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廣州紅」

「洲愛琵琶風外語,沙憐茉莉月中香」。這是廣州人熟悉的珠江。

歲月並非始終靜好,硝烟彌漫的歷史仿佛就在昨日。71年前,伴隨著解放軍戰士解放廣州的脚步,從黃沙車站直到沙面,江水澎湃,濤聲如歌,珠江岸旁一個個紅色地標串成一條「紅色記憶帶」熠熠發光。

黃花崗起義、沙基慘案、省港罷工……屢次作爲革命策源地的廣州,曾經以熊熊烈火喚起沉睡的中華民族,用鮮血映照爲人民謀幸福的路途。

數不清的紅色路名是「廣州紅」的標識:中山路、執信路、仲凱路,還有起義路、解放路、六二三路、先烈路、光復路等等。百年崢嶸,紅色印記深深刻入老城肌理。

2020年,廣州在全國打響「廣州紅」城市品牌,提出「以構建幸福城市爲出發點,賦予城市紅色文化基因,提升大衆對廣州紅色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

風起越華路

越華路,原稱正南街,是明代廣州的中軸綫所在。乾隆二十年在附近造越華書院,因此得名。1997年,6萬平方米、36層高的廣州大厦在越華路落成;2009年,45層的珠江國際大厦奠基,越華路的空間尺度慢慢改變。如今,騎樓老宅還在,隱身於現代化街區中,靜看世事變遷。

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就位於越秀區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門牌15號)。

黃花崗起義的主攻目標「兩廣總督署」舊址距此僅500米。史料記載,「前一分鐘府衙四周仍靜無人聲,突然就槍聲大作,革命黨人已沖至門前,直若從天而降」。這步行不過十分鐘的一段路程,却是義士們走過的人生最後一段路。

如今站在這排青磚老房中,已很難想像這裏曾經發生過一段怎樣驚心動魄的戰鬥。

1911年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潜入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5號設立起義指揮部。4月27日下午,他率領120余義士,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准派來彈壓起義的北洋軍短兵相接。

在起義指揮部舊址,存放著兩個巨大的花崗岩獅子,它們是當年立在兩廣總督署衙門前的原物。石獅身上23處彈痕至今清晰可見,是當年義士與敵人激戰時所留。

起義失敗後,小東營5號的指揮部遭清兵搜查破壞,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著風險,收殮得72位烈士尸首,葬於城郊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

1956年10月,起義指揮部舊址業主李誦剛,遵照父親(愛國人士李章達)遺願,將此房屋捐獻國家,辟爲紀念館,成爲今日廣州全面打響「廣州紅」城市品牌中的一抹亮色。

離起義指揮部舊址步行幾分鐘,越華路116號楊家祠,則是另一段革命風雲的記載。那是中共早期理論家、「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的故居。

1918年楊匏安從珠海舉家遷到廣州,積極宣傳唯物論和社會主義。青灰磚墻的老宅,曾經是陳獨秀等人籌建廣東早期黨組織的重要場所,瞿秋白曾在這裏教唱《國際歌》。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楊宅一度成爲宿舍樓,甚至面臨征拆。2015年,楊匏安故居被納入市文保單位,2019年又被納入省文保單位,經過修復和布展,2019年,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在國際歌聲中向公衆開放。

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廣州將紅色旅游宣傳與「網紅打卡地」深度融合。通過抖音等新型平臺積極宣傳,鼓勵廣大市民游客,尤其是年輕人去紅色旅游點參觀體驗。楊家祠等紅色旅游景點的專題攻略,一度成爲視頻媒體熱搜。

在《廣州文旅護照》上,有三大會址、楊家祠等多個紅色地標。「持護照來參觀的市民,都能獲得專屬蓋章和精美徽章。若走遍廣州10個景點,可集齊一套10枚‘見多識廣’紀念徽章。」楊匏安故居管理員介紹。

