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綠化島內媒體的三大手段

近期,有關民進黨當局繞過公視(臺灣公共電視臺)董事層推動公視打造「國際影音平臺」的議題持續在島內發酵,引發輿論對其插手公共媒體業務、威脅公視獨立自主地位的質疑。其實,民進黨干預媒體已經不是新鮮事,自其2016年上臺執政開始,就已開啓了綠化媒體的步伐。

任命關鍵人物管控媒體

民進黨掌握了當局媒休管理單位及公共媒體的人事提名權,通過「行政機構提名——立法機構强勢通過」的方式,把綠營人士安插進媒體管理機構、公共媒休,織起了一張綿密的媒體操控網絡,進一步助力其綠化媒體生態、左右島內輿論走向。

蔡英文上任後,前後任命「深綠」人士鄭麗君、李永得執掌文化部門。他們都是蔡英文的心腹,更是「去中國化」和綠化媒體的操盤手。台文化機構導控著島內文化發展方向,在業務上對公共媒體有指導關係,每年還會向公共媒體提供資金支持,控制著文化機構就等於控制了公共媒體的財政和業務命脉。

蔡英文當局管控媒體的另一個單位是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該機構具有核發媒體經營執照、審查媒體內容、研究制定媒體政策等職能。民進黨通過提名委員會主委及委員,將媒體審批權限牢牢掌控在手中,誰不聽話就刁難誰,輕則罰款,重則吊銷其執照。蔡英文開啓第二任期後,提名5人進入NCC,分別擔任正副主委及委員,其中3人是親綠學者,上任後對民進黨當局言聽計從,對藍營媒體窮追猛打。

另外,民進黨當局還通過人事提名直接控制公視基金會。公視基金會包括華視、公視及客家電視等公共媒體,在島內非常有影響力。前任公視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在任期間,羅列罪狀拔除華視總經理郭建宏等「異己」,將各類親綠人士安插進基金會,妄圖把公視、華視打造成與「深綠」電視臺民視齊名的「台獨三台」。

上任董事會已在2019年9月底任期届滿,但由於只選出了7名董事,暫時還無法完成換届。據島內媒體爆料,蔡英文屬意「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當下一任公視基金會董事長,而蘇貞昌則傾向「中央廣播電臺」董事胡元輝。最終無論誰出綫,都是親綠人士執掌基金會,必將秉承民進黨意志,進一步「染綠」所屬幾家媒體。

再者,據國民黨方面透露,民進黨不僅把綠營人士安插到各類公共媒體,甚至還滲透到「第三方獨立機構」,在島內上演「球員兼裁判」的戲碼。國民黨文傳副主委王鴻薇披露,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逐步綠媒「新頭殼」重點人物安插到公視基金會和「中央廣播電臺」的要職。「新頭殼」創辦人有蘇正平、莊豐嘉、胡元輝、李永得等人,如今李永得任台文化機構負責人,莊豐嘉是現任華視總經理,蘇正平、胡元輝擔任「中央廣播電臺」董事。而胡元輝、蘇正平還擔任台非盈利公共團體「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和理事,該協會2018年成立,號稱是「第三方獨立機構」的「臺灣事實查核中心」,中心6名委員中,就包括胡元輝、蘇正平與「深綠」學者羅世宏,羅也是「中央廣播電臺」董事。可見,即便是以「獨立、公正」立牌的所謂「第三方機構」也不過是民進黨的爪牙。

操弄權力插手媒體運營

民進黨一方面高喊「黨政軍退出媒體」,一方面背地裏却通過各種行政手段插手媒體運營,區別對待藍綠媒體,甚至出臺「法律」進行規制,將自身意志强加給島內媒體,逐步改變島內媒介生態和媒體政治立場、侵蝕其獨立自主地位。

首先,民進黨利用執政優勢,直接插手公共媒體業務,爲媒體運營下「指導棋」,把公共媒體變成綠哲「喉舌」。公視的國際傳播平臺建設就是典型案例。資料顯示,公視在今年6月向台文化機構申請「國際傳播數位計劃」補助,規劃4500萬(新臺幣,下同)作爲前期汁劃經費,預計2021年1月成立全英語的「國際影音平臺」,建設周期是4年,經費預算爲58億。但等到召開董事會討論此事時,仍有部分董事對此審「不知曉」,輿論遂質疑民進黨當局插手公共媒體業務爲平息質疑,公視在7月27日召開臨時董事會表决此案,最後雖以11比4通過前期計劃,却引發了包括總經理在內的多名董事誚辭。可見,民進黨當局明顯是先斬後奏,瞞著公視董事層把所有規劃都提前做好,等到「生米熬成粥」之際,才象徵性通過董事會表决。

