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攜手中山發展綠色康養產業相得益彰 陳觀生

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率中山代表團日前來澳,拜訪特區政府和中聯辦,與特首賀一誠及中聯辦主任傅自應等會面。雙方提出,中山與澳門加強全方位合作,推進翠亨新區合作共建,促進澳門科技資源和國際化優勢與中山產業基礎有效對接;聯手開拓葡語系國家市場,加強中山與葡語系國家在經貿、文化等各領域的合作交流;共建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區,進一步推動中山與澳門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協同合作;全面推進與澳門高等院校合作,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在中山轉化;進一步加強文旅交流合作,推進兩地歷史人文景點“串珠成鏈”,聯手打造人文灣區和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澳門攜手中山全方位合作

澳門與中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地緣相近,文脈相通,一直保持著友好合作關係。澳門與中山在多個領域具有合作潛力,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深中通道建設的推進,兩地都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灣區建設為澳門拓展發展空間、走上多元化發展道路明確方向,也為中山與澳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合作共贏謀劃發展提供契機。雙方提出,加強全方位合作,特別是促進澳門科技資源和國際化優勢與中山產業基礎有效對接;共建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區,進一步推動中山與澳門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協同合作;以及全面推進與澳門高等院校合作,推進兩地歷史人文景點“串珠成鏈”等合作深度正不斷加強。

其中高等院校合作方面,賴澤華表示希望繼續推進中山與澳門高等院校合作辦學專案落地,創新產學研合作和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中山教育科研國際化、現代化水準;加強與澳門法治、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學習先進經驗做法和服務管理模式,為中山全方位提升社會治理與服務品質,建設平安法治城市提供理論與實踐養分。

澳門與中山高效合作的主要專案是澳門科技大學在中山合作建設高水準大學,按照初步辦學規劃,學校辦學規模遠期目標為在校生8000人左右。學校將緊貼粵港澳大灣區對創新人才的新需求,利用澳門科技大學的教研隊伍和辦學經驗,著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化視野、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端人才。

據中山媒體報導,日前中山市市長危偉漢率隊赴澳門拜會全國政協常委、澳門科技大學校監廖澤雲,雙方就合作辦學專案進行交流。隨後,廖澤雲專程來到中山市就專案推進進行考察。危偉漢與廖澤雲一行座談,雙方達成共識,將繼續深化合作,推動合作辦學專案更進一步,力爭明年取得實質性進展。在位於板芙鎮的專案所在地,危偉漢與廖澤雲一行座談。

危偉漢表示建設高水準大學是中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澳門科技大學創新發展的需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雙方合作辦學迎來了重要機遇。中山高度重視雙方的合作辦學專案,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專案一步步向前推進。專案地塊具有先天的基礎,生態環境優越,建設條件日趨成熟。希望雙方繼續深化合作,力爭在明年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山將提供全方位服務,為專案推進創造條件、提供保障。

廖澤雲說,合作建設高水準大學,是雙方共同的期望。雙方的合作將有助於澳門科技大學拓展發展空間,有利於中山產業轉型升級,為灣區合作辦學提供新的思路。希望雙方圍繞“中山所需、灣區所盼、科大所長”這一共同目標,加強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動專案儘快啟動。

澳門與中山康養產業優勢互補

澳門與中山的全方位合作,除了重點是高校辦學和文旅歷史人文景點“串珠成鏈”等之外,還有一個項目應該成為重點,這就是進一步推動中山與澳門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協同合作,共建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區,推動綠色康養產業的發展。

健康產業被列為中山市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經過25年的深耕與發展,中山市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已形成生物制藥、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健康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格局。近年來,產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年均增速超過30%,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據悉,全市共有健康醫藥企業近300家,其中產值超過10億元以上醫藥企業8家,上市公司12家,佈局了國家健康產業基地、華南現代中醫藥城、翠亨新區醫療器械裝備園區、板芙健康服務產業園四大高端產業平臺,目前正在創建中山市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區。

按照中山市規劃藍圖,到2022年,中山健康醫藥產業總產值規模達到1200億元。屆時,將形成兩方面的明顯優勢:一方面,優勢領域特色凸顯。在生物制藥領域、基因診斷與精准醫療領域、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健康醫藥融合發展領域聚集優秀企業,形成特色優勢,使醫藥英才加速集聚,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到2022年,爭取在優勢領域建設1~2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建成5個以上重大創新平臺,形成覆蓋健康醫藥全產業鏈的合同研發外包(CRO)、合同加工外包(CMO)、銷售及物流配送外包(CSO)、合同開發與生產外包(CDMO)、合同法規事務外包(CRAO)等的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另一方面,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到2022年,形成以火炬開發區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翠亨新區生物醫藥科技園、華南現代中醫藥城、中德(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園、民眾和三角生物醫藥產業分園集聚發展、集群效應明顯的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健康醫藥產業集群。

