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建交:韓嚴格保密「滴水不漏」

中韓自20世紀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敵視,沒有任何直接交往,但從1983年北京申辦亞運會後,兩國民間交往日趨加强。到了1991年11月,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率團前往漢城(現在的首爾)參加在那裏舉行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届部長級會議,受到韓國總統盧泰愚的接見。1992年4月,亞太經社理事會第四十八届年會在北京舉行,韓國外務部長官李相玉獲邀出席。中國方面看准了時機,由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在釣魚臺賓館會見了李相玉,並與他就改善雙邊關係進行接觸達成協議。這兩次官方交往預示著中韓建交的談判的到來。  同年5月,中韓兩國正式談判建交。據中國駐韓國首任大使張庭延回憶,根據兩國外長達成的協議,雙方代表爲副部級,副代表爲大使級,其中,中方代表由外交部副部長徐敦信擔任,韓方代表是外務部次官盧昌熹。兩國的副代表都是老大使——中方由張瑞杰擔任,他自新中國創建初期起,就參與主管朝鮮半島事務,精通朝鮮語,熟悉半島情况。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先後出任中國駐埃塞俄比亞、斯裏蘭卡大使,離開了一段時間,但對這個地區的瞭解仍功底深厚;而韓方的副代表是權丙鉉,他曾歷任外務部亞洲局課長、局長,主管中國事務,後來出任韓國駐緬甸大使,但仍然沒有離開亞洲。兩位大使各帶六七名助手,參加談判工作。兩國商定,考慮各方面因素,談判秘密進行。5月的第一次談判和6月的第二次談判均在北京釣魚臺賓館14樓,客人也住在那裏。14樓在釣魚臺的一個角落裏,比較安靜,與外界沒有什麽接觸。在前往北京的路上,權丙鉉一行更是采取「分開走」的辦法避開國際社會的關注,有的經東京,有的走香港,也有的經上海——以此避開人們的視綫。在談判空餘時間,韓國人也不外出,最多也只是到樓前活動一下。  錢其琛會見李相玉  1992年8月24日,中國與韓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結束了兩國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但鑒於當時複雜的東亞形勢——涉及中國臺灣和朝鮮的利益,因此,中韓兩國嚴格保密建交談判事宜,韓國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談判代表紛紛提前「下崗」做準備,在韓國國內,高層的保密工作更是絲毫不敢放鬆。據說,與中國談判建交,只有總統、總統外交安保助理和外務部長官三人知道,並掌握全局。據權丙鉉在中韓建交十周年(2002年8月)之際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回憶,當時建交的過程是嚴格保密的,以保證談判的各個細節不被泄露出去而影響大局。爲了掩人耳目,權丙鉉在1992年年初就藉口父親生病,離開了工作崗位,而和他一起負責談判事務的外交通商部東北亞局局長申正性則托病辭去了職務。權丙鉉和申正性隨後躲到了一個由情報部門準備的秘密場所,開始準備談判資料。當年5月,他們準備前往中國進行首輪建交談判時,權丙鉉的妻子在給他準備行裝的時候問他要去什麽地方,那兒的天氣是冷還是熱,但權丙鉉只能緘口不語。妻子對此十分生氣,最後乾脆給他準備了冬夏兩套衣服。  韓國頻頻向臺灣當局施放烟霧彈  中韓建交談判中牽涉多方面的問題,其核心是臺灣問題,即一個中國的問題。韓國與臺灣保持「外交關係」幾十年,開始不願放弃。但是在幾輪談判交鋒之後,經過韓國最高領導首肯,韓方終於接受了中方的立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韓國與臺灣當局「斷交」。而中方則表示,尊重朝鮮民族早日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的願望,支持由朝鮮民族自己來實現朝鮮半島的和平統一。