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經濟復甦對當局是大考 劉紹滿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澳門難獨善其身,賭收一落千丈,國內自由行雖開通,但訪澳旅客量仍不似預期,可見榮景不再。由於疫情的持續,令本澳經濟環境不容樂觀,就連過去「大手大腳」的政府當局,也不得不減縮節省公帑開支。特區政府準備再修訂今年財政預算,撥用財儲約二百億元應付年尾十一、十二月的開支。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表示,「由於博彩稅收仍低迷,收入減少,財政壓力大,早前追加的預算只能撐到十月份,故不排除很快再修訂今年度財政預算。」當局再次計畫動用公帑儲備,以支撐剛性開支、社會福利和醫療開支,可見政府財政壓力巨大。至今沒能真正走完「最後一公里」,對於這屆特區政府是一大考,當局於下月公佈下一年的施政報告,社會更多的聲音就是期望當局能有新政策或措施,提振整體經濟促進復甦,持續保障澳門社會經濟繁榮穩健。

眾所周知,本澳作為國際旅遊城市,但是經濟結構較為特殊,單一性的博彩旅遊經濟是政府財政主柱收益,經過今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禮」,將本澳社會經濟收入暴露得「無沒體膚」,近半年來將本澳切底打回到「回歸前」,雖然此話講得有點誇張一些,但是也不過分,的的確確,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整體社會各行各業都是在「吊鹽水」,博彩業影響更大。例如,據博監局日決公佈九月賭收為22.11億元澳門元,較八月的13.3億回升66.2%,但按年仍跌九成,差過市場預期。首九月賭收為386.05億元,按年跌82.5%。可見, 疫情重創本澳經濟,即使恢復全國簽註自由行,經濟復甦仍需一段長時間。也正如有意見認為的,澳門經濟及公共開支面對回歸以來最差的情況,今年的賭收大跌,財政收入驟減,推出的二輪經援措施開支大增,一來一回的財赤分分鐘過千億元。即使澳門坐擁六千億元的財政儲備,但經濟復甦仍需要一段長時間,長此下去,豐厚的財儲都「唔肯咁穩陣、咁令人安心」,值得警惕。因財政收入不平衡,特區政府開始減縮公共開支,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面對經濟環境的不景氣,澳門特區政府今年的開支只能撐到十月。對於特區政府準備再修改財政預算,動用財儲二百億元,支持至年底的剛性開支、社會福利和公務員薪酬。本澳最主要稅收七成以上來自博彩稅,估計今年稅收只有去年收入的三成至四成,現時財政儲備逾五千億元,澳門每年開支約一千至一千二億元,相信可「捱到三年幾到四年」,現時動用財儲二百億元去解決今年底開支費用完全無問題,筆者也認同一點就是無需過份擔心。其實,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指出,上一次的財政預算修訂案已將今年預算二千六百億元收入,下調至一千三百億元,但疫情延續至今,本澳整體收入仍然很低,惟政府的剛性開支,包括公務員薪酬、社會福利等沒有減少,醫療開支更加增大,早前追加的約四百億元預算亦只能撐到十月份。他坦言目前各部門非人工開支要減少一成已很辛苦,明年難再有壓縮空間,否則很多對社會的支撐都會出問題。其實,今年以來,特區政府真正履行及落實「抗疫情、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推改革、促發展」的施政方針。為應對突然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現屆政府於今年四月兩次修改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先是動用超額儲備三百八十九億五千萬澳門元,用於防疫和經濟援助措施。之後再增撥逾一百三十六億元,包括追加澳門基金會一百億預算,作為抗疫援助經濟措施的特定款項金,以及追加電子消費卡的補貼等措施。

對於疫情衝擊經濟,政府收入大減,明年是否繼續現金分享,社會居民意見不一,有人主張減少不必要開支節省公帑,用來解民困;有人主張檢討是否要每年派錢,給居民開闢投資管道。面對疫情帶來的財政壓力,行政長官日前表明明年度的現金分享需研究是否延續,引起社會關注。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重申,暫時不會推出第三輪經濟援助,強調之前的經濟援助措施只是因應今年未有內地旅客,在完全封閉下採取內循環措施,不能長期做。如今,內地已全面開放,恢復來澳旅遊簽註,故不應再浪費公帑進行經援的財政支撐。但政府一定會視乎疫情發展決策。對於現金分享由二○○八年推出至今,已十二年。有意見表示支持,並認為因應財政收入減少,政府現階段不輕舉妄動推出新一輪經援措施以「睇定啲」,是合理的。有意見則認為政府今年已幫得夠多,感到滿足。他曾在中東、阿聯酋生活,當地政府每月派錢,造成民族惰性,低人工的工作都由外勞擔任。他主張人們自食其力,不要經常靠政府,並趁這個時候檢討是否要每年派錢。有意見也建議建立金融中心,讓全民多個投資管道,發展多元產業,不用光靠賭場、旅遊業撐經濟。現時居民在香港買股票,只因沒有選擇。但也有意見認為政府要釐清現金分享是視為財政盈餘分紅抑或紓民困措施。若是財政盈餘分紅的角度,則要建立機制,但今年財政收入不理想,分紅亦不理想;若是紓民困的角度,經濟差時更應該繼續,但財政緊絀下也要思考其他方式紓民困。不少居民感到政府開支「大花筒」,政府若要調整現金分享等民生福利政策,必須讓公眾看到政府緊縮非必要財政開支的決心,且不影響民生福利。政府應全面檢視所有部門的開支,作出結構性的削減,如削減不合理項目、採購品由奢華變成樸實。落實節約作風,思考跨部門資源的共用,在不影響效益的同時減少開支。政府減少開支是量入為出的表現,若應對突如其來的公共設置維修或社區活動空間整治,應以實際民生需要進行建設,勿以指標為由刪減服務支出,避免適得其反影響民生需要,造成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其實,也有學者認為,疫情持續,政府在稅收大減情況下想方設法開源節流,以量入為出原則規劃財政可以理解。但秉持「應使則使」原則的同時,應確保「穩經濟、保民生、促就業」措施,期望政府接下來運用經濟和財政手段,刺激內需,作出適度調節。有學者建議政府藉此輪經濟調整期,加強優化民生施政長效機制,特別是優化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不斷完善民生工程,保障社會穩定發展。其中應確保長效機制的建立既有制度化建設和資源投入的保證,且能較好地依託恆常機制和適時應急機制配套效應。面對疫情持續影響本澳經濟,政府是時候檢視是否使現金分享機制實現長效化。只有實施長效機制,才能保證制度長期正常運行。從大眾近期熱議應否「派錢」來看,正好曝露過往現金分享定位不清,缺乏與政府財政收入掛鈎的安排。還望政府及時審視計劃,在資源投入保障方面始終以財政儲備為基礎。也有聲音則希望政府全面審視社會需求,推出與之相應的各項保障居民就業、居住、教育、醫療、養老等政策措施,如盡快出臺針對年輕人為主的夾心階層住屋問題的諮詢方案,落實明確提出的構建社屋、經屋、夾心階層住房、長者公寓及私人樓宇等房屋階梯,以提高居民整體生活水準作為施政的重要目標。同時,應加速振興社會經濟活動,刺激內需,擴大外需,讓城市逐步恢復「煙火氣」;並通過創新發展催生新業態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深化區域合作,提振消費者信心。