而中醫藥產業也是近年澳門努力發展的多元化支柱產業之一。其中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區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借助澳門與葡語國家建立的交流平臺,吸引國內大型醫藥企業總部彙集,打造集中醫藥醫療、養生保健、科技轉化、健康精品研發、會展物流為一體的 “國際級中醫藥品質控制基地”“國際健康產業交流平臺”兩大發展目標。該園區注重產學研綜合發展,得到中央和廣東省的大力支持,備受國內外關注,但其在產業鏈的下游領域發展未見很大成效,總產值不過幾億元,亦未形成突出的產業企業。而中山市在醫藥產業領域有大批經過市場競爭取得一定成功的企業,澳門與中山在醫藥產業發展方面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中,中山健康醫藥產業處於優勢地位,未來發展有很大潛力。但中山的環境和資源約束在加強。“新版GMP”將提高醫藥行業的生產標準和准入條件,企業需要進行全面的軟硬體升級改造,面臨技術和資金壓力。澳門與中山在此方面也可以形成互補,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性區位優勢為澳門的健康醫藥產業鏈構建提供眾多有利因素。一是“一國兩制”的政策背景為澳門提供人員、商品、資金和資訊“四個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的內部集合與高度流通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二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有關澳門的定位包含深入實現“對外開放”的基本要求,有效促進澳門形成與國際高度接軌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為健康醫藥企業投融資行為提供便利。三是促進澳門鞏固並進一步推進國際社會認可的法律體系以及公開透明的市場機制,為健康醫藥產業提供開放、安全的營商環境。 澳門與中山康養產業合作建議

澳門與中山依託雙方在健康醫藥產業的互補,同時還可以推動康養產業的合作發展。目前,我國康養產業並無統一的標準化界定,部分學者認為,康養產業是各類經濟組織遵循新發展理念,依託不同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為滿足人民群眾健康與養老相關需求所提供各類資訊、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總和。有些學者將其內涵概括為 “以人為本、康養為業”,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具備有利於增進人體舒適度的居住環境,特別要適合老齡和病弱人群生活;二是要有利於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改善人體免疫系統 ;三是要有利於隔絕致病因素,讓人置身於安全的生活環境。

根據澳門人口數據分析,從2013年至2019年,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增加3.2萬人,占澳門總人數的比例增加將近4%。醫療行業的數據顯示,2019年澳門當地各類醫療服務使用者中,老齡人口的比例均在15%至30%之間。澳門的綠色康養產業市場需求巨大,前景廣闊。

但澳門土地狹窄,土地、人力成本高昂,難以發展綠色康養設施。綠色康養設施包括開展綠色康養活動的場所和設施,主要分為綜合服務、體驗教育和醫療康養3個類別,以滿足綠色康養基地內開展休閒、健身、養生、養老、 療養、認知、體驗等康養活動的要求。此外,綠色康養產業的人才需求包含從事療養、養老等服務的人員,以養老行業的從業資格標準為例,相關領域從業人員專業能力要求較高。

而中山市生態環境優越,擁有珠江西岸難得的五桂山生態保護區,其富氧野趣的森林環境,已經形成了多個環境優美、適合悠閒度假的森林公園,可以打造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和優質的生態文化資源,以及一系列運動探險等深度生態康養體驗。澳門與中山合作發展康養產業正是相得益彰。

首先,澳門特區政府與中山市政府加強溝通,早日出臺雙方合作的標準化、體系化的綠色康養產業發展規劃。

其次,建議雙方合作辦學的高校逐步開設綠色康養相關專業,鼓勵第三方培訓機構開展各類康養服務相關課程,促成與綠色康養企業的實習、就業合作模式,全面、系統地佈局培養綠色康養領域專業人才,力爭形成專業人才培養、輸送、實踐以及就業的內生迴圈機制,為綠色康養產業吸納優質人才。

第三,發揮澳門在綠色金融市場優勢以及營商環境,吸引國外ESG投資資金流入,充分運用綠色金融手段解決綠色康養產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第四,結合高新科技發展市場現狀與未來趨勢,促進綠色康養智慧化發展。建議以綠色康養項目為中心,通過綠色投融資手段籌集資金,並將資金引導至科技型綠色康養體系構建。

第五,澳門攜手中山打造“森林康養”品牌。一是利用中山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澳門資金籌集的優勢,結合中山市的森林公園如五桂山森林公園建設、悠閒徒步線路如岐澳古道、金鐘湖步行道等運動休養設施,在中山市尋找合適的地點打造綠色康養產業基地;二是澳門相關部門或團體租賃中山市部分閒置工業園區,改造為養老、休閒設施,如澳門人聚居較多的中山市三鄉鎮,寶元鞋廠等工廠搬遷後部分廠房空置,這些廠房環境好、空間大、污染少、易改造、周邊配套完善,十分適合改造為大型養老休閒設施。

第六,澳門與中山爭取加快兩地的交通設施建設,方便兩地通勤。如加快廣州地鐵18號線延伸到中山之後連接珠海澳門,爭取廣中珠澳高鐵儘快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