在涉及臺灣問題時,最爲複雜的是如何處理臺灣的大使館館産問題。權丙鉉回憶,爲了防止臺灣當局在得知談判消息後在館産問題上做手脚,韓國政府直到在建交前一個星期才將有關消息通知臺灣方面。之後,雖然臺灣方面千方百計地想把館産出售給第三方,但沒能實現。實際上,在此之前,當時的韓國外長李相玉已經暗示過韓國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但臺灣方面並未注意到。有關中韓建交的消息在臺灣是1992年的8月19日見諸報端的,不過,韓國方面並沒有明確承認,而是繼續向臺灣方面施放烟霧,從而保證了中韓兩國在8月24日順利簽署建交公報,否則建交有可能被推遲到兩個月之後。當時正值韓台要舉行部長級經濟會談,而韓方一再推遲却又不好說明原因,這引起臺灣方面的猜疑。隨著中韓建交時間的臨近,臺灣在漢城通過種種蛛絲馬迹,判斷出中韓即將建交已不可阻擋。於是,臺灣當局搶先於8月22日宣布與韓國「斷交」。兩天后,中韓雙方代表在北京簽署了建交文件。  開館儀式前沒有旗杆  中韓建交後,中方決定在建交後的第三天(即8月27日)在漢城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開館儀式。據《世界新聞報》援引中國駐韓國首任大使張庭延的回憶錄記載:儀式地點選擇了中國國際商會駐漢城代表處代表的住所,那是在一條胡同裏的一幢小樓,樓前有一個庭院。開館儀式上,首先要舉行升旗儀式,但當時的庭院中沒有旗杆。於是,使館人員馬上向韓國有關部門求助,很快,一根旗杆就在庭院中竪立起來。一切準備就緒,中方立即向韓國外務部等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發出了邀請。張庭延回憶說:「我當時還沒有去漢城,據參加開館儀式的同事告訴我,那天的活動定在上午10點開始,但是記者很早就來到門前等候,隨後各方人士也陸續到達。可以看出,中國在漢城設立大使館,舉行升旗儀式,引起韓國各方的極大關注。不巧的是,那天上午下起雨來,但是各方來賓沒有一人退場。」  臺灣砸館以示報復  對中韓建交反應最爲强烈的仍是一向作爲韓國特殊盟友的臺灣當局。儘管已有許多迹象表明中韓建交已是大勢所趨,臺灣方面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形勢變化這麽快,還是感到很突然。中韓建交使臺灣失去了在亞洲的最後一個盟友,臺灣當局采取了全面的報復:第一,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立外交關係之日起,臺灣當局即與韓國「斷交」;第二,拒絕韓國政府特使團於9月初來台說明斷交理由;第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交之日起,取消對韓貿易一切優惠待遇;第四,在台韓關係新構架尚未成立之前,雙方民航協定停止實施。其實,在中韓建交談判過程中,韓國方面也對如何處理臺灣當局「大使館」的館産問題感到棘手,它之所以直到在建交前一個星期才將有關消息通知臺灣就是因爲防止臺灣當局在得知談判消息後在館産問題上做手脚。不料,臺灣當局外交官在臨走前還是「發泄」了自己的不滿。臺灣當局外交官們在撤館時對建築進行了肆意破壞,按照中韓建交時雙方達成的協議,韓方於兩國建交後一個月內,即9月下旬將臺灣駐漢城「大使館」館舍交還給中方。張庭延回憶:「我於10月初查看了位於漢城明洞鬧市區的6層館舍,令人驚訝的情况出現在我眼前。」原來,臺灣外交官們在撤館時對建築進行了肆意破壞,導致整個建築斷水斷電,室內地毯被揭開,傢具殘缺不全,無法再用。庭院中的水池已經乾枯,一側小山上雜草叢生。我們接收館舍後,進去值班的人無處吃飯。面對這個爛攤子,使館經過研究決定,請離韓國最近的山東省派工程技術人員來修復,以便使館人員儘早遷入辦公。  其實,這座位於明洞繁華地區的館舍也有一段歷史,而且在韓國小有名氣。它占地面積約9800平米,原爲清朝商人出資購得,建成「清商會館」,1883年改爲「清國公館」,1885年袁世凱赴韓交涉通商事宜時又改爲「總理衙門」。現在的這座六層館舍是上世紀60年代臺灣修建,但因年久失修,不僅結構不符使用要求,電路、水路也存在不少隱患。經過3個多月的日夜施工,1993年1月,使館館舍修復完成。中國方面也爲韓國建館提供優惠。據中韓建交談判的韓方首席代表權丙鉉透露,在建交過程中,中國政府以相當優惠的價格,給韓國劃定了一塊面積相當大的地皮蓋新使館。  