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强國願景

歷史常常以驚心動魄留下深刻印記,也常常以波瀾壯闊寫下厚重篇章。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球性危機,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帶領全黨全國交出了一份感天動地的優异答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在「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總體即將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如期完成之際,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不僅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還研究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進行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

千秋偉業,百年只是序章。新中國成立以來,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中國共産黨人一步一個脚印、奮鬥永不停步。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的重要論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在新時代贏得更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進入從「富起來」到「强起來」的强國新時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我國發展歷史方位發生的重大變化,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的歷史任務。

建設現代化强國與民族復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將之概括爲中國夢。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國家富强、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沒有國家富强,就沒有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就是强國夢。

近代以來,爲了完成民族復興的第一步——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後繼,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正確革命道路,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爲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完成民族復興第二步——實現國家富强、人民幸福,成爲中國共産黨不懈探索的中心課題。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命運,就這樣與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實現民族復興與推進社會主義事業,成爲同一歷史進程的兩個不同側面。

改革開放之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者相生相伴,是歷史任務與理論實踐主題的有機統一。黨團結帶領人民破除阻礙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闢、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民族復興偉業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十九大報告用「三個意味著」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其中首要一條就是: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强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這正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於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角度說的。從這個角度說,通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迎來從富起來到强起來的偉大飛躍,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展現,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報告還用「五個是」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任務,其中兩條是:這是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這清楚地表明,新時代就是强國時代,就是復興時代。

從推進民族復興偉業角度說,我們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一方面,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但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穩定解决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全面實現現代化仍然任重道遠。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突出。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强國目標內涵全面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這一戰略安排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

新的戰略安排,意味著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時間提前了15年。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逐步提出分「三步走」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步驟:第一步,在20世紀80年代內,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産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的戰略安排,意味著「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三步即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整整提前了15年。這主要是考慮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國家面貌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以目前的良好基礎和發展勢頭,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有把握的。

新的戰略安排,還意味著現代化內涵的全面提升。在提前1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新的戰略安排提出新的更高目標,即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

現代化强國,首先要求是經濟强國,同時它又不是單一的經濟指標,而是「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綜合指標體系。

强國必須有强大的制度優勢作爲保障支撑。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家制度的競爭。新的戰略安排在現代化强國目標體系中,首次引入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即: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被國內外一些學者形象地稱爲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反映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後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爲人民幸福安康、爲社會和諧穩定、爲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基於這一考慮,黨的十八届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次全會不是研究單項改革,而是研究全面系統改革,就是著眼於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届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系統總結,提出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工作要求。

强國必須有强大的文化力量作爲深厚根基。强國之强,不僅體現在物質文明上,更體現在精神文明上;不僅體現在硬實力上,更體現在軟實力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强民族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的戰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强,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到本世紀中葉,精神文明全面提升。黨的十九大報告還强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

這裏的文化强國具有兩層涵義,一是要在文化上强,即文化强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的重要內涵;二是通過文化來强,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的强大精神力量。

强國必須是國家富强與人民富裕的有機統一。强國不僅要體現在綜合國力的提升上,更要體現在全體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上。新的戰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這既是實現中國夢的本質內涵,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宗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根本體現。

强國必須統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新的戰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

這一新目標在原來「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內涵基礎上,加上「美麗」兩個字,進一步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强調,「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

此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還要求堅持富國和强軍相統一、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要求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共圓民族復興夢想,要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人類美好未來,要求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强有力、引領强國新征程。對於這些內容,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作過重要闡述。

推動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强國轉變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是一個綜合性指標,但經濟指標仍是最基礎的,發展仍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經濟雖然規模很大,但不少領域大而不强、大而不優。我國即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經濟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强,這是我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强調,「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黨的十八大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面向未來,要繼續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强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增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必須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不平衡在於城鄉區域不平衡。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脫貧攻堅取得决定性進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强調,「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爲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幷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取得顯著成效。

面向未來,要進一步深入實施這些重大戰略,同時加大力度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必須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創造性提出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造性提出幷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拓展了我國經濟發展空間。

面向未來,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爲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潜力,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新使命新征程呼喚新擔當新作爲。開啓强國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是我們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强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理清思路、認真謀劃,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向著强國和復興目標奮勇進發。

(戚義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