面對疫情對本澳經濟的衝擊,上半年旅遊業生意跌至穀底,社會當初對今年「十一」黃金周有很大的期望,但是事如願違,「十 • 一」黃金周客量同比大跌,社會各行各業的商戶大跌眼鏡,訪澳旅客卻不及預期。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據旅遊局日指,內地八天的「十 • 一」國慶黃金周假期結束,據初步統計資料,訪澳總旅客逾15.6萬人次,較去年「十 • 一」黃金周日均旅客人次下跌86.0%。「十 • 一」國慶黃金周賭收按年跌八成,另有投行預期澳門賭收要到二二年才回復一九年水準。可見,黃金周澳門表現淡靜。有業界希望內地有關部門可簡化自由行簽註申請,並盡快開放團隊遊,否則即使有具吸引的旅遊產品,也難推出巿場。疫情期間,內地旅客申請自由行簽註手續較以往繁瑣,無形中為疲弱的出遊意慾造成更大不便,希望可盡快恢復網簽。另外,現時內地旅客來澳還需進行核檢,影響來澳意慾。澳門作為疫情低風險地區,不妨與鄰近地區先行先試,如提供健康證明就可進出,盡量簡化程式。建議旅遊區商戶應及時轉身,吸引更大消費力。要長遠發展,除依靠旅客,也需往智慧化和大灣區發展,包括參考內地新的智慧化經營模式、產品出產、管理制度等改革創新,趁機「修煉內功」。

值得一提就是,澳門與國內的「十一」國慶黃金周假期的旅客真是天地之別。據瞭解,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首個「十一」黃金周,內地各地區的消費市場明顯復甦,旅遊出行、餐飲購物、文化娛樂均呈現繁榮景象。在八日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六點三七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百分之七十九;實現國內旅遊收入四千六百六十五點六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百分之六十九點九。其中,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今年國慶中秋八天假期共接待遊客四千九百九十八萬人次,同比恢復百分之八十一點二;旅遊總收入三百五十六億七千萬元人民幣,同比恢復百分之六十八點六;廣州全市接待市民遊客共一千四百○六萬六千四百人次,恢復到去年國慶假期的百分之八十六點六二。有研究指,中國消費已經開始復甦,八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受黃金週期間「報復性消費」等因素影響,零售業有望加速復甦;國內消費增加會通過國際貿易管道增加世界需求總量,促進全球經濟復甦。但是對於「近水樓臺」的本澳而言,至今仍沒有「得月」,其是的原因,或許正社會所言的,就是因為核酸檢測要求及通關程式降低旅客訪澳意願;香港及海外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產生影響;或是部分內地旅客未充分瞭解澳門通關政策等等尤其,赴澳旅遊需進行核檢,對於老人和幼兒來說並不方便,加之通關程式較繁雜,難以迎合這種潮流。可見,內地赴澳旅遊需求依然火熱,但可能由於防疫措施等客觀因素致使旅客未能成行。筆者也相信隨著內地經濟復甦和澳門與內地的深入磋商合作,應把核檢有效期延長至十四天,或將之取消,相信將有助內地赴澳旅客恢復至正常水準。

因而,今年新冠疫情給新一屆政府和澳門社會帶來嚴峻考驗和巨大挑戰。有困難就有辦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環境下,筆者希望政府在做好防疫前提下,一方面社會各界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防疫成果,支持未來特區政府施政政策; 另一方面當局應想方設法吸客和適時推援助措施,推出更多便利旅客的措施,如爭取延長核檢有效時間,簡化簽註手續和程式等。冀政府推出更多措施和政策,消除旅客來澳的阻礙和壓力,針對旅客和市場需求推出具體方案,推動更多旅客來澳消費,減輕公共財政壓力,亦助各行各業恢復元氣,為本澳經濟復甦起到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