從「柳思漫長,春滿黃花崗」的悲歌到「旗幟飄揚,馨香來更香」的期許,近代革命者的理想主義情懷和奮鬥精神就隱藏在越華路的青磚綠瓦之中,成爲廣州城市基因的一部分。

「廣州是一座敢爲人先、敢於創新的城市。」 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穗雄對本刊記者說,「這種精神與紅色文化融爲一體,延續至今,爲廣州老城持續注入新活力。」

恤孤院路往事

越秀區新河浦,綠樹掩映中的紅磚洋樓——恤孤院路3號,是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所在地。

年輕義務講解員譚澤秋的獨特講述吸引參觀者駐足聆聽。譚澤秋祖籍廣州,是參加過三大的革命先輩的第三代後人。他說自己並不是在講解歷史,而是在講述祖輩往事。「回望那一代青年的奮鬥犧牲和不朽成就,能讓當下年輕人從中汲取面向未來的精神、智慧與勇氣。」

1923年6月,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至少40名來自全國各地及共産國際的代表出席大會。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確立了建立統一戰綫的方針政策。

爲什麽選址廣州?三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準備召開黨代表會議,所以我們就把中央委員會遷到廣州。」這樣的决定並非偶然。

據三大會址紀念館研究館員吳敏娜介紹,三大在廣州召開有幾大原因:廣州黨組織致力於發展工人運動,是全國工人運動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具備階級基礎;廣州是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大本營,政治環境比較寬鬆;廣州臨近港澳,水陸交通方便;共産國際接受其駐華代表馬林等的建議,指示中共將中央機關遷到廣州。於是,1923年5月前後,中共中央由上海遷廣州,籌備三大會務工作。

1938年,三大會場被日本飛機炸毀。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世紀,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經過調查,采用考古勘察方法,終於將三大舊址、原貌落實清楚,爲建立三大會址紀念館提供科學依據。

如今,三大會址上建起的遺址廣場,每天都迎來全國各地的黨員,他們站在黨旗前舉手握拳,重溫入黨誓詞。紀念館目前年參觀者超過十余萬人次,其擴建工程也將於2021年建黨100周年時完成並對外開放。

在深化紅色文化研究層面,廣州走在全國前列。據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於2020年8月成立中共三大研究中心,擬出版《中共三大與大革命運動叢書》等一批高水準、高價值的紅色文化研究精品,舉辦「英雄城市 紅色印記」系列學術研討活動,填補國內三大與大革命運動歷史研究空白,提升廣州紅色文化研究在全國的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

農講所星光熠熠

繁華時尚的中山四路,一組紅墻黃瓦的古建築群分外醒目,這便是番禺學宮——明清時番禺縣辦學和祭孔的地方,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後,國民革命運動迅猛發展。爲了配合即將進行的北伐戰爭,發展全國農民運動,1926年5月至9月,毛澤東任所長的第六届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此舉辦,後來許多重要的農運幹部都是從這裏走出來的。

農講所第一届學員畢業30余人,幾乎都在青春歲月爲革命奉獻了生命:高恬波,廣東第一位女黨員,就義時30歲;黃學增,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就義時29歲;韋啓瑞,廣東省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就義時27歲……

鬥爭的殘酷從來不能阻擋追求真理的革命者,從第一届招生38人,全部來自廣東,到第六届招生327人,來自全國二十個省區,星火燎原。

百年倏忽而過,農講所舊址院內的木棉樹如今已經參天,古建築還有舊日容顔,圍墻外却已換了人間。

如今,農講所紀念館也是「廣州紅」的一處熱門參觀點。今年「七一」,1055名廣州和各地黨員來到農講所緬懷先烈。

知名電影導演、暨南大學副教授衛鐵是其中一員。衛鐵回憶,小時候父親曾給過他一本筆記本,裏面有一幅插圖,畫的就是廣州農講所。「站在這裏,我再一次感受到開天闢地的力量。」

承載歷史的老建築群要修舊如舊,但附近居民的生活依然要跟上時代步伐。

廣州市將紅色革命遺址的活化利用與老舊小區微改造結合起來。2018年,廣州住建局推進東山街合群老舊小區、珠江沿岸老舊小區、農講所片區等「微改造」項目,改善提升紅色遺址周邊的人居環境,積極整合文化遺産與旅游資源。

