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消炎」,別再傻傻分不清

「抗菌」和「消炎」兩個完全不同的詞,在生活中常常被混爲一談。究竟哪些是抗菌藥,哪些是消炎藥,二者在使用上有何不同,下面來說一說。

抗菌藥「無處方不要吃」

抗菌藥是指對細菌、真菌、結核分枝杆菌、非結核分枝杆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氏體及部分原蟲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一類藥物,也就是能幫助人們對抗細菌感染的藥物。它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藥(喹諾酮類等)和抗生素。

抗菌藥屬於處方藥,常用藥有青黴素、頭孢菌素類、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

抗菌藥在服用期間有一些注意事項。1.服用某些抗菌藥(如頭孢菌素類、甲硝唑、複方磺胺甲噁唑等)期間飲酒會發生雙硫侖樣反應,在服用抗菌藥前後至少一周時間不可飲酒。2.是否應用抗菌藥、使用劑量與療程,都應當遵醫囑。3.服用喹諾酮類、四環素類及磺胺類抗菌藥時,應避免過度暴露於光源下。

消炎藥對症「紅腫熱痛」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防禦反應。其臨床表現的五大特徵爲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消炎藥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和甾體類抗炎藥。

非甾體類抗炎藥是最常用的抗炎藥物之一,可用於緩解疼痛和减輕炎症。常用藥有阿司匹林、雙氯芬酸、布洛芬等,主要作用是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和抗血小板聚集等。由於一些非甾體類抗炎藥是非處方藥,因此應注意別過量使用。比如,布洛芬有解熱作用,但只能暫時使體溫下降,所以醫生要求體溫超過38.5℃時使用。

甾體類抗炎藥主要是指皮質激素類藥物,抗炎、抗毒、抗過敏、抗休克,代表藥物有潑尼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這類藥物要遵醫囑謹慎使用。

濫用抗菌藥易致耐藥性

簡單來說,致病細菌入侵,爲感染;身體對某種刺激做出反應,爲炎症。有感染,一定有炎症,但有炎症,不一定有感染。

引發人體炎症的病因很多,主要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過敏及外傷等。但抗菌藥只對由細菌引發的炎症有作用,而普通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使用抗菌藥治療是無效的。對於嚴重細菌感染的患者,抗菌藥可挽救患者的生命。被診斷爲細菌性感染時,不願用抗菌藥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