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促體育旅遊產業發展 鄒玖勝

  去年受疫情影響,各大體育賽事紛紛取消或延期,相關體育旅遊市場基本停擺,體育旅遊業跌至穀底,體育消費受到極大影響。惟危中有機,疫情進一步喚醒了國民的體育健身意識,將極大提升國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主動性,體育人口規模將放量增長,體育消費動能將全面啟動。如今本澳疫情趨緩,澳門的安全水準亦相對較高,作為一個安全、宜遊的好地方,又有大賽車、馬拉松等國際品牌形象,更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有利因素,舉辦更多體藝活動,既可提振澳門經濟,又能促進體育旅遊產業發展。
  所謂體育旅遊,是指以觀看、欣賞和參與各種體育活動為目的的旅行遊覽活動。體育旅遊業是國家旅遊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以體育資源和一定體育設施為條件,以體育旅遊商品的形式,為體育旅遊消費者在旅行遊覽過程中提供各種服務的經濟部門。
  體育旅遊是體育與旅遊交叉融合而產生的新型服務產業。我國的體育旅遊業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它以登山旅遊為先導,逐步擴展到江河漂流、汽車拉力賽、熱氣球等其他運動專案及組織觀看大型國內外體育比賽的體育旅遊活動。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的體育旅遊收入以年均30%至40%的速度在持續增長。但目前產值只占旅遊總產值的5%左右,因此我國體育旅遊市場開發的潛力較大。國家旅遊局與國家體育總局合作,曾將2001年的旅遊主題定為「中國體育健身遊」。「中國體育健身遊」主要包括兩大類體育旅遊活動:一類是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體育健身旅遊活動(如內蒙古那達慕大會等)共有602項;另一類是專門體育健身旅遊產品(如登泰山、環青海湖自行車挑戰賽、長城一珠峰駕車遠征、吉林長白山大峽谷漂流探險等)共80個專項。體育旅遊年活動,為推動我國體育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北京已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上海獲2005年女子世界標足球賽,2004年開始的F1賽車,2007年特殊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主辦權,這些活動對推動我國體育旅遊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近年來休閒體育、極限運動、自然體育的興起,也為體育旅遊市場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在過去的五年裡,中國體育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突破,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統計,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接近三萬億元,年增長額 1 萬 1 千多億元,可見體育產業大有作為。
  惟去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以健身為主體、高度依賴戶外運動的體育旅遊基本停擺,體育旅遊業跌至穀底,體育消費受到極大影響。為儘快恢復體育旅遊業發展,各地紛紛出臺相應措施。海南深入推進「旅遊+」,加快健康旅遊發展;黑龍江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3S級及以上旅遊滑雪場給予一次性補貼;河北向全省健身人群發放1500萬元體育消費券,提振體育消費市場。對體育旅遊來說,這次疫情既是危機也是契機。業內專家認為,疫情讓人們更加認識到休閒度假和強身健體的重要性,體育旅遊行業也在順勢轉型、升級,等待體育旅遊需求反彈,體育旅遊企業升級相應產品,各地也不斷創新體育旅遊發展模式。
  本澳同樣重視體育旅遊業發展。事實上,近年特區政府不斷加強對體育的關注,不止曾舉辦如東亞運動會、葡語系國家運動會和亞洲室內運動會等大型體育盛會,還舉辦了武術、跆拳道、羽毛球、排球、壁球等國際性單項體育賽事,體育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成績顯著,為澳門的體育產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而2021 年財政年度施政方針中提到,要深化「旅遊+」跨界融合,藉擴客源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其中「旅遊+體育」,會以嶄新思維研擬推動旅遊結合體育元素的鼓勵措施,發揮區域資源特色,協同推動體育旅遊的發展模式,提升本澳旅遊經濟的聯動作用。施政方針亦提到,要發揮體育的社會效益,發揮體育盛事的品牌效應,為澳門企業提供宣傳推廣的機會,並為文化創意產業構建推廣及營銷平臺,推動體育旅遊及發展體育經濟,逐步拓展澳門的體育產業鏈,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行政長官賀一誠亦表明特區政府會與博企加強合作舉辦大型體育活動,以擴大體育+旅遊的發展潛力。相信隨著常規化賽事的舉行,發展體育產業將逐漸不再是一個口號。
