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共中央再提解放臺灣的背後

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時評《一定要解放合灣》,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解放臺灣,後因朝鮮戰爭爆發,解放臺灣的莊務暫時擱置。1954年7月,中共中央再次提出「一定要解放台_」,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體現了中共中央多方面的戰略考量。

美「放蔣出籠」引中共關注

1953年初,朝鮮局勢的緩和已成定局,蔣介石對臺灣的前途深感不安和憂慮。爲了將美國綁上自己的戰車,臺灣當局急切地希望能同美國締結一項條約,讓美國繼續爲自己撑起「保護傘」。

1953年2月2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發表聲明,宣布解除台海「中立化」,執行所謂的「放蔣出籠」政策,意圖把臺灣納人以美國爲首的地區性防禦體系。9月,美台之間簽訂《軍事協調諒解協定》。這一協定實際上就是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雛形,協定規定:國民黨軍隊今後的整編、訓練、監督和裝備完全由美國負責,其間如遇戰爭,軍隊的調動及指揮都必須得到美國的批准。毛澤東得知美台簽訂這一協定的消息後,立即命彭德懷飭查協定一事是否確鑿可信,中共中央也開始注意到臺灣當局正積極推動同美國締結碰條約一事。

1954年3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親臨臺灣;5月,美國國防部長威爾遜訪台;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特使范弗裏特在五六月間三次到訪臺灣。范弗裏特第三次抵達臺灣後,《紐約時報》刊登了「范弗裏特將軍的臺灣之行是同蔣介石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的新聞,儘管這一消息並不屬實,但美國高層頻繁的臺灣之行還是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關注。

此時美國持續增加對台軍援,雙方高層互動頻繁,但未有確切的簽約消息。中共中央判斷此時美國同蔣介石締約一事尚未下定最後決心,有鑒於此,決定將「擊破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和東南亞防禦條約」一事作爲對美鬥爭的核心任務。

中共中央提出「一定要解放臺灣」

爲了避免美台關係通過締約一事以「法律條文」的方式固定下來,中共中央決定通過宣傳和外交的辦法阻止美台之間締結條約。1954年7月16日,針對范弗裏特訪台一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强烈讉責美台之間通過締約固定台海局劫的企圖。

也是在這一背景下,1954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了「一定要解放臺灣」。7月23日,《人民日報》社論以「一定要解放臺灣」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不`達目的,決不休止。

7月27日,中共中央致電由日內瓦歸國途中的周恩來在朝鮮停戰之後,我們沒有及時(約遲了半年時間)地向全國人民提出這個任務,沒有及時地根據這個任務在軍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傳方面採取必要的措施和進行有效的工作,這是不妥當的。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提出這個任務,還不進行一系列的工作,那我們將犯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8月2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鮮發表《解放臺灣聯合宣言》,向全世界嚴正宣告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大陸掀起了「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宣傳高潮。

在實施宣傳活動的同時,中央軍委還制定了解放臺灣作戰計劃,加強了東南沿海地區軍事部署,爲響應「一定要解放臺灣」做好了必要的軍事準備。

爲了與政治上的攻勢相配合,中共中央決定炮擊金門,以示懲戒。1954年9月3日,解放軍前綫炮兵部隊對金門發起一次較大規模的懲罰性炮擊,美國和國民黨的軍隊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兩名美國顧問當場斃命。

與過去相比有了不同的涵義

值得强調的是,1954年提出的「解放臺灣」口號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不同的涵義。在此之前,是將解放臺灣作爲解放戰爭的最後作戰任務,主要從軍事上進行謀劃的。而此後則更多地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以反對美蔣在軍事、政治上的聯合,防止美國將干涉中國臺灣這一內政問題合法化和使兩岸分裂局面固定化。新中國政府當時苦於惡劣的經濟環境,不願意和美國産生軍事衝突。因此,當1954年中共中央再提「一定要解放臺灣」,雖然未能阻止美台締結《共同防禦條約》,但這一任務的提出向全世界嚴正宣告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不容侵犯,有效阻止了臺灣問題的固化和國際化。爲解放臺灣,中共中央採取的一系列軍事、政治、外交手段,收到良好效果,推動了對台政策由武力解放逐步向和平解放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