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青北上就業在服務業空間巨大 陳觀生

早前在立法會施政辯論時,多位議員關注“澳車(單牌車)北上”進展。“澳車北上”是大勢所趨,有助本澳居民融入大灣區、國家發展大局。但與此同時,有意見認為此舉也可能引起部分負面影響,如可導致人才倒灌內地,即成為澳青北上就業的重要促進因素。其實對此根本不需過分擔憂,澳青北上就業本身意願不足,澳青北上就業對於本澳長遠發展利多於弊,特別在疫情影響之後,更應該鼓勵更多的澳青北上就業,未來理想的狀態是實現澳門與內地人才按照市場機制配置來雙向流動。

澳車北上引發澳青北上話題

早前在立法會施政辯論時,議員關注“澳車(單牌車)北上”進展,保安司長黃少澤表示,“澳車北上”不設配額,港澳都是不設配額,但每日會設數量,先到先得。黃少澤強調全部放開對內地、澳門通關都不是好事。黃少澤表示,保安範疇、交通局正與廣東省公安廳車管部門商討技術細節問題,希望有共識時儘快向社會公佈。澳門政府有參與相關政策,但由於屬內地政策,本澳海關會全力配合通關工作,推動相關措施,推出網上辦理及簽發車輛邊境通行證手續的便民服務,有關工作籌備中。需求量方面,黃少澤重申,不設配額但設數量應可解決問題,至於對口岸造成的通關壓力需要評估,當有障礙時如何分流要再探討及與內地溝通。

有議員表示,“澳車北上”是大勢所趨,有助本澳居民融入大灣區、國家發展大局,是瞭解國情的最好政策措施之一。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指出,“澳車北上”現時還未有結論,目前未有進一步消息透露。坦言二○一八年一月和六月曾於立法會辯論駕照互認,大家應該都記得爭拗點。如果澳車可北上,車可以上,但澳門司機要有內地駕駛執照。當局稱,現時內地和港澳之間,僅得澳門與內地沒有互認機制,內地居民若想在澳門駕駛,可透過與香港互認駕照後來澳駕駛,目前已超過一千名內地居民因此合法在澳駕駛。現時,全澳有二十七萬居民有私家車駕駛執照,但只有五萬七千人考了內地駕照,一旦澳車可北上,預計會超過二十萬居民要在內地考牌。

有澳區政協指出,有別於澳門,內地如廣東不論土地或各行業領域的發展空間都更為廣泛,開放“澳車北上”將有利本澳青年創業或澳門企業的擴建發展,及葡語國家打通進軍內地市場,從而加強澳門和葡語系國家的各方合作,維持多方互惠互利的局面。另外,亦有助推動粵澳兩地科研合作,有利培訓各領域專業人才,從而實踐澳門青年政策所提及的“拓寬視野與規劃發展路徑”。 “澳車北上”原先概念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可對比其他灣區地市,澳門除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的中心城市外,缺乏其他領域的就業空間。如何擴建現有就業環境及解決現時年青一代就職及發展問題,一直是特區政府主張解決的問題。放寬粵澳兩地通車可為現時年青一代打破僵局,開拓於內地的就業機會。“澳車北上”無疑可以為本澳解決多方面問題,但與此同時,此舉將可能引起部分負面影響。如導致人才倒灌內地,限制及拖延本地發展不同領域的行業,因為只是本澳人才單向流動融入灣區。

澳青北上機遇是否唾手可得?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在兩會期間表示,國家將會推出措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人員更便捷地流通。展望將來,澳門青年無論留在本地工作還是北上就業,勢必都會面對越來越多來自內地的合作和競爭。有傳媒報導,多位有內地經驗的澳門青年人表示,內地青年普遍有較強的競爭意識。

澳門青年聯合會(青聯)三月公佈的一份調查指出,受訪的629名澳門青年之中,只有20%有意願到內地工作。撇除薪金水準和與家人分離外,他們北上就業的最大阻礙是「缺乏人脈」和「生活文化上的差異」,同時認為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學習能力不如內地同輩。

到底澳門青年在內地就業有何挑戰?據傳媒報導,有在內地著名企業實習接近半年的澳門青年表示,本澳大學教授的知識較為傳統,未有貼近行業最新趨勢,反觀不少外國大學著重與大型企業合作,學生容易學以致用,但坦言澳門高等院校與內地大型企業的連結較弱。他表示曾經認真考慮留在內地工作,只是最後因為個人原因回澳就業。他指薪酬並非他北上就業與否的最大考慮因素,因為內地大型互聯網企業的薪酬不比澳門遜色,而且前景更佳。不過,他認為在內地與本澳確實有一定文化差異,特別是兩地不同的流行用語和網絡用語,為有意投身內地銷售行業的澳門青年造成一定困難。他同時認為身邊的澳門青年朋友普遍不太瞭解內地的就業機會,加上內地很多職位和實習機會都要「內推」(內部推薦),人際網絡頗為重要,澳門青年「很難只是留在家中上網,就能找到內地合適的工作」。

而另一位在內地工作的澳門青年認為,澳門青年在內地工作時,應該放下身為港澳人或有的「優越感」。「與十多年前不同,港澳人與內地人相比不再有明顯優勢……我們要調整心態,不能覺得自己十分特別。如果你有優越感,就不會真正融入,會很有偏見。」