  對於政府希望藉「旅遊+體育」提升旅遊吸引力,有學者認為,時下大眾重視運動健康,到外地參賽觀賽已成年輕人常態。過往政府一直有舉辦排球賽、馬拉松、大賽車等體育活動,若未來可持續進行,打造品牌賽事,相信可吸引愛好者定期來澳參賽觀賽,順道在澳旅遊觀光。過往多數旅客在澳逗留一天半或兩天就離開,若參加體育活動,或可相對延長旅客留澳時間,回應旅遊業界盼望。大賽車是澳門特有品牌賽事,去年疫情下也堅持舉辦,今年無理由停下腳步。但經濟低迷,出現赤字預算,政府或需考慮壓縮舉辦活動的預算、成本。
  此外,澳門欲發揮「旅遊+體育」疊加效應,首先活動主題要有特色,一些已在其他城市常態化舉辦的體育活動,澳門舉辦或缺少吸引力。可考慮引進其他城市較難舉辦、但本澳可輕鬆進行的活動,例如電競比賽。電競是融合文化、科技、體育等元素於一體的新興行業。去年受疫情影響,內地許多實體經濟、傳統產業等皆受重創,惟電競產業發展迅猛,實現逆勢增長。若澳門把握機遇參與其中,相信有助緩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實現產業適度多元及整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本地發展電競事業或有困難,但澳門有資源和場地舉辦電競比賽,如亞洲區決賽、總決賽等,有助吸引電競玩家和愛好者訪澳,加上本澳有眾多綜合度假村,食住行均方便。
  有議員提出,要發展體育產業,一是要推進體育要素市場化配置。以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 CUBA 為例,無論從賽事規模、競賽水準、人才孵化等層面都是中國體育界頂級的業餘聯賽,每年都有超過 10 億人次通過電視、網路收看比賽直播,現場觀賽觀眾也超過了 200 萬人次,越來越多的人逐漸養成體育消費習慣,成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和形成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動力源。澳門可以參考這方面的經驗,舉辦不同形式的聯賽、或者大灣區體育比賽交流活動等,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二是要加強對體育創新的鼓勵和扶持,豐富「體育+」的經營業態融合發展。體育產業涉及競賽表演、體育培訓、健身休閒、體旅融合、場館服務、用品製造、傳媒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建議政府可以將體育結合食、宿、遊、購各觀光產業,塑造體育旅遊的品牌。例如澳門有 85 平方公里水域,又有帆船賽、沙灘音樂會等,可以考慮進行聯動,打造澳門的節日體育盛事。
  有旅遊業者表示,樂見政府推動旅遊+體育,如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經長時間累積,已成國際知名賽事,吸引世界各地選手積極參與。這賽事在鄰近地區更是無可取替,起到促進旅遊業作用。近年本澳也有不少馬拉松活動,但多為本地人參與,且經濟效益不明顯。認為要真正在澳推動旅遊+體育,首先活動項目要國際化,如格蘭披治大賽車是賽車界中極具影響力賽事之一,來自全球的專業車手踴躍參與,既有認受性亦有吸引力。其次,要有噱頭,如大賽車東望洋跑道對專業選手來說,十分具挑戰性。
  澳門地方細,很多體育賽事連基本標準場地也欠奉,具國際標準的網球場、游泳池、高爾夫球場有多少個?坦言國際體育盛事硬體配套強差人意。不過,澳門優勢是具有很好旅遊基礎,有大量酒店房間、餐廳,接待選手、旅客能力高。針對硬體問題,建議可由政府牽頭借助鄰近地區的資源,以跨城市合作模式推動旅遊+體育,如鄰近地區有全天候國際標準網球場,可合力舉辦國際賽事或引國際體育項目、巡迴賽等,發揮聯動效應、做大做強。又或是合辦粵港澳體育項目,如馬拉松可跑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現為全世界最長的沉管隧道以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這賣點相信可吸引全國、全球跑手參與,順道可推動跨域旅遊,豐富灣區旅遊吸引力。
  疫後全球旅遊模式已轉變,以深度遊、自助遊為主,傳統的旅行團急需轉型,故若可做好旅遊+體育,以不同主題體育活動作招徠,除有助提升旅遊業質量,還可助力行業轉型,拓展更多元旅遊產品。澳門旅遊業不能再單靠博彩旅客,推動灣區旅遊聯動將是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大灣區體育座談會在本澳舉行,廣東省、深圳、肇慶和珠海等地的體育官員出席會議。會上,大灣區各城市達成共識,希望加強體育活動的合作,並正計劃成立體育部門聯盟或聯席會議,共同統籌和推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合作發展。或許,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來說,2021這個「體育超級年」正是實現產業合作共贏的一個契機。
  因此,澳門應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特別是珠海共同推動大灣區旅遊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構建大灣區旅遊目的地,吸引旅客到訪大灣區,屆時包括澳門在內的整個大灣區都會受惠。大灣區城市有水鄉文化,經濟基礎位居全國前列,區內的酒店、旅遊、餐飲、零售等現代服務業走向前沿,充滿生機及活力。各城市的旅遊資源各有特色,互補性強。如澳門定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配套齊全,且每年節慶盛事多,美食元素吸引;珠海則有主題樂園、海島度假等優勢。其他灣區城市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待疫情過後,大灣區城市透過加強旅遊合作,共同提升對旅客的吸引力,將有助實現資源共用,達致共贏。