,陳建佑舉起手中的杯子告訴我:「我推廣的這款雲霧玻璃杯,原本只有黑色、白色、藍色三個顔色。現在,這款杯子已經有十幾個顔色了。」

這款杯子設計獨特,有著流綫型的杯口,水墨般暈染效果的杯身,受到了許多顧客的喜愛。「這款杯子在網易嚴選預售,短短20天,銷售額就達到7萬多。」陳建佑笑著說。

時刻等待的復工

3年來,陳建佑與衆多兩岸的文創業者共同成長,他們也爲2020年的發展做好了新的規劃。春節前夕,陳建佑返回臺灣,並利用假期與工廠協調打樣和樣品拍攝事宜。然而,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的計劃。「我原定2月初就回上海,但是因爲疫情,就推遲了。到了2月底,我看到習主席表態,要推進復工復産,我就知道能回來了。」

陳建佑對復工的信心來源於大陸疫情防控的新聞報道,也來源於大陸各地高效的防控措施。「我在臺灣看到,武漢封城後,大陸控制得很好,上海也控制得很好,我們沒有必要恐慌。我覺得疫情可怕不是讓人生病,而是讓人恐慌到不敢做事情。」

陳建佑想回上海復工的想法,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因爲他們對大陸不瞭解,所以會擔心我。」於是,陳建佑用一個禮拜時間說服家人,並於3月5日順利返滬。他笑著說:「我覺得自己對這次的情勢判斷得很好。那時國外的疫情還沒有爆發,我可以居家隔離。14天後,我就到麥克將園區行動起來,幾乎沒有耽誤什麽工作。」

陳建佑所在的麥可將兩岸文創園聚集了近五十個兩岸文創團隊,疫情防控期間,文創業者們並未停下前進的脚步。「我借這個機會沉靜下來,先把文創館重新布置,又和設計師門好好聊聊品牌發展的方向,還爲許多産品重新設計了宣傳文案。」

轉眼到了4月小陽春,桃紅柳綠的上海漸漸萌發了更多生機與活力。陳建佑積極參與上海的市集活動。「我當時就評估,4月份開始市場會有活動。」回顧這段特殊的復工過程,陳建佑的眼神傳遞著「我所料不差」那份自信。

的確,與那些因爲害怕疫情而留在臺灣的年輕人相比,陳建佑不僅有一份爲了事業無所畏懼的勇氣,還有對社會民情客觀評估的能力。正因爲如此,他的復工復産之路才更加順利。「我5、6月還要參加好幾個市集活動,這都是因爲我在3、4月份的準備工作很充分,人家才會把機會給我。

築夢遠航靠責任

「我在企業當幹部的時候每年都有5次旅游的機會,開始創業以後我就沒時間出去了。」當聊到自己的業餘生活時,陳建佑自嘲地笑了。他說:「創業者是沒有業餘生活的。」

創業是艱辛的,也很有成就感。於陳建佑而言,支撑著他繼續往前走的不僅是那份無愧於心的責任,還有大陸相對寬鬆的創業氛圍,和蓬勃發展的經濟形勢。「大陸惠台政策讓我們感到方便很多,園區也會主動跟我們說,我符合什麽 政策,可以申請哪些補助。比如,辦公區域的使用、車馬的使用,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節約成本。」

在陳建佑看來,創業之路漫漫其修遠兮,是以「5年」作爲時間單位來衡量。因此,需要創業者在起步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我會建議臺灣的青年,先來大陸就業,或者生活,再創業。你要有生活經驗,才能瞭解大陸需要什麽。」

當下,創新創業成爲了一股熱潮。但創業成功不僅需要不同凡響的創意和熱情,也需要引領市場潮流的眼光和品味,還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决心。

(張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