起義路紅旗招展

起義路(原名維新路)200號,廣州起義紀念館。

走進黃墻白雕凸字形建築的紀念館門樓,映入眼簾的是巨幅黨旗和入黨誓詞。許多人不知道,在廣州,曾經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後,廣東省國民黨當局在廣州等地大肆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實行白色恐怖。

12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在張太雷主持下召開緊急會議,决定舉行起義,葉挺任總指揮,葉劍英任副總指揮。

12月11日淩晨,3顆耀眼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沉寂的夜空,廣州起義爆發。當天上午,位於維新路的廣州市公安局大樓樓頂,一面印有鐮刀斧頭的紅色大旗升起,廣州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

朱德詩雲:「紅花崗上放紅花,血迹未幹映彩霞。奪得政權聲勢衆,中原革命走龍蛇。」從維新路到起義路,走過不同時代的革命者,不變的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今天的起義路變身一條赫赫有名的「旗幟彩印專業街」。當年的革命者們打著紅旗、橫幅,領上系紅帶,高唱「我們前進,我們奮鬥」,從這條馬路上走過。旗幟,仿佛成了這條路的象徵符號。

1987年,廣州起義60周年,廣州起義紀念館落成。

爲更好地活化紅色文化舊址、弘揚革命文化,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製作了《1927•廣州起義》紅色主題沉浸式話劇。2019年演出54場,觀衆3258多人。

這是廣州首部紅色主題沉浸式話劇,45分鐘裏,由演員帶著觀衆們跟隨起義軍的脚步,在劇中呐喊、歌唱、哽咽、肅立,穿越時空感受1927年那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年輕觀衆大呼被「圈粉」。

一系列以廣州起義爲背景的文藝作品:芭蕾舞劇《浩然鐵軍》、木偶劇《游曦》、4K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等等,都是廣州活化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舉措。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陳何毅說,「新時代的廣州紅色文化傳播,就要拉近大家與那個紅色年代的距離。」

IP「廣州紅」

如今,廣州起義路變身「城市觀光通道」,北起中山紀念堂、南到海珠廣場的解放路與吉祥路、教育路、回龍路之間被塑造成城市中軸綫空間。在這裏,現代都市里的老城區散發著歷史的醇香,一棵老樹,一座老樓都曾經在百年歷史中見證激蕩歲月……

市委書記張碩輔强調,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煥發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做好紅色文化的發掘保護、開發利用、傳承弘揚工作。

爲摸清廣州市革命遺址紅色文化資源的總體情况,2019年7月,廣州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紅色旅游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共普查出各類紅色旅游資源619項。

參照國家標準,廣州探索制訂了紅色旅游資源普查標準,爲全國紅色旅游資源普查提供了「廣州模式」和「廣州經驗」。

「我們還對每個資源點的方位、圖像、文字、影像等多媒體信息進行采集和數字化處理,形成了3000余份數字資源。」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

2020年5月18日,一趟載有數十名市民、親子家庭的「廣州紅色之旅一日游」主題巴士,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首發,踏上了尋訪中國革命統一戰綫史迹之旅。作爲全國紅色旅游資源普查試點城市,廣州已串聯出6條精品綫路,以紅色巴士主題游串聯起城市紅色地標。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多元、注重體驗,是目前廣州紅色文旅的最大特點。」

漫步今天的珠江長堤,有一種「日出江花紅勝火」的觀感。矗立在海珠廣場的廣州解放紀念像,正面鐫刻著葉劍英的題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紀念」。放眼周邊,則是中國300米以上摩天建築最密集的地方,華南地區最大的中央商務區——珠江新城。

廣州解放時,第一面五星紅旗就在這裏升起。和平建設時期,華南第一高樓也在這裏拔地而起。正因爲找准了繼承紅色文化和打造幸福城市的結合點,「廣州紅」才能成爲經久不衰的流行色。

(張靜、楊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