根據青聯的調查,受訪的澳門青年認為自己的國際視野比內地同輩更勝一籌。到底國際視野能否轉化成為澳門青年在內地競爭能力?有本澳學者認為,「澳門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一,被世界貿易組織評為全球最開放的貿易和投資體系之一,享有自由港、單獨關稅區地位,確實擁有相較於內地更加國際化環境。在此環境之下,澳門青年有更多接觸國際事務的機會,培養國際視野,這會是他們在職場上的重要優勢。」不過,「澳門一直以來都有高福利、好政策,這使得澳門青年的憂患意識、競爭意識相對於其他地區的青年要弱。因此不少澳門青年會憂慮自身能力不足,不敢邁步『走出去』。」澳門青年必須培養競爭意識,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全球化和區域及次區域層面的合作。

澳青北上應凸顯服務業優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下,澳門政府有關部門採取不同的政策以緩解在學、待職和在職青年的壓力。針對在職青年,有關部門採取了職業配對和支援計劃,推出就業創業指導計劃,並通過就業博覽為青年們提供就業的資訊和求職的機會。同時,不少青年社團紛紛提出政策建議,包括推出高中生的生涯規劃、開展大灣區實習計劃、加大面向青年的就業創業資訊發佈和舉辦創業講座等。

在國外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和常態化大環境之下,澳門青年肯定會受到影響。在職青年以技術水準不高和麵對面待客的崗位影響最大,由於防疫政策影響到赴澳旅遊,酒店和零售服務業的青年需要面臨工時減少和經濟壓力。本澳並無制訂青年就業政策,包括對就業不足的支援。對剛畢業的青年影響更大,他們需要面對崗位元減少和薪酬降低的困難。如果經濟下滑的情況持續,求學、待業和在職青年,有可能會產生焦慮和抑鬱情緒。

澳門以娛樂博彩業作為龍頭產業,澳門政府的相當稅收來自娛樂博彩業,澳門家庭在龍頭產業任職的比例較高。當經濟下滑,澳門地區整體的收入減少,財富應不足以繼續成為抗疫的“定海神針”,故必須謀求出路。

特區政府應考慮通過擴大勞動市場,增加粵港澳勞動人員雙向流動,以提高勞動力的活力,澳青北上就業或者正逢其時。

在多位專家看來,香港、澳門有專業化、國際化的服務業,而包括廣東在內的內地有著巨大規模的市場。港澳青年北上,有助於將港澳優勢和內地資源融合,不但能給自己帶來財富,同時也能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提供動力。

與30多年前不同,當前活躍在珠三角的港澳青年並沒有太多資產。他們可能是牙醫、律師、工程師和金融機構從業者,大多擁有高學歷。他們的北上流動帶來了全球聞名的“港澳服務”。

實際上,港澳服務北上的大路越走越寬。2003年,CEPA(《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正式簽署,一系列措施在廣東先行先試;2010年,粵港兩地簽署《粵港合作框架協定》。至2013年,旨在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的CEPA廣東協定正式簽署;2016年,CEPA服務貿易協定簽訂,被視為內地全境向“港澳服務”開放。

廣東自貿試驗區掛牌以來,一大“試驗”便是對接港澳,推動港澳服務北上,説明港澳青年在廣東自貿區內創業,香港、澳門的專業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士,如律師、會計師、計量師、評估師紛紛北上執業。

不過,也有在大灣區創業成功的澳門青年企業家告誡,澳門青年要融入大灣區,需突破澳門一隅的眼前舒適,為未來在廣闊的灣區發展打好基礎。澳門由於教育制度和環境不同,本澳青少年條件太舒適,成績無所謂、就業無壓力,把自己局限于本地安樂一隅,甚至現時仍有青少年學生過關北上最多只去到拱北,把拱北以外的區域一概稱之為大陸,認為會不安全。又或者有人認為灣區樓價和交通成本太高,無必要去博,類此心態一定要打破,常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灣區天大地大、進步快、機會多,本地學子必須把視野放開一些,才對自己未來的就業或創業會有好處,未來的發展空間絕對不單只澳門一隅。

毫無疑問,澳門青年之所長,是大灣區發展之所需。澳青可充分借助香港在服務業等領域的比較優勢,在大灣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進程中發光發熱。澳門的科研人才更可試水大灣區,尋覓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機會。

逐夢大灣區,完全可以“放心過日子、放手拼事業”。去年以來,中央出臺了多項加快內地與澳門經貿聯繫、惠及澳門市民的措施,如出入境便利化、便利澳門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等等。便利措施還在不斷規劃和發佈中,廣東方面為大灣區創業澳青的安居樂業提供了堅實保障。這些廣東城市與港澳交通便利、往來頻繁,而且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我們相信,大灣區當中的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成為澳門青年心中的家園。

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對於澳門青年而言,也許只需勇敢“邁出第一步”,便能夠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擁有一片更廣闊的人生。珠三角的內地城市已經搭好創業平臺,虛位以待有志之士。到今年為止,廣東已建成廣州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廠、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等50多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僅廣州南沙自貿區就吸引了215個港澳青創團隊入駐。

無論何時何地,爭取“上流”、發奮圖強都應是青年的主流價值取向,澳門青年不如親身去看看、去嘗試,到大灣區去開創一份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