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長照體系更好支援弱勢群體 鄒玖勝

社工局日前舉行「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新聞發布會,表示以先行先試方式於下月至明年十一月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為期一年,發放對象為重度或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以及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臥床人士,每月可獲發二千一百七十五元津貼。當局期望透過“先導計劃”試行發放照顧者津貼,以對受惠對象的基本資格、功能評估、經濟審查和監管要求等標準、工具、操作和安排等測試,累積實際經驗用作未來政策發展的重要參考。筆者相信該計劃的推出能進一步紓緩照顧者因長期照護殘疾人士所承受的壓力,當然若要更好支援弱勢人群,政府還須進一步完善復康福利及配套方案。

近年隨著本澳人口不斷增長,老齡人口、特殊兒童、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等不斷上升。社會對殘疾、復康和安老服務需求與日俱增。當中,重度智障和長期臥床人士需要別人“貼身”照顧起居飲食,照顧者大部分都是至親。在家照顧病患老弱,攙扶、洗澡、餵食、移動身體均勞心費力,倘缺乏照護技巧,更是事倍功半;長時間與病患共處,接收對方負面情緒,也容易讓人陷入焦慮,更甚者積勞成疾、抑鬱成病。長年無間斷照顧親人,照顧者的身心壓力不足為外人道。復康團體早前調查亦發現,照顧者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壓力,其中31.7%和46.6%的人分別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和焦慮症狀,另外,照顧負擔和外部應對策略有統計學顯著交互作用,表明當照顧者採取愈多外部應對時,照顧負擔對焦慮和抑鬱症狀的不良影響愈大。從側面反映出,政府對於智障人士及精神康復者的照顧者未有一個成熟的應對,才令到他們在尋求幫助的過程中反而表現出焦慮,而護理困難、護理負擔和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是引起抑鬱和焦慮的關鍵因素。同時,研究亦發現,受「男主外,女主內」、「家醜不出外傳」等華人傳統思想影響,面子在華人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代表著他們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價值,女性家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支援者,而擔心丟架、令家人蒙羞及汙名化等都令殘疾人士照顧者有更多的心理痛苦。

本來,在疫情未出現的時候,殘疾人士等弱勢群體的照顧者已承受著不同方面的壓力,而疫情這段時間,所有庇護工場、暫託中心和日間地區活動中心都暫停服務,照顧者需要全天候候命,照顧殘疾人士,有部分甚至要放棄工作照顧他們,面對疫情、經濟壓力、照顧時間增加等困擾,照顧者亟需政府的支援。

事實上,鑒於全球社會人口特徵的改變,以及封未來需要照顧人群增加的預測,照顧者支持政策及服務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受到重視,並被視為被照顧者、照顧者及社會三贏的政策措施。因此,特區政府早在「養老保障機制及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中期行動措施中,就提出「研究設立護老者津貼,支持家庭照顧,原居安老」。也在「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中期目標中提出「研究設立照顧者津貼,支持家庭照顧」,並建議在「綜合考慮殘疾人士家長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推出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的可行性」。是次“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的順利推出,表明了特區政府對康復服務的重視,以及更好支援弱勢人群的決心。

據瞭解,是次先導計劃將針對兩類被照顧對象試行,包括重度及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者),以及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臥床人士。此外,申請人亦須接受家庭經濟審查。事實上,政府非常重視和認同所有家庭照顧者,在照顧需要他人密切照顧的家庭成員中所承擔的角色,唯在先導計劃中,有關對象須具針對性,涵蓋範圍不能大,否則便會失去推行先行先試的意義,以及未能達到先導計劃的目的。是項津貼的金額定為每月2175澳門元,當中參考鄰近及其他地區的津貼金額,並以目前社工局經濟援助制度內,1人家團最低維生指數的一半作標準。值得指出,照顧者津貼是對家庭照顧者的直接支援措施之一,政府著重為照顧者提供多元支援服務,以長者、殘疾及相關群體的家庭照顧者,間接層面享有現金津貼例如有:(養老金、敬老金、殘疾津貼、殘疾金、經濟援助金)、各類醫療、特殊教育及社會福利服務例如有:(家居照護、平安通服務、早療服務、特教班學生免費早午膳、日間照顧、喘息服務,以及免費乘坐公共巴士等);以及直接層面(為照顧者提供)的個人輔導、護老者支援、家屬資源服務、家居指導,以及照顧者能力培訓等服務。而在未來,特區政府將與民間機構合作,持續深化及拓展相關服務,以為家庭照顧者提供更多支援。

對於“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社會服務界多表示支持。有社服機構表示,“先導計劃”能在今年內落實,回應了施政承諾,反映現屆政府執行效率及施政體貼度高,急居民所急、想居民所想。該團體今年曾進行“家庭照顧者現況和需求問卷調查”,並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議,調查顯示現時有多達五成四全職家庭照顧者,每週花五十六小時以上照顧家庭,全年無休,超過八成受訪者均認為需要加快落實照顧者津貼。相信計劃將對改善部分照顧者家庭經濟有很大幫助,也能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質素。因應現時公佈先導計劃的具體條件,認為仍有不少家庭照顧者並未納入合資格的申請對象,但其照顧壓力仍需要被重視,特別是很多殘疾人士及其家庭作為社會較弱勢的一群,期望當局繼續研究支援措施。並提出以下五點建議︰一、期望政府做好計劃的數據分析工作,在執行過程中持續檢討,為日後正式計劃的實行提供有效且科學的支撐;二、未來照顧者津貼應建立不同層級的發放金額,因應殘疾類型及嚴重程度作劃分,因應社會狀況、物價通漲等因素適時調整金額,惠及更多有需要家庭及體現政策公平性;三、對有急切需要如雙老家庭或家庭多於一位殘疾人士,但未被納入是次先導計劃的家庭,建議建立適當的救濟途徑,經當局社工評估合格後提供其他特殊的支援措施,又或提供喘息服務作為配套;四、因應計劃開設專人協助通道,以及簡化行政手續,方便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特別是長者或殘疾人士申請,並主動與殘疾復康與長者機構協調合作,協助宣傳計劃具體資訊,以及申請者意見及時改善不足;五、建議政府制定全職家庭照顧者的保障制度,給予法定的社會地位,尊重家庭照顧者的付出,為他們創造友善的社會氛圍。