其次,民進黨利用媒體管理權限,在政策解釋、資源分配、審查標準、懲處力度等方面區別對待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拉攏培植親綠媒體,對親藍媒休則大肆打壓。傘中天新聞爲例,其屢遭NCC刁難,動輒開罰,且都是天價罰單。據NCC內容事務處官員透露,從2019年1月到2020年2月,中天新聞已累計被罰743萬元,僅在2019年就被罰款523萬元。做一個橫向對比,NCC在去年3月依據「新聞事實查證原則」,分別對親綠的「三立新聞」和親藍的中天新聞開罰。「三立新聞」因質疑高雄市政府的「網絡輿情分析」標案是韓國瑜在「養網軍」,被象徵性罰款20萬元;中天新聞則因過度關注韓國瑜,導致「韓國瑜新聞比重過高」,遭罰100萬元。兩相對比,孰親孰疏立判。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權力掌握在民進黨手上,親藍媒體也只能任人宰割了。

第三,民進黨還通過出臺相關法規,以「安全」爲由,對島內媒體經營、兩岸鎳體合作、大陸媒體入島等進行監管和限制,其實就是對島內媒體進行全面淸洗,以便徹底綠化島內媒介生態。2019年底,民進黨當局出臺「反滲透法」,以所謂的「反滲透」之名,限制打壓兩岸民間交流融合。島內媒體在「反滲透法」的高壓下,不得不終止與大陸媒體的交流合作。今年7月,台NCC還推出「互聯網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將以往處於模糊地帶的網絡媒介也納入清洗範疇,該草案以下架愛奇藝、騰訊、芒果TV等大陸網絡公司在島內的網絡視聽服務爲目的,禁止島內網絡及電信公司配合大陸網絡公司在台經營網絡視聽服務。該法實施後,兩岸的網絡媒體合作也將遭遇寒冬。民進黨當局出臺各類法規將大陸媒體排除在外,空缺出來的媒體市場,將被民進黨幕後支持的親綠媒體迅速占領,進一步加劇島內「綠大藍小」的媒體失衡格局。

定向推送利益培植「喉舌」

媒體運轉需要經費和資源作支撑。民進黨正是抓住了媒體的逐利性特點,利用手中的財政資源、市場資源、權力資源與親綠媒體做交換,定向輸送利益,讓其甘願充當民進黨的宣傳機器。

目前,島內的大部分公營媒體都不能自負盈虧,需要由台文化機構撥款維持。以2019年爲例,台文化機構補助公視基金會下屬的公視、華視、客家電視臺9億元,如果加上其它的專案補助款,經費超過19億;「中央廣播電臺」獲得4.5億補助;「中央通訊社」獲得3.1億補助。公營媒體名義上秉持中立立場,但財政權掌握在民進黨當局手上,如果不聽從當局指示,可能面臨來年補助削減的困局,因此其實難以實現獨立運營。再加上人事權也在民進黨當局手中,大批親綠人士把持了公營媒體要職,對當局的各類要求自然言聽計從。

對於商業媒體,民進黨當局利用手中的行政資源爲其創造龐大的廣告市場,形成依附酬鹿關係。比如,據台監察機構公開的資料顯示,蔡英文參加2020年「大選」期間,一家名爲「姝姝文創」的小型文化傳媒公司拿到300多萬元的文宣經費,尤爲醒目。深入調查發現,該公司負責人周芷營在2019年民進黨內爆發「蔡賴相爭」之際,發起過「挺小英過初選」募捐活動,在報紙上刊登支持蔡英文的廣告。而蔡英文則在參選期間,給予周芷萱的傳媒公司一個大單,算作「補償」和「感謝」。

此外,據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透露,蔡英文第一任期的4年間,對外發布了超過一百億的文宣標案,得標金額最多的前3家媒體分別爲:公視(22億9259萬元)、「三立」(17億6347萬元)、民視(16億5368萬元),總計約57億973萬元。這三家媒體政治立場都偏綠,又京到數額巨大的文宣標案,如此顯而易見的利益傾斜,簡直讓人覺得辣眼睛。從招標的個案來看,「三立新聞」中標台行政機構2020年「政策溝通營銷案」,該標案的評審委員中,除3名是聘請的專業人士外,其餘都是與民進黨有千絲萬縷關係的親綠媒體人或政客,肯定會對「自己人」加以關照。

近年來,民進黨內的「海派」勢力崛起,成爲抗衡「新潮流系」「正國會」以及「英系」的一股新興派系力量。「海派」精神領袖正是「三立」董事長林昆海,其雖未在民進黨內謀職,但其麾下的政治人物在民進黨內占據要職。比如,「海派」人士在民進黨30席中執委中占了3席,10席中常委中占了1席,「海派」力挺的民意代表趙天麟、何博文分別當選民進黨高雄市、新北市的黨部主委,牽動著2年後的市長、市議員選舉布局。「海派」能在民進黨內迅速壯大,主要得力於「海董」林昆海擁有龐大的媒體資源,是民進黨選舉競爭必須拉攏的對象。民進黨通過讓渡政治權力扶植「海派」,就是要打造「利益共同休」,

把「三立新聞」培養成「黨媒」,進一步壯大自己的輿論機器。

(聞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