中國大使穿中山裝遞國書  中韓建交10天后,張庭延被任命爲中國首任駐韓國大使,並於當年9月12日赴漢城履新。當時,去漢城只能繞道日本或香港。張庭延在《歷史性的一步———憶出使韓國前後》記載:「我一清早就從北京出發,中午到達香港,匆忙用過午餐後又登機趕路,到達漢城已是萬家燈火。1200公里的路程竟用了一天時間。」三天后,張庭延向韓國總統盧泰愚遞交了國書。關於遞交國書時,中韓雙方還就使館人員服裝問題進行了交涉。張庭延回憶:「在我離開北京前,韓方就告知,按照韓國的習慣,遞交國書時,大使和陪同人員一律著燕尾服。如果沒有燕尾服,韓方可以爲我們去租。當時,我們的外交官還不時興穿燕尾服,而且考慮到遞交國書是一項十分莊重的活動,租用燕尾服也不合適。於是我們和對方商量,是否可以穿民族服裝——中山裝,得到對方的同意。因此我出發時,還專門找出多年不穿的深色中山裝,帶到漢城;陪同人員也做了同樣的準備。」中方大使遞交國書後,韓方禮賓官稱,張庭延遞交國書之快在韓國與各國交往中創下了一個新紀錄。  金日成暴怒威 脅跟臺灣建交  自80年代初中國鬆動與韓國的關係以來,凡有較大的行動,都主動向朝鮮通報。1992年與韓國談判建交自然不能例外。但如何向朝方通報,却頗費斟酌。中共中央經過反復權衡,決定以轉達江澤民總書記口信的方式,派國務委員兼外長的錢其琛前往平壤向金日成當面通報。  據中國駐韓國首任大使張庭延回憶,1992年7月15日清晨,錢其深一行乘專機離京赴平壤。錢其琛見到金日成後,金日成態度冷淡。  林錫星在《朝核危機的背後》也說,當金日成在外國新聞中獲悉中韓建交的消息時,氣得臉都發青,揚言要在台北設立辦事處等報復措施。朝鮮還指責中國「抗美援朝」是假,「保家衛國」是真。總之,朝鮮認爲自己被出賣了。  《中國和朝鮮的恩怨》裏說,「中韓建交」對朝鮮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因爲韓國當時是亞洲惟一和臺灣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鄧小平爲了改革開放,爲了更好的解決臺灣問題,決定和韓國建立外交關係。但是這個消息對金日成是一個晴空霹靂。  金日成後來向鄧小平交涉既然你和我們的敵人韓國建立外交關係,那麽朝鮮可以和中國的敵人臺灣建立外交關係嗎?」鄧小平很强硬你們要是和臺灣建交那麽中朝斷交。」  金正日接班 中朝關係雪上加霜  自從金正日接班後,兩國關係更是雪上加霜。在拒絕中國改革內政建議的同時,大批朝鮮饑民湧入中國,其中不少人通過北京的外國使館投奔韓國。金正日却反而認爲是中國在拆朝鮮的台。  隨後,朝鮮在2000年中國申奧的事情上報復了中國。  1993年9月23日,當薩馬蘭奇宣布,北京僅以兩票之差喪失了2000年奧運會舉辦權的時候,許多人都流下了傷心的眼泪。  這次申奧,沒有人會認爲中國會失敗。一切都在算計之中,所以在投票的時候廣播電視高規格報道,滿以爲又可以激起一次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高潮。可是在全國民衆翹首盼望的時刻中國却失敗了,而出問題的就是朝鮮將關鍵的一票投給了悉尼。  美朝傳密謀建交中韓應變  朝鮮對中韓建交的不滿並沒有就此完結。2007年5月,美國向朝鮮傳出訊息,希望明年建交,並簽定和約,前提爲平壤放弃核計劃。美國派出超黨派的私人代表團,名爲尋找陣亡者遺骨,其實隱晦探索建交的可能性,並有意外收穫。消息令北京與首爾沓撼,緊急應變。  中共隨即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和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的東北亞,特別是韓國朝鮮問題專家學者,面對急劇發展的新態勢,儘快研判,拿出應對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一位研究員認爲,兩個敵對數十年的國家建交「一路走來必定還會磕磕碰碰」,但他承認,美國與朝鮮關係的堅冰已經打破,融化的速度超越人們的想像。  據中國政府事後掌握的情况看,美朝雙方已「拐了個彎」地隱晦表達了建立邦交的可能。  朝鮮的一系列動作,其中都有對當初中國與韓國建交的不滿。但無論如何,中國和朝鮮還是唇齒相依的鄰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