有意見則提出,不少社服團體都是透過新聞報道才知悉當局公佈內容,但當中部分細節如“長期臥床”等定義都未能清楚掌握,難以向服務使用者或有意申請人士解釋。加上是項津貼申請資格包括須通過經濟審查,雖當局表明不會與殘疾金抵觸,但或會否因此而與經濟援助金相衝,或令其超過了收入上限而不符合資格,期望政府可加強說明細節。至於津貼的發放金額,以一名需長期臥床的長者計算,入住護理老人院需費至少二萬至三萬元的護理費用,明白照顧者照顧親人為應有的家庭責任,但若相關人士長居於家中同樣獲得護理院程度的照顧,照顧者卻只能領取到約二千多元的津貼,對比下則顯得支援力度較弱。同時是次覆蓋對象僅限兩類人士,期望政府未來都能把受惠對象擴大至其他。

另有社服團體認為,由於照顧者津貼對象、評估等均較複雜,社會爭議較大,現時“先導計劃”以特定的弱勢社群作為先行先試,對此表示認同。指出此舉能盡早支援最需要支援的弱勢社群,又能參照計劃運作結果以便未來檢討和調整。計劃將由下周開始接受申請,由於目前無法知道有多少人申請,希望政府做好推廣工作,繼續跟社會服務團體及組織做好聯絡工作,以便推動更多有需要人士申請,提升計劃成效,讓這批人士能夠得到適切支援。此外,照顧者跟被照顧者均需要得到足夠的支援、支援與關懷,除了透過津貼支援外,亦需要提供喘息、心理及精神等支援服務,減輕他們的壓力和負擔。建議研究成立照顧者支援中心,除了能夠在中心提供多元支援服務,紓緩壓力及情緒外,又可以透過中心進行推廣,讓社會更加瞭解他們,支持他們,從而達致和諧共融社會。

誠然,社會意見具參考性。早在多年前,為減輕照顧者壓力並讓被照顧者能受延續性的照顧,美國、澳洲、臺灣等地就推出「喘息服務」,美國喘息服務的層面廣,沒有年齡、家庭況狀限制,照顧者皆可享有高品質的服務,並有充足的經濟支援。美國喘息服務經費來源有個人支付來源,也有聯邦或州的資助(長期照護保險、本地養老機構)。澳洲喘息服務收費標準較低,政府在經費上給予很大的支持,通過照顧人津貼跟照顧人補助為照顧人提供金錢上的支援。臺灣除了居家式及機構式喘息服務外,還有日照中心喘息、小規模多機能夜間喘息、巷弄長照站臨托喘息服務等。臺灣喘息服務的經費來源於自遺贈稅、菸稅調增的稅課收入、政府預算撥充及菸品健康福利捐等,每年預估遺贈稅、菸稅調增的稅課收入約可達300億台幣。以上國家或臨近地區在復康服務方面的成功經驗,可作為持續發展澳門特區復康福利政策的重要參考。

為此,有分析就建議由政府作為主導推出制訂相關政策,建立一個以服務使用者為核心的長期照顧網絡,以社區照顧及家居照顧為基礎提供一站式照顧之多元服務體系,連結並整合本澳的公私營照顧服務機構及福利援助,由照顧管理中心統一為被照顧者及照顧者作評估,因應每個被照顧者及照顧者的家庭綜合狀況,擬定照顧計劃,協助他們取得合適的服務及福利援助,分擔照顧者的照顧壓力及經濟壓力。減少資源服務重疊,使照顧資源普及化,亦方便政府單位進行資料數據的統整計劃,並考慮本澳照顧者的實際狀況,繼續深入調研照顧者津貼的模式;同時,本澳現時雖在社區照顧及家居照顧上開設了不少照顧者支援服務,但是需要服務的需求遠高於提供服務的供給,造成輪候時間過長或是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建議政府應積極推廣及宣導照顧者支援服務,投放更多資源及人力予社福機構開展服務,為照顧者及社區人士提供照顧技巧培訓、喘息服務、心理情緒紓壓小組及照顧者互助小組等,對公眾開展消除汙名的計劃措施,為不同殘障人士及其家人建立更友善的生活環境;期望政府盡快落實及執行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考慮本澳照顧者的條件及特質,投放資源及人力予社服機構及學校,可以有更多資源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在理據充足的基礎下瞭解服務需求,更精準完善政策及服務的方向。

總結來說,將家庭照顧者納入長照體系,發展多元的支持家庭照顧者服務,並創造對家庭照顧者友善的環境,最終目的就是